更新时间:2024-01-05 11:20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2005年4月1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伊曼努尔·康德。本书集中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著名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名著,发表于1785年,是康德第一本在道德哲学领域上成熟的作品,至今仍在道德哲学领域中举足轻重。中文版由著名西方哲学史专家苗力田先生翻译。本书是康德德性论的代表作,对西方的伦理思想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
本书是康德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一本经典著作。虽然它的篇幅不长,但集中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论的代表作,对西方的伦理思想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
本书由苗力田教授从德文原本译出,现被选为《袖珍经典》的一种。
全书包括译者的一篇长序,可作为康德原著的导读,同时还选了英国著名康德研究专家H.J.帕通的“论证分析”作为附录,逐段解释、分析,大大降低了阅读康德原著的难度。
本书里所采用的方法是最便利的方法,它分析地从普通认识过渡到这种认识的最高原则的规定;再反过来综合地从这种原则的验证、从它的源泉回到它在那里得到应用的普通认识。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执教,1770年升教授。
康德的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段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
在政治上,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苗力田(1917—2000),著名西方哲学史家,古希腊哲学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央大学北京校友会名誉理事。
苗力田先生从50年代起即开始指导西方哲学专业研究生。1978年以后,他把自己的科研重点和研究生培养方向集中于希腊哲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他通晓古希腊语、英语、德语和俄语,还粗通拉丁语,这就为他广泛深入的哲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苗先生关于希腊哲学、德国哲学、俄国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专著和论文都是在深入研读原文原著的基础上写成的。
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苗力田先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和治学原则。在治思想史的问题上,苗力田主张:做学问切忌为稻粮谋;研究思想史要人我分清,不能借被研究者的观点讲自己的观点;做学问必须严谨;治西方哲学必须置外文于首位。
作为一名翻译家,苗力田形成了自己的翻译原则:确切、简洁、清通可读、历史感。晚年,苗力田开始以札记形式思考西方哲人的思想,完成了《〈尼各马可伦理学〉札记》和《〈形而上学〉笺注》。苗力田主持编译了国家“七五”项目——10卷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1997年,历时十载、400多万字的《亚里士多德全集》10卷本全部出齐,开创了编译外国哲学家全集的先河,在外国哲学界也引起了轰动。
代序 德性就是力量——从自主到自律
前言
第一章 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第二章 从大众道德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第三章 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结束语
附录 论证分析
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