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启耀

更新时间:2023-12-08 14:17

邓启耀,男,1952年2月生于云南昆明,籍贯广东顺德,学士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第16届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影视人类学论坛终评国际评委、中国教育部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评优单元”国际评审团评委、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复评评委、广州历史乡村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民族艺术》杂志编委及“视觉人类学”栏目特邀主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及中美合作“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中方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事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节日影像志”评审专家。

人物经历

1969年2月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傣族村寨当知青。

1972年8月招工到昆明汽车运输总站当车工、美工。

1978年考入云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82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2年毕业分配到政府机关工作。

1986年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

1992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

1993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后兼任云南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及《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和主编(1995—1999)。

2000年至今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任教,兼任过系副主任(2001—2005)、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2003—2010)、中山大学媒介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2010—)。

学术活动

1、The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与Centro de Estudios de Asia Oriental (CEAO) ,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Madrid(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东亚研究中心)邀请参加“当喜马拉雅山与阿尔卑斯山相遇:佛教艺术暨佛教在欧洲的传播国际高峰论坛”,做主旨发言“天衣无界:佛教造像服饰研究”(2016,8,26-28,西班牙马德里)。

2、美国崴涞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edio-Recording Folklore Workshop)”指导老师(2015,,12,16-17,武汉)。

3、应邀参加中国美术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召开的“战争时期的中国摄影国际研讨会”(2015,12,26-28,杭州),做“历史现场的见者与说者——战争时期中日影像的观看控制和记忆形塑”的发言。

4、半世纪以来南中国的移民与区域整合国际研讨会(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 珠三角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深圳,2014,5,18-19),大会发言《海外的另一个中国——海外华人影像志观想》。

5、承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刺绣)遗产国际论坛暨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精品展”(2013,12,7-8),论坛学术主持。

6、民族志影像作品参加澳大利亚昆士兰第四届摄影节(QLD AU QFP4,2012)

7、应邀参加“2011·中国昆明泛亚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担任“郑和精神与桥头堡建设”论坛主讲嘉宾(昆明,2011,7,11-14)。

8、应邀参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北京.中国民俗艺术国际论坛”,做大会专题报告《“另类”文化史——从人类学视角看民俗艺术》(北京,2011,10,14-17)

9、应邀参加“首届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政策与比较”,与美方学者做论文点评(南海,2011,11,6-7)

10、应美国南加州大学邀请参加“影视民族志中的文化纬度:中美学者对话”,(洛杉矶,2010,4,7-13),大会发言:《超越影视民族志的多维度多媒体对话》,和吴文光一起主持“村民影像”讨论会。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

12、应美国夏威夷大学邀请参加 “针笔线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展览和研讨会,在大会做《无文字民族的另类书写》的学术报告(2008,9,20-25,夏威夷)。

13、参加韩国岩刻画学会举办的“岩刻画中的信仰礼仪和世界观”学术研讨会,在大会做《澜沧江雨林中的红色精灵》的学术报告(2008,11,22-24,韩国庆州)。

14、应邀参加韩国首尔成均馆大学主办的中韩日媒介: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韩国首尔成均馆大学,2007,4,28-5,3),提交并大会宣讲论文《媒介转型中的视觉文化传播及其群体》。

15、参加美国UCLA教育管理培训计划(洛杉矶,2007,5,5-20);

16、和澳大利亚国立伊帝斯考文大学传播与当代艺术学院(Edith Cowan University of Australia)共同主持“面对全球——中国艺术教育和中国传统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12,10-12);提交论文《视觉方言与国际对话》等。

17、因与法国八所艺术院校的有效合作(完成“跨文化观察”艺术人类学考察,法方的计划总协调是艾克斯普罗旺斯艺术学院Jacques Defert教授,艾克斯普罗旺斯艺术学院院长Jean-Paul Ponthot教授,参与单位还有亚维农艺术学院、亚尔国立摄影学院、蒙柏里耶艺术学院、摩纳哥艺术学院。考察的部分成果在“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场暨第五届影视人类学国际研讨会”,2006,11,24-26,平遥国际摄影节展示,在法国也举办了摄影展,主持在中山大学举办的“法语国家纪录片周”,邀请法国教授讲学等),获法国驻华大使馆邀请,出访巴黎、阿尔勒、普罗旺斯、马赛和罗马。2007,12,16-2008,1,2,在普罗旺斯大学(Université de Provence) 的亚洲系做《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问题》讲座,并在埃克斯-普罗旺斯艺术学院(Ecole d'Art d'Aix-en-Provence)召开“云南项目成果展”工作会议。

18、陪同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教授访问韩国(2006)

19、香港大学学术访问(美国纪录片研究),2005,1-3月,香港;

20、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15届世界大会,2003,7,12-20,意大利,弗罗伦萨;小组发言《高原湖族群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21、香港城市大学社科部邀请讲学, 廖迪生主持:《云南纸马及其使用仪式》,2003

22、参加台湾花连原住民学院举办的“依山.依水.族群:两岸民族文化与发展研讨会”,12,13-17,台湾花莲.大会发言《高原湖族群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乔健推荐参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15届世界大会.

23、经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申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协调,福特基金会资助,“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专家访美考察团”于2000年11月25日至12月13日出访美国。任副团长。

24、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院长钟正山合作,在马来西亚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展览,任项目副组长,1998。

25、以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方面论文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专家会议”,1996年10月,老挝万象。

26、印度英.甘地艺术基金会“和平与发展国际艺术家会议”,印度新德里,1996,10,。

27、泰国Mahidol大学“健康与社会科学”访问计划(曼谷,1996,9,16-27)

28、访问德国弗莱堡Friedrich-weinbrenner-Gewerbeschule学院,(讲授“云南民间艺术与现代版画”,并主持“云南版画”展览,1994年4-5月)。

29、法国巴黎第十大学人类学系学术访问,1994年5月。

30、携合作民族志电影《PUJI And His Lovers》参加德国哥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列为电影节四个开幕式作品之一,德国哥廷根,1994年5月。

社会及学术兼职

1、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2014—)

2、中国教育部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节日影像志”评审专家(2016)

4、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复评评委(2014)

5、第16届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影视人类学论坛终评国际评委(2009)

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评优单元”国际评审团评委(2009)

7、中国民政部和欧盟举办的“村民自治影像计划”评委(2006)

8、第四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国际评审团评委(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2004)

9、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副会长(2006—)

10、中国探险协会副主席(2008—)

11、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2012—)

12、中国民俗学会理事(2006—)

13、广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2006—)

14、广州历史乡村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2014—)

15、《民族艺术》杂志编委及“视觉人类学”栏目特邀主持(2015—)

主讲课程

本科生: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系及中山大学核心通识课),探险、通识与生命质量(中山大学博雅精品课程),纪录片实务(传播与设计学院),田野实习带队老师;

研究生:民俗学理论与方法(民俗学必修课)视觉人类学。

研究方向

1、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研究

2、视觉人类学研究

3、宗教艺术研究

出版图书

主要贡献

科研项目

(一)纵向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批)“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批准号11&ZD185,首席专家,2011。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15ZDB118,首席专家: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任第一子课题负责人。

3、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视觉人类学导论》,主持,2006。

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度博士点基金研究项目《视觉人类学史》,主持,2003.

5、中山大学完善课程资料建设项目:《视觉人类学》,负责人,2004.

(二)横向项目:

1、中国探险协会委托“中缅跨境民族德昂族的人类学调查研究”,主持,2015.

2、获“芙兰跨界学术研究基金”10年资助(2014起),主持

3、沙湾古镇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沙湾旅游公司委托,主持,2012-2013。

4、校企合作保护、传承和开发中国传统精品绣染文化遗产,广州市独秀庄刺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委托,主持,2013。

5、祖庙东华里片区实物展示文化提升研讨会,佛山市城乡规划局委托,主持,2011。

6、佛山项目“历史建筑人文环境与城市发展”竞标成功,佛山市城乡规划局委托,主持,2011.

7、东莞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东莞市博物馆委托,主持,2011.

8、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节日卷,云南大学委托,参与,2011.

9、沙飞暨影像研究(沙飞家属委托),第三负责人,2006.

10、苗族吊脚楼保护及影像记录, 上海长河艺术馆委托,负责人.

11、第八届中国瑶族盘王节瑶族文化研讨会, 连州市人民政府委托,总策划,2006.

12、人文视觉研究,广州瀚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委托,主持,2006.

13、二战坠机打捞暨纪念航空器诞生百年电视系列片策划,云南电视台委托,主持,2004.

14、多学科视野中的健康科学,云南生育健康研究会委托,2003.

主要作品

在国内外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包括个人专著10余部、合著多部、论文百余篇、合作译著2部,影视人类学纪录片8部42集,其他艺术人类学和艺术创作图像作品数百件,主编丛书6种,杂志1种,个人参与组织和主持的国家级、省级和国际课题10余项。其中《老人与海鸥》被编入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1课。

老人与海鸥原文

在与滇池一箭之遥的翠湖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冬天的早晨,车水马龙的翠湖边,徘徊着一个孤独的老人。10余年里,他节衣缩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喂养着像他儿女一样的海鸥们,守护着这群小精灵不受路人的伤害。

1995年,当这群西伯利亚的白色精灵飞临昆明的第十一个冬天来临的时候,海鸥老人病逝了。在他身后,老人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几个鸡蛋,老人舍不得吃,准备蒸鸡蛋馍喂海鸥的。《山茶》杂志和云南“人与自然基金会”在老人常去的翠湖边发了个讣告,告知人,也告知鸟:“海鸥老人于1995年12月20日病逝,终年71岁,为昆明化工厂退休工人……老人虽逝,却望海鸥常飞,愿老人之愿与海鸥同在。”

讣告和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就放在他常去喂海鸥的地方,许多人在老人的照片上签了名。人们把签了名的老人遗照放在草坪上,准备撒食,代表老人再喂一次海鸥。刚放好老人遗照,未及撒食,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沸腾,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飞翔姿态都异于平常,好像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

鸥群急速扇动翅膀,轮流定在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遗像上的老人,凝固着一个它们最熟悉的动作。不一会儿,一群白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面和后面整整齐齐站成两排,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样的情景持续了好一会儿,看到的人都无法想象这只是一种巧合。当人们最后不等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向炸了锅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张着嘴鸣叫,翅膀扑的那样近,以至于收照片的人下意识的缩紧了身体,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之后,鸥群长时间盘旋在遗像上空,像是为老人守灵,又像是为老人送行……

人教版

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约来到翠湖时,海鸥正飞得热闹。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uō)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nì)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您给海鸥取了名?”我忍不住问。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您认得出它们?”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我怀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向老人飞来。一只海鸥脚上果然闪着金属的光,另一只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看来它就是独脚,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zé)啧……”海鸥听见老人唤,马上飞了过来,把他团团围住,引得路人都驻足观看。

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diān)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没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涡(wō)中脱出身来。

……

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向灵堂走去。老人背着那个蓝布包,撮着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民俗学

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1996)、《中国巫蛊考察》(1998,1999)、《滇藏文化带考察》(合作,2000)、《灵性高原——茶马古道寻访》(1998)、《变迁中的高原蒙女》(1995,中、英文版)、《访灵札记》(2000)、《鼓灵》(1999)、《古道遗城――茶马古道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2004);合著《边地中国》(2004)、《口述中国》(2004)、《秘境节祭》(1991,中、英文版)、《云南少数民族》(日文版,1990)、《云南国土资源》(1990)、《西南民族道德研究》(1990)、《云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续管理研究》(1993)、《云南百科全书》(1999)等。

视觉人类学研究

《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1991),另有系列配套著作如:《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上下册,1992,1995)、《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服饰》(1993)、《衣装上的秘境》(1993,1993)、《中国民族服饰博览》(合作, 2001);《服饰文化象征》(2005);

《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上下册,合作, 1994)、《中国象征文化》(合作,2001)、“云南民族美术全集”之《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合作,1999)、《云南岩画艺术》(合作,即出);

云南现代重彩画》(合作,1993)、《云南现代重彩画技法》(合作,1993)。

老人与海鸥》被选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1课S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和鲁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

学术合作项目

·与北京农业大学合作完成中德项目“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系统对农业的影响”(1990-1992)

·与云南大学合作完成“民族文化学”研究(1993)

·与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民族学系合作完成“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研究”(1995-1998)

·与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大学合作完成“少数民族(彝语支)语言调查”(1996-1997)组织工作

·与泰国清迈大学合作,个人完成“哀牢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森林土地保护中的作用”(1995);

·完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的资助项目“云南民族文化田野考察”(1995);

·主持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的合作项目“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与保护”(1996-1998美方负责周文中,中方负责人邓启耀);

·参与美国大自然基金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合作的“滇西北大河流域国家公园体系规划”项目,“人文遗产地图”课题设计人,1999;

·主持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的合作项目“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与保护”第二阶段工作(1999-2001,美方负责人周文中,中方负责人邓启耀);

·主持教育部博士点项目“视觉人类学史”,2004-2006;

·主持云南电视台委托项目“二战坠机打捞暨纪念航空器诞生百年电视系列片策划”,2004;

学术著作类

1、《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6年重印;

* 获钱伟长费孝通等评审的“用于资助出版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的出版基金资助(1992,重庆出版社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指导委员会);

* 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4,云南省人民政府);

* 《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出版》、《国内哲学动态》、《民间文学论坛》、《高校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杂志及《当代中国认识论》、《中国神话学史》、《思维发生学》、《中国社会的神话思维》等著作评价和引述,代表作收入近百年名家《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1903-1992)。

2、《云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续管理研究》(合作),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执笔《民族文化在哀牢山森林土地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参与省社科院农经所与泰国清迈大学合作课题,通过验收并出版。

3、《巫蛊考察――中国巫蛊的文化心态》(繁体字版),中华发展基金委员会和台湾汉生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中国巫蛊考察》(同上书,简体字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 获“中华发展基金”资助出版(1998,中华发展基金委员会);

* 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2001,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田野考察类

1、《变迁中的高原蒙女》,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英文版).

* 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丛书类,高发元主编,本人撰写其中一本)1996,中国图书评论学会。

2、《灵性高原――茶马古道寻访》,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3、《鼓灵》,江西教育出版社海天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4、《滇藏文化带考察》(主编,合作,总撰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 项目成果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特别奖,云南省社会科学院,1996,12。

5、《访灵札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词典或一般读物类

1、《云南少数民族》(合作,执笔“彝族”、“蒙古族”部分),日文版,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0年4月第一版。

2、《云南国土资源》(合作,执笔“民族”部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

3、《中国云南》(合作,任撰稿和摄影),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获“第二届金桥奖(出版)优秀图书及电子出版物奖简介类二等奖”,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颁发,2002年1月。

4、《云南百科全书》(合作,执笔“民俗”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二、视觉人类学研究(含多媒体作品)

学术著作类

1、《宗教美术意象》,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一版,1994年重印,2000年再版;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1994年第4期、《大公报》等有专文评述;

* 获第二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二等奖(1995,云南省文艺创作奖励基金会)。

2、《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一版。

* 著名民族学家杨 等及《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

有评价;

* 国家文物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好评或邀讲学;

* 获滇版优秀图书二等奖(1993,云南省新闻出版局);

* 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90-92年度科研成果二等奖(1993,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3、《衣装上的秘境》,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3年4月第一版。

台湾珠海出版有限公司再版,1993年7月第二版。

4、《中国象征文化》(合作,参撰第五、八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画册类

1、《秘境节祭》(合作,第一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英文版)。

* 《人民日报》(海外版)等评介。

2、《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上下册),台湾淑馨出版社等,1992年第一版,1995

年第五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1月29日第7版有文评介。

3、《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服饰》,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4、《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上下册,合作,任执行主编和第一撰文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一版。

* 获云南省社科院94-95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1996,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 云南推荐“五个一工程”评奖送选项目(1996,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5、云南民族美术全集第三卷《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合作,第二撰稿人),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6、《中国民族服饰博览》(合作,总撰稿),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7、云南民族美术全集第一卷《云南岩画艺术》(主编,合作,第一撰稿人),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即出。

影视类

1、《生的狂欢――哈尼族奕车人节日一瞥》(合作,撰稿执笔,片长30分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摄制,1986年。

2、《拉祜族的宗教信仰》(合作,任人类学家,片长60分钟),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东亚影视公司委托拍摄,1992年。

3、《PUJI And His Lovers》(合作,任人类学家,片长120分钟),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东亚影视公司委托拍摄, 1992-1994。

* 获中宣部1994年对外音像制品三等奖;

* 参加德国哥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Gottinge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1994年5月。

* 瑞典第十五届北欧影视人类学年会暨国际民族学影展,1994年;

* 英国皇家人类学协会展,1994年。

4、《拉木鼓的故事》(合作,任人类学家,片长120分钟),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东亚影视公司委托拍摄,1992-1995。

* 中国影视人类学研讨会,1995年,北京。

5、《高原女人》(14集,任策划、撰稿),云南省妇女联合会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玉溪电视台联合摄制,1992-1994。

* 中央电视台(1、2、4、7套),1995年播出。

6、《穿越哈巴雪山》(编导、撰稿),中国探险协会山岳丛林专业委员会和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摄制,1995。

* 云南电视台1996年2月播出。

7、《滇藏文化带考察》(7集,总编导),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和昆明电视台联合摄制,1996。

* 昆明电视台1996年播出;

* 中央电视台2001年10月播出。

8、《重返驼峰》(60分钟纪录片光盘,策划),中国探险协会摄制,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出版,1998年。

9、《高原上的民族》(26集,文字统筹),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联合摄制,山茶影视制作中心、云南民族电影制作中心承制,2001年。

译著

1、《人生历程――人类学初步》(合作),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 《中国人类学学会通讯》153期介绍。

* 获滇版图书“外国优秀作品翻译编辑奖”,云南省新闻出版局、云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1990,9。

2、《文化心理学》(合作),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学术编辑

1、《西南研究书系》(20本),副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1998年。

2、《20世纪中国民族家庭实录》(第一批《夏那藏家》等28种),副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主编,1995—2000,2。

4、《民族文化文库》(含“田野考察丛书”、“民族文化史论丛书”、“中国西部图志”三套丛书),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2001年。

5、完成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丛书·云南卷”(16本)的编写组织工作。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1999年。

6、《野牛角丛书》(4种),主编,海天出版社,2000年。

7、《生育健康与社会科学丛书》(4种),主编1种,编委3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00。

8、《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第一辑5种),主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三、社会实践及野外作业

1.有文学及美术作品数件获省奖;著有《云南现代重彩画》、《云南现代重彩画技法》(主编,合作撰文)及数十篇美术评论文章(主要刊于《美术》及海外报刊)。曾主持或参与组织系列艺术活动,如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史》的“西南艺术群体”的艺术活动及宣言,受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之聘任八届全国美展评委,应德某工艺美术学院邀请赴德主持“云南版画展”、演示技法及讲学等。

2. 为中国探险协会成功组织或配合组织多次综合考察活动。

3. 为云南省政府18项生物资源开发工程办公室做云南生物资源开发总体形象策划(任项目负责人及总策划之一),完成《绿色云南》省级形象策划,实施后该项目在中央十大新闻媒体上报道,获国务院优惠政策及资金。

4. 为云南省委、省政府做《多彩云南·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总体规划》,任课题组副组长。并参与实施“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研讨会”(1999年1月)的组织工作。

5. 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人与自然馆”布展总策划之一并任总撰稿;该馆获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组委会颁发的“特别奖”;

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云南馆”布展总策划之一;该馆获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组委会颁发的永久保存“金奖”和设计制作“银奖”;

6. 受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委托,策划云南省对外形象名牌工程及文化产业项目“民族服饰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系列活动”,该策划已被省委和世博会宣传及大型活动组委会批准立项,其中系列活动第一项“创意民族服饰艺术展演”(任总创意、总撰稿),在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闭幕式及专场演出。

获奖记录

1、教育部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视觉人类学导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颁发的“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二等奖”,2015.

2、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突出贡献奖,2010。

3、人类学专著《中国巫蛊考察》获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2001。

4、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2000年4月。

5、任总策划、总撰稿的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主题展馆“人与自然馆”获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组委会颁发的“特别奖”(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签发,1999);

6、任总策划的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云南馆”获“永久保存金奖”(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签发,1999)。

7、《变迁中的高原蒙女》,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英文版).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丛书类,高发元主编,本人撰写其中一本《变迁中的高原蒙女》);1996,中国图书评论学会。

8、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田野工作奖”,中心主任周文中院士颁发,1994.

9、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1992)。

10、《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获1991-1992年度滇版优秀图书二等奖(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和云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1994,9)。

11、《宗教美术意象》(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获第二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二等奖(1995,云南省文艺创作奖励基金会颁发)。

12、合作译著《人生历程——人类学初步》(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获“外国优秀作品翻译编辑奖”,(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和云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1990,9)。

13、《中国神话的逻辑结构》(《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3期)获“首届云南省文艺创作基金奖”一等奖(1993,云南省文艺创作奖励基金会颁发)。

14、《从云南少数民族的原始艺术看原始思维的特征》(《思想战线》,1982年5期)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1991,2)。

15、《从羿的悲剧看中国原始社会解体期》(《思想战线》,1981年1期)获1980年“云南省高等院校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云南省教育厅颁发,1981,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