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19 10:30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建于1982年。伴随中关村的飞速变化,依托独特的环境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一所拥有87个教学班,3700余名学生,300多名教职工的完全中学。跨入北京市示范性高中校的行列。学校坚持“依法办学,以德治校,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变革用人制度,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管理体系,搭建教师发展平台,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创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造就了一支富有团结、勤奋、务实、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运用现代学校
1、坚持依法办学,推行民主管理
我们注重落实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的法律法规,实行校级干部法制理论培训制,提高法制观念;学校依法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常年聘请兼职法律顾问,重大决策和教职工聘任方案等出台请法律顾问出示法律意见书(或提供法律依据)。我们加强岗位责任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务行政议事规则和“目标管理”、“层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以人为本和科学决策相结合,校长负责和民主监督相结合,集体领导和责任追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组织有序,信息畅通,协调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营造了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我们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规范和健全了教代会制度。示范校建设规划、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和结构工资改革方案、教职工子女入学规定等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和教职工利益的大事都交由教代会审议。实行干部民主评议和满意率投票制度,评议结果与干部任职和奖励挂钩。推行“校务公开”,建立 “校长信箱”、开辟 “公示栏”。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融洽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干部的勤政廉洁,维护了教师的合法权益。2002年邢筱萍校长荣获“海淀区民主管理意识强的校长”的称号。
2、变革用人制度,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教育部长周济在《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报告中说:要用事业发展培养和用好人才,用信任和关心感动人和凝聚人才,用必要的待遇和环境吸引留住人才。我们树立新的人才观,坚持“稳定、引进、培养、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方针,即稳定现有的骨干教师,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青年教师和名师培养,努力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以制度改革为动力,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大力吸引优秀人才;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建立按需设岗,择优上岗。实行低职高聘,鼓励青年教师冒尖等,不拘一格启用了教育理念新的年轻教师担任校级干部;让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让一批新教师挑起高三教育教学重担。采取精神感召和利益机制相结合的激励办法,设立“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及“优秀论文”、“教学能手”等综合和单项奖励,从十多个方面认定教师的业绩,从多角度衡量教师的工作成绩,满足教师的成就感,逐步建立了教师发展性评价体制。我们实行财政工效活动津贴和学校自筹合并用于岗位津贴,拉开档次,多劳多得,优绩厚酬,打破了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工参与公平竞争的积极性和充分展示个性特长的创造性,形成了有效激励,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创新教师
1、加强师德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观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把提高全员职业道德水准作为办学目标之一,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摆在创办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整体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位置。
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走进学校,刻有“师魂”、“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两块石碑和三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伟人雕像时刻警示每一位教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楼道、教室、办公室随处可见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学生的价值与权利,以人格塑造人格”等提示牌,时时提醒老师们更新教育观念,关心尊重学生。我们将学校发展历史、荣誉成就、领导题词陈设于启示厅、育人室供师生参观,进行爱校教育。这也是新上岗教师的必修课,他们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认同学校文化,形成甘愿与学校同发展,共命运的思想和情感。
实施师德培训制度——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工程”中的必修课程,实现全员培训。培训课程包括《邓小平教育理论纲要》、时事政治、《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培训过程中实行出勤、书面、实绩三考核,合格者记继教学分。
进行制度约束,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我们制定《中关村中学教职员工行为规范》,《文明办公室公约》等对教师形象塑造;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定期向学生和家长发放师德情况调查表,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评议活动,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活动教育——开展教师“忌语、忌事”有奖征集、“师生情”摄影展览、宣传师德书法绘画比赛等系列活动,组织教师参观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赴西柏坡、井冈山、庐山等地参观革命胜地,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师德培养,教师们获得了良好的职业感受,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日常行为业已养成。铸造了师魂,锤炼了师德、规范了师行。
2、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我校借课程改革之风,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培养学生成才融为一体,在教学改革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
组织校本培训——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新教材培训,举行各种专题讲座,开办各类培训班,聘请专家报告,来解读新课标,宣传新理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开展开放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形成“合作、发展”的教师文化,实现了教师与新课程的同步成长,构建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化学课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学校开展了评选“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的活动。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达标课、研究课,推荐教师上市、区性的公开课和研究课,积极支持区兼职教研员参加中心组教研活动,并为教师参加全国性的教学研究和比赛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学习深造,我校已有130多人参加了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支持教师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组织教师到国内进行专题考察,已达150多人次。学校还与澳大利亚圣保罗中学签有师生互访协议,已有多批教师参加互访。实行青年指导制度,开展“与名师同行”,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学校每学期为青年教师作一次录像课,赠送成长光盘。在活动中教师们开阔了教研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发展了自我。开展青年教师论坛,为青年教师学习、交流搭建平台。
优化课程结构——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学校课程。近年来,陆续推出了有特色的选修课和活动课130多种,7种学校课程教材已投入使用,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教学课程板块。
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和开展教科研工作;制定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政策;积极向市区推荐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导教师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打破学科界限的交流与碰撞,点燃了教师智慧的火花,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促进了活跃的文化融合和高度的学术自由氛围的形成,教师们参与教科研的热情高涨,正朝着专业化、学者型教师发展。
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特级教师4人、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4人,有硕士学历教师16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156人,70%以上的高中教师能承担一门或两门选修课和举办专题讲座;95%以上的教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制作课件。一大批青年教师已成为教育教学战线上的“生力军”。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特级教师谭天静的音乐欣赏课及撰写的论文等荣获4项全国一、二等奖;肖生启老师获全国青年音乐教师基本功赛“五项全能第一名”;霍凤清老师获全国中学化学课录像评比一等奖,近年全校教师参加学科竞赛(或论文)获国家、市、区级100多项。我校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形成非常好的发展势头,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育思想先进、富于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群体业已生成,保证了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