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约翰

更新时间:2023-10-26 14:16

郁约翰生于荷兰,6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他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宣教热忱,立志作宣教士,终生奉献给海外宣教事业。虽然因患白喉,声音受影响,但仍不减其侍奉心志。 年轻时,由于对建筑感兴趣,曾学土木工程。后入密执安大学攻读医学。郁约翰学医是和宣教需要分不开的,因为在当时医疗是宣教的重要手段,很多宣教士都是著名的医生(如:伯驾戴德生),不少中国人都通过宣教士精湛的医术及崇高的品格认识了耶稣基督,从而归入主的名下。更何况救死扶伤也符合耶稣基督救赎、博爱的精神。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861年8月11日,郁约翰(Johannes Abraham Otte)生于荷兰泽兰省Vlissengen村或者Flushing村。

1867年2月22日,郁约翰随父母迁居美国,定居密执安大激流市(Grand Rapids),从此成为美籍荷兰人。

1877年,16岁的郁约翰回到荷兰,就学于霍普预科学校(Hope’s prep school)。之后,他进入了霍普大学(Hope College)。郁约翰喜欢科学,而不是作为海外传教士必修的神学和古代语言学。尽管郁约翰为有负于母亲的期望而深感痛苦,但他还是于1883年春天以科学专业毕业。同年秋天,郁约翰进入密西根大学学习医学

1886年春天,郁约翰以医学博士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准备远航厦门。当他作为医疗传教士出现在纽约市归正教堂委员会(R.C.A.)面前的时候,他们显得非常吃惊,对他说我们没有资金给你也不可能提供建立一个医院的经费。巨大的失望并没有使郁约翰放弃目标。在他父亲的朋友,荷兰Netherlands的Neerbosh孤儿院院长Van’t Lindenhout先生的力促下,郁约翰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乌得勒支大学(Universities of Amsterdam and Utrecht)进行博士后医学研究。虽然郁约翰在医学方面已造诣颇深,但他依然缺少资金,直到在Van’t Lindenhout先生的极力鼓动下,郁约翰鼓足勇气给孤儿院的小朋友发表了一次演讲。当郁约翰用并不美妙的嗓音结束演讲时,一个小姑娘走到他面前,双手握着两枚半个荷兰便士,对他说:“给那些生病的中国小孩!”而这两枚半个荷兰便士是小姑娘生日前一天她叔叔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正是这次演讲使郁约翰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1888年1月13日,星期五,郁约翰及妻子Frances Phelps Otte远度重洋到达厦门。从此与厦门,这个他母亲童年最珍爱的礼物“小提蓝”的生产地,不离不弃,生死相契。

小溪医院

1888年1月13日郁约翰踏上厦门的土地。他在此学习闽南语。之后,被差会派往平和县小溪镇宣教。在此,郁约翰建立了小溪医院。小溪医院是一座两层楼的医院。有三十张病床。楼下有一药房,诊室,女病房,小礼拜堂,储藏室与厨房,二楼为男病房,眼科病房,外科病房,两间学生宿舍,还有宽广的阳台。楼下男女病人各有一个露天的院子。据《平和县医院院史》记载:“郁约翰作为虔诚的基督徒,为人和蔼可亲,乐于助人,遇贫苦患者,慨予减免优惠,甚至施诊赠药。其医术精湛,诊病认真,对症下药,治疗多效,病人互相介绍,就诊患者络绎不绝,使西医医学在闽南地区广为传播。”此外,郁约翰看到中国人受鸦片的毒害,便建立戒烟所,帮他们脱离毒瘾。

小溪医院在1889年3月至1895年1月,六年间共诊治了五万门诊病人,2400住院病人,做了大小手术1500次。郁约翰一家于1895年一月回美国述职(在此期间被归正会按立为牧师),出发前将医院交给另一位医生Dr. I.S.F. Dodd,只因他身体欠佳,只做了几个月,小溪医院只好关门。直到1900年另一位医生,Dr. C. Otto Stempf来接任才恢复。

救世医院

郁约翰于1897年回国述职完毕回到厦门。在美国时,差会已通知他,计划在厦门建一所医院。为建立医院,郁约翰在美期间,筹集了一笔近万元的资金。1898年4月,厦门第一所正规西医院——救世医院在鼓浪屿的河仔下正式建立。医院宗旨为“传播救恩,医治疾病,不分种族阶级,一本耶稣基督之至仁,服务社会,健康人群,并促成医学之进步,指导卫生之常识”。

救世医院为两层楼房,有一小礼拜堂,饭厅,厨房,两间工人房,办公室,药房,眼科室,学生房四间,病房七间,可容45张床。医院不收药费,治疗费及住院费,仅收相当于2分半美金的伙食费。病人大都来自厦门及周边的乡下,也有来自漳、泉等地的,甚至有外省及马尼拉仰光等不远万里的求医者。病人包括乞丐、富人、平民、官员、学者等社会各阶层的人。从医院开办到郁约翰归天的12年里,共收治了17000多名住院病人及135000多位门诊患者,做了7500多次手术。

1904年,郁约翰赴荷兰度假。他呼吁派遣护士来鼓浪屿。得到荷兰女王威赫明娜支持,并派来两位护士。并在救世医院旁开设的女医馆,称“威赫明娜女医院”。

不幸逝世

1910年春,厦门鼠疫流行,很多人染病而死。郁约翰冒著生命危险救治病人,虽然做了预防措施,但还是不幸遭到感染。4月14日,一生荣神益人的郁约翰因病在鼓浪屿安息主怀,享年49岁。次日被安葬于鼓浪屿“番仔公墓”。

传教工作

郁约翰在鼓浪屿一边行医一边教学,1898年收九名男生,四名女生。他招生的原则是:要求学生献身于信仰,受训练时要热心参加宣教事工,如教主日学,轮流在医院小礼拜堂里讲道,到邻近住宅区布道,每晚参加二十分钟医学生祷告会。学生参加工作是义务的,医院免费供给住宿及伙食。郁约翰可谓闽南西方医学教育之鼻祖。他对学生谆谆善诱,使学医者深受教益。其学生黄大辟、陈天恩等日后均成为闽南名医。

主要功绩

郁约翰致力于医学人才的培养。还在平和小溪时,他就招收了陈天恩、黄大辟等日后成为闽南名医的学生。早在1900年,郁约翰便于救世医院创办附属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科目有物理、化学、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解剖学、内科、外科、眼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科、检验科等;学习方法是上午学生到各科见习,下午上课。自1900年至1932年,共培养六届毕业生共40人。因为中国妇女不肯让男医生看病、接生,他为此创办了一个“护士之家”,成为1926年救世医院开设闽南首家护士专科学校的雏形。

郁约翰不仅是宣教士、医生,还是位出色的建筑师。小溪医院及救世医院均是他设计并建造,甚至连鼓浪屿著名的八卦楼也是他所设计。八卦楼设计借鉴融合了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廷阿拉伯和中国古典建筑的多种艺术风格,红色圆顶是直接摹仿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房圆顶。82根大圆柱是参照公元5世纪建造的古希腊海拉女神庙的大石柱。柱间平托的石梁和线条,可从希腊雅典广场的赫夫依斯神庙看到。十字形通道源于希腊,后用于罗马教堂。古希腊的多立克式和爱奥尼亚式柱头装饰和压条下的青斗石花瓶,充分展示中西结合的古典美。此外,黄大辟的船屋也是他的得意之作。

郁约翰还精于机器、油料发电机和电气知识。他曾巧妙地以一架大洗涤机器和一个小型发电机的运转来取代使用多年的老式风车,还安装了一台煤油发动机,完善了整个院区内用水的管道系统。接着,他又继续添置一台较大的发电机和一个九节蓄电池,使得医院能得到照明。去世前,他还在邻近的山岗上砌造一个混凝土的贮水池,配有新的机器、水泵和新凿的井,为医院提供足量的纯净水。

郁约翰去世后,他的学生陈天恩等在院门前造塔镌碑,以纪其功:“郁约翰牧师美国人也,医学博士。学称厥名,志宏厥名,志弘厥学,侨厦敷教施诊,精心毅力,廿载靡濡。手创医院三,授徒成业二十余辈,功效聿著,愿力弥宏,以身殉志,生不遗力,殁不归骨,卒践誓言,葬于兹丘,追念功德,表石以纪。石可泐,骨可朽,先生功德不可没。诸学生仝泐石。”

人物评价

19世纪,西学东渐。1842年,美国归正教会传教士甘明在鼓浪屿黄氏小宗设立了厦门第一家西式诊所。此后,随着鼓浪屿传教活动的开展,教会开始在岛上成立了半医半学特征的西式医院。这些医院可以说是西医文明进驻中国最主要的载体,19世纪后期落成的鼓浪屿救世医院(Hope Hospital),甚至包括20世纪所建的博爱医院以及私立鼓浪屿医院,无不在西医的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鼓浪屿第一座综合性医院,救世医院在对闽南西医的教育、培养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文史专家如此评价:鼓浪屿救世医院是闽南西医的“黄埔军校”。而作为它的创建者,一位名叫郁约翰(John Abraham Otte)的美国传教士也因其传奇的人生和对琴岛居民的贡献而被人们铭记。

“石可泐,骨可朽,先生功德不可没。”立在原鼓浪屿救世医院小礼拜堂南侧的郁约翰纪念碑上的这句话,足以概括这位传教士遗之琴岛的赫赫之功。这也是郁约翰的中国门生们,发自内心地对一个异国传教士、医学导师的祭奠。一百多年前,郁约翰致力于将现代西医文明带入琴岛,若干年后,西医在鼓浪屿、在闽南地区开枝散叶,更多的普通人享受到现代西医所带来的福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