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斜村

更新时间:2023-07-12 11:06

郊斜村是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位于解州镇西郊,南靠中条山,北临硝池滩,全村乡村人口2070人。

简介

推荐产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棉花

该村是闻名天下的的李冰故里。运永路临村而过交通方便,风景优美,环境整洁,是人文居住的好地方。

全村572户,2070人,分六个居民小组。全村共有党员57名。全村耕地面积1428亩,其中水浇地814亩,旱地614亩。村里人多地少,已基本形以种植、养殖为主导产业,村民副业以去附近工厂做工、做生意、外出打工为主。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养殖猪、羊、蜜蜂等。村人均年收入达5000余元。

基本上做到了路面硬化、两旁绿化,路灯亮化,垃圾袋装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齐全;垃圾全部进行集中处理,全村绿化、亮化长效机制健全;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李冰家庙的开发,手工纸艺布老虎、木质雕刻等特色工艺远近闻名。每一年进行一次好媳妇评选活动,加大了敬老、爱老的宣传力度还积极鼓励村民参加政府组织的社火表演活动。

相关传说

战国蜀太守李冰,名气响当当何人不知谁人不晓,他是旷世闻名影响最远最深的水利家。他与俩个儿子修筑的都江堰浩大工程,使蜀地沃野千里,堪称世界之最,被尊为“川祖”,那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川祖”是哪里人呢?专家近年来从方方面面考证,结论是河东盐湖区解州郊斜村人。

“说好解州话,行遍四川没麻达”这挂在解州人口中的话是有道理的。解州人把“鞋”读“海”(平声),四川人也同样,解州人称“解疙瘩”的解为“改”,四川人也是如此,要举的例子太多了,四川话与解州的一致性不是说明了李冰是解州人无疑了吗?由此可见,李冰父子在语言上对四川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

解州是天下第一城,所处的河东地区又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水利方面,或堵或疏,就产生两大影响人物鲧与大禹,而盐池水利的建设就是堵疏并举的千古典范,始于何代史无明载,而郊斜村人的观点是李冰没有外出前的杰作。都江堰,不过是李冰父子在蜀扩大战果而已。听听这口气的轻松劲儿,不也表明李冰是他们村里人无疑吗?

郊斜村南中条山山上的桃花洞,是郊斜村的旧址,洞不深,而在过去天旱时,盐政官员各色人等在这里上香祈雨,为啥?还不是因为李冰祖籍所在,李冰诞生之地之故吗。

那么李冰又是怎样外出的呢?郊斜李姓人说是随盐车出去的,由于盐车行在秦地,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故事,盐车被抢劫一空,他们父子三人觉得无颜再见河东父老就利用在盐池学会的汲卤打井的方法,在秦地到处凿井为业。后来得到秦昭襄王的礼遇,李冰吉人天相,懂得天文地理又识水脉,得到昭襄王的赏识,就派他为蜀郡守,那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常言说:“士为知己者死”,李冰正是这样的君子,到蜀地干出一番事业,就是报答昭襄王。他上任之后,主持修筑都江堰浩大工程,父子三人发扬大禹精神,比大禹更有过之,禹三过家门不入,而他们更是有家不回,都江堰举世皆知且不说它,而李冰开穿广都盐井的功绩,的确是受家乡地卤池汲卤工艺和秦地凿井实践的集大成的结果,不是也开辟了井盐盐生产的新纪元吗?可以说四川能成为中国天府之国,李冰就是主要奠基人,从他被称为“蜀祖”就可认同。

李冰在郊斜村凿井,发明的轳辘至今仍在使用,看看后人不知于何时发明的挂在井绳头上的,使水桶永不掉入井里的“三环套月”,也极具象征性,既表示李冰父子三人造福人类的共同心愿,又说明他们永远怀念家乡,永远与水在一起因为他们与水一样,是那样的至清至纯啊!

组织机构

目标承诺

1、培养积极分子5名,发展党员2名。

2、解决硝池滩水位上涨问题

3、完成户户通工程,共450米,投资20万余元。其中2组村中新巷50米,各组小巷共150米;3组张家巷150米,村中间斜路100米

4、平整路面,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其中西弯地150米,火车路北130米

5、逢年过节,慰问70岁以上老年人、老党员、老干部。

6、发展泉水莲菜100亩。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