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4-10 13:35
郑州工程学院原名郑州粮食学院,1959年由北京迁至郑州,开办普通本科教育,是原国家粮食部所属最早的一所本科院校,也是河南省最早创建的工科大学之一。学校先后隶属于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和国内贸易部。1998年8月实行中央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7月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
学校占地1872亩,分三个教学区,校舍建筑总面积69.7万平米。本科专业35个,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工程信息中心,17个硕士点。截止到2003年6月,全日制在校硕士生和本科生9707人,预计到2003年9月底,在校生总数将达到11300多人。已经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两级人才培养体系,以理工科为骨干,以粮油食品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1296人,专任教师725人。教职工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39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2%,其中教授和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9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30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5%。 学校还有博士生导师、省部级学科带头人、省部级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2人。近年来,学校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工程,荟萃了一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
学校重视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坚持“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了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校教学管理机构健全,基础教学组织完善,在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的各方面都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毕业生近四万名,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2001、2002、2003年连续三年位居河南高校第一名,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形成了颇具优势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学校设有24个科研学术机构,80%以上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教师在这些机构里从事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研究、工程设计、科技开发和管理咨询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有较高学术水平与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36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1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0项。“九五”以来,在国内外著名核心期刊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2500余篇,被国际“四大检索”系统收录61篇,先后承担各类横向科研项目500余项,项目分布全国各地,创经济效益数亿元。
学校建有门类齐全的学科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拥有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406万元。学校校园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国际互联网(INTERNET)相联,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校园的目标。学校老图书馆建于1959年,馆藏中外文适用图书资料108万册,并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馆藏以理、工、商类图书为主,以粮油学科文献为特色。
学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努力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不断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2000年被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党委”,2002年被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五好党组织”。2002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文明单位”,同年被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被授予“河南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并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
学校注重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同美国的堪萨斯州立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墨尔本皇家工业学院、斯文本大学等保持着长期友好关系,优秀毕业生可直接推荐到这些学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学校每年都选派一批教师和科研人员赴国外进修或讲学,每个学期都聘请外籍专家来校任教或进行学术交流。学校已分别同英国威尔士大学、瑞丁大学达成协议并通过河南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批准,自2003年起合作培养学士和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学校基础科学研究的力度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了以应用型科研为主向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并重的转变,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档次不断提高。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和层次、获奖成果的数量和级别、到帐科研经费、国家授权专利均有较大突破和大幅度增长。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年不断线。 据不完统计,2000年至2004年内,获准立项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达3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无机磷试剂辅助下氨基酸的自组装成肽反应研究、面向电子商务的信用机理研究等4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有:国家储备粮库建设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储藏微生物活性快速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油脂色泽自动测定技术研究与仪器开发简介、硅藻土杀虫剂防治储粮害虫应用技术设备研究开发与示范、粮食(稻谷和玉米)新陈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仪器开发、粮库储粮霉菌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粮库储粮害虫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华北平原小麦产区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等15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52项,纵向科研经费1.27多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40项。在CN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164 篇,其中核心期刊1,266篇,被SCI、EI等国际“四大检索系统”收录69篇;出版学术著作390部。
《郑州粮食学院学报》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2004年两次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河南省唯一连续3次入选核心期刊的学报。2000年获第四届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规范执行奖,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排名河南省高校第一。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河南省只有4家学报入选),2002年获第五届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4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第六届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居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期刊影响因子排名第50位。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主要为食品、化工、建筑、机械、电子、经贸行业和部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建院40年以来,学院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二万多名毕业生,他们为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在粮食工程、油脂工程、食品工程、植物蛋白、谷物化学、粮油储运、饲料工程、机械设计、建筑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企业管理、经济贸易等方面,荟萃了一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在实践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层次较为完善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在校生五千多人,研究生近百人。学院现设有13个教学系部,调用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动物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装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英语等17个本科专业。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司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科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结构工程5个硕士点招收研究生。
学院重视教育质量,严格教学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以“勤奋、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融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于一体,营造宽松学习氛围和向上的校园文化。
1952年9月1日,国家粮食总局更名为粮食部。粮食系统急需大量专门的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1956年6月,粮食部成立中央粮食干部学校,进行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培训;1959年,组建北京粮食专科学校,开始进行学历教育;1960年,学校迁址郑州,改名郑州粮食学院,开始进行本科教育;1971年11月,学校建制撤销,并入河南农学院,成为粮油工业系;1973年7月1日,粮油工业系并入郑州工学院,招收了4届工农兵学员;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郑州粮食学院建制。2000年,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2004年,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与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从专门从事粮食干部培训的学校,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多科性的本科院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不断扩大,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已经成为国家培养粮油食品等多个学科专门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对粮食行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河南工业大学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央粮食干部学校与北京粮食专科学校(1956-1960)
1956年6月,中央粮食干部学校成立。1959年,粮食部以中央粮食干部学校为基础组建北京粮食专科学校,在此基础上筹建粮食学院。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和北京粮食专科学校通过培训干部和招生,为粮食学院的成立与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师资,奠定了基础。
1956年初,粮食部与轻工业部协商,拟成立食品学院。根据中央精神,经教育部同意,粮食部决定先建立中央粮食干部学校。1956年6月,中央粮食干部学校成立,进行粮食干部培训,校址在北京市马尾沟,占地面积60余亩,从上海、南京等地抽调教职工80余人。
1959年4月21日,以中央粮食干部学校为基础,组建我国第一所粮食高等学校——北京粮食专科学校,开始进行学历教育。
郑州粮食学院(1960――1966)
1959年9月7日,粮食部粮食学院筹建小组决定,成立郑州粮食学院筹建处。主管基建的副校长张靖率筹建处由北京搬至郑州,负责粮食学院的建校工作。11月,开始征购土地。12月1日,首期工程学生宿舍北楼和东楼动工,由河南省粮食厅基建工程队承建。同时,积极购置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为搬迁作准备。
1960年6月16日,粮食部在北京宣告,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粮食学校——郑州粮食学院正式成立,学校受粮食部和河南省双重领导、以粮食部为主。1960年8月,北京粮食专科学校分3批搬迁郑州。1960年9月1日,学校首次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录取的320名新生报到,并参加建校劳动一周。10日,学校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粮食部部长沙千里、河南省副省长张柏园出席并作重要讲话。省教育厅厅长王锡璋、粮食厅厅长宋寅、粮食部人事司司长张达九等出席了典礼。沙千里题写校名,制成匾牌悬挂于学校大门。
1960年8月,北京粮食专科学校迁至郑州,更名为郑州粮食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也是亚洲唯一的粮食院校,有“亚洲粮院”的美誉。
动乱年代的变迁(1971――1978)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革”,使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育战线是“文革”的“重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1、并入河南农学院
1971年11月,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郑州粮食学院建制,保留原有的粮食加工、粮食储藏、油脂工学专业,并入河南农学院(现河南农业大学)为粮油工业系。
2、并入郑州工学
1973年7月1日,省革命委员会决定粮油工业系脱离河南农学院,并入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工学院)。同年,在省内招收工农兵学员。郑州工学院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认为,郑州粮食学院是全国唯一的粮食院校,专业性很强,“文革”前号称亚洲唯一的粮食院校,还有接收亚洲地区国家留学生的计划,从长远看,很有必要单独设立。因此决定,两校合并后,恢复郑州粮食学院原有状况。原郑州粮食学院的人员、财产基本不动,财务单独建账、独立核算,校区不变,将原郑州粮食学院校舍称为“南院”,工学院本部称为“北院”。1974年9月9日,河南中医学院从学校校舍撤离。
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郑州粮食学院(同时恢复和增设的有55所高等院校)。7月1日,省革命委员会转发教育部通知,将郑州工学院粮油工业系恢复为郑州粮食学院,由商业部和河南省双重领导,以商业部为主,面向全国招生。学校规模为2400人,设置粮食工业、油脂工业、粮食机械、粮油储藏4个本科专业,学制4年。8月1日,学校大门口重新挂出“郑州粮食学院”的校牌。8月,商业部指示在粮油储藏专业增设仓厂建筑班进行招生。
郑州工程学院(2000――2004)
2000年3月3日,向省教育厅提出将“郑州粮食学院”更名为“郑州理工学院”的申请。2000年5月7日,再次向省教育厅提出将校名更改为“郑州工程学院”或“中原工学院” 的申请。河南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分别向教育部上报了学校更名的请示。经过教育部高校设置评审委员会研究评议通过,2000年6月5日,教育部向省政府下发关于同意郑州粮食学院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的通知,正式批准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同年7月7日省政府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郑州粮食学院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的通知》,揭开了学校建设的新篇章。
2000年9月10日,揭牌仪式在学校大礼堂举行。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李文成宣读教育部关于郑州粮食学院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的通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世英代表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对“郑州工程学院”揭牌仪式表示热烈的祝贺,高度评价了学校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建基、郑州大学常务副校长申长雨也发表了讲话。国家粮食局外贷办主任、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廷明,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常有功,省科技厅厅长姚聚川等领导参加揭牌庆典大会。副省长陈全国发贺电表示祝贺。校名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题写,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世英、国家粮食局宋廷明主任为新校名揭牌。
组建河南工业大学(2004年5月)
经过48年的发展,2004年3月27日,成都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高票通过郑州工程学院与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2004年5月13日,教育部下发同意郑州工程学院、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