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更新时间:2024-10-22 22:38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选自,郑板桥集,是一本书籍,作者是郑板桥。这本书主要将讲的是郑板桥写给家人的书信,其中有两通是托他的弟弟教育儿子的。

原文

郑板桥集》中除开诗、词、题画之外,还有16通《家书》。其中有两通是托他的弟弟教育儿子的,很有意思。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做过“七品官耳”的县太爷,又是画、诗、书法“三绝”的艺术家;家有田300亩,是个不大也不小的地主;52岁才得一子。就这几项来说,他的儿子总该算“富贵人家”的“爱子”了。但是郑板桥教儿子的,却同上述的身份和家世不相干,另有他的“爱子之道”。他在山东潍县做知县时写的《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专门谈他教育儿子的目的: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侄儿)而姑纵惜也。家人(家里的佣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这些想法,就很有些怪。他自己是个“七品官”,却认为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教育儿子的目的是“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呢?是对待家里佣人的儿女“当一般爱惜”,因为他们“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假如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大约就是教他的儿子不要有“优越感”,不要搞“特殊化”,不要以为“高人一等”。他为什么有这个想法,且不管他。再看他写的《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学有成者,多出于附从贫贱之家,而己之子弟不与焉。……或百中之一亦有发达者,其为文章,必不能沉着痛快,刻骨镂心,为世所传诵。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作者原注:陪着自己儿子念书的好孩子)有成,亦吾所大愿也。”

“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这想法虽是他的“怪”处,但却道出一个真理。一个“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而且身为“七品官耳”的人,能看出这个真理来,是颇不容易的。“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而立学有成的往往是附从念书的贫贱之子,不是自己的子弟,这不能不算“富贵人家”的悲剧。这个悲剧,郑板桥大概看得太多了,所以他只好对自己的儿子的立学成败,“置之不论”,把希望寄托在“附从佳子弟”的身上。这是他的“怪”,也是他看得远、看得大的地方。

当然,郑板桥所坚持的对儿子的教育目的:“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这是两百多年前的一个县太爷的“好人观”和教子法,毕竟是有限度的。但是除了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郑板桥其人以外,只就他这两通《家书》的文字来看,我觉得也是委婉动人,找来读读是没有什么害处的。

1962年5月26日

关于郑板桥

郑板桥,又名郑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读后感

杂文是谈世道人心的,作者有感于某种生活现象,下笔成文,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写出来,使人受到真善美的启示。本文就是有感于郑板桥的两封家书,阐述郑板桥的教子之道的。

本文在表现方法上的特点是夹叙夹议。开头点题之后,便介绍郑板桥及其教子之道,引用他的第一封家书,接着进行议论,“什么是‘好人’呢?是对待家里佣人的儿女‘当一般爱惜’,因为他们‘总是天地间一般人’”。然后又引用郑板桥的第二封家书,叙述他的愿望,接着又是议论,指出郑板桥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点明了事物的本质。这样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使本文既形象生动,又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读了《郑板桥的两封家书》,有感于郑板桥的教子之道,亦有感于当今父母的教子之道。

有人说,时代变了我们得跟着时代走,也算是与时俱进嘛。非也非也。诚然,时代的变迁是人类社会改变的重要因素,但是,这样的借口并非是纵容某些社会现象的温床。

郑板桥的“附从佳子弟”论很是值得我们反省。为什么如今有这么多“小皇帝”、“小公主”? 为什么会有人仗势欺人?为什么会搞特权?看来,他们是缺失了郑板桥的理念和卓见。在郑板桥眼里“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做个好人,这短短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不然怎么说“好人难做”呢?

恶意的重伤就是你没有修养的体现。不要总是养尊处优惯了,对人对事都轻描淡写、毫不在乎,往往你的细微的反应是他人关注的焦点。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远离朋友也是一个人的致命伤,“不要有‘优越感’,不要搞‘特殊化’,不要以为‘高人一等’。”孤高自赏的人注定一事无成。路是靠自己走的,是一点一滴用真诚、信赖堆积成的,你说呢?

凡事都有两面性。孩子个性的塑造和形成大部分时受家长的潜移默化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子女效仿的对象,好吃懒做也都是家长惯出来宠出来的恶习。如今溺爱成风,捧在手里怕摔着,搂在怀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才给了自私、依赖滋生的土壤。我们不禁要思考:是谁的过错?也许你会说木已成舟,还去追究什么责任呢?

事出必有因,我们应该从根本出发解决问题,不能只治标不治本。

家庭是社会的单元,家庭的问题就直接反映着一个社会的走向,如果我们的社会风气够正,试问,为什么会有民告官告不倒,为什么会官官相护,为什么会有“走后门”?这些都是我们身边不得不面对的“家常便饭”,而我们呢?除了忍气吞声还是忍气吞声。这些现象就象是调皮的小孩,小孩做错事,大人总会找各种理由宽恕他们,对他们的行为持默许的态度。请问,你这个“大人”还要做多久,救世主的角色还要扮演多久?醒醒吧,糊涂的猎人。

站的高方能看得远,让我们站在民族的巅峰眺望旭日和晨曦,追求我们的真善美,开创我们美好的明天。

关于作者

廖沫沙(1907.1.16-1990.12.27),著名作家,杂文家,笔名繁星,原名廖家权,湖南长沙人。1990年12月27日逝世,享年84岁,1961年参加编辑《前线》半月刊《三家村札记》专栏。代表作有《鹿马传》《分阴集》《廖沫沙文集》(四卷)等。

廖沫沙(1907.1.16- )原名廖家权,湖南长沙人。1922年入长沙师范学校,曾和贺绿汀组织文学社,办文学刊物,做过报纸副刊的助理编辑。1927年到上海,在田汉主办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旁听,在《南国月刊》等杂志上发表了《燕子矾的鬼》等戏剧小说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