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

更新时间:2024-07-03 21:30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第一首写西斋风景,倾吐对郭明甫的渴慕之情,最后表示想同郭明甫欢聚。第二首进一步写对郭明甫的勉励,希望他出来从政,为国家出力,表现了作者对人才的爱惜,反映了他前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这两首诗皆脉络清晰,首尾连贯,结构完密。

作品原文

郭明甫⑴作西斋⑵于颍尾⑶请予赋诗二首

其一

食贫自以官为业,闻说西斋意凛然⑷。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⑸长风烟。

未尝终日不思颍,想见先生多好贤。

安得雍容一尊酒,女郎台⑹下水如天。

其二

东京⑺望重两并州⑻,遂有汾阳⑼整缀旒⑽。

翁伯⑾入关倾意气,林宗⑿异世想风流。

君⒀家旧事⒁皆青史,今日高材⒂未白头。

莫倚西斋好风月,长随三径⒃古人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郭明甫:汝阳(今河南汝南)人,曾任推官,掌勘管刑狱的工作,性喜读书作文,常与来往的文士交游。

⑵西斋:书斋名。

⑶颖(yǐng)尾:颖水下游入淮之处,在今安徽颍上东南。

⑷凛然:此为敬慕意。

⑸十年种木:《管子·权修》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此处语义双关,既是写实景,亦是对郭明甫的希望。

⑹女郎台:在颖州(今安徵阜阳),相传是春秋时鲁昭侯为迎接他的胡族夫人而筑的,故名。

⑺东京:指洛阳。

⑻两并州:指东汉的郭丹郭伋,两人都是当时有声望的人,且都做过并州牧。

⑼汾阳:指郭子仪,他曾率军平定安史之乱,有中兴名将之称,封汾阳郡王。

⑽旒:指天子王冠上的旒。

⑾翁伯:指西汉时的豪侠郭解,字翁伯,有豪气,他入关时,关中豪杰听到后争相与之交欢。

⑿林宗:即郭泰,字林宗,为东汉时的儒林领袖。他死后,蔡邕为之作了一篇极富感情的碑文。

⒀君:你,即郭明甫。

⒁旧事:以前的事。

⒂高材:指郭明甫。

⒃三径:隐士的居所之称。

白话译文

其一

生活贫困只能把做官作为生业,听说修筑西斋隐居我为您肃然。

万卷藏书最宜子弟,十年树木成长风烟。

我没有一天不思念颍州,想见您先生多么好贤。

怎能和您从容地杯酒相对,那女郎台之下是水波连天。

其二

东汉时郭丹、郭汲都出任并州极有声望,唐代的郭子仪再造唐室分封在汾阳。

西汉时郭解入关豪杰们意气相投,东汉的郭太是儒林领袖,身世受人景仰。

你们郭姓家世显赫,名垂青史,今天你才华极高又年富力强。

切不要贪图西斋的舒适生活,应当学习先人,进取向上。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当时黄庭坚任汝州叶县县尉。诗为友人所筑新居而赋。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第一首写西斋之景,并表达期待与故友欢聚之心。首联以自己作为铺垫,说自己因为家贫不得不出来做官,所以当听说郭明甫不愿入仕而在颗尾建斋读书,不禁肃然起敬。这里的“闻说”与下文的“想见”、“安得”起,构成本诗的内在脉线,引出层层诗意。领额联描写西斋的内外场景。出句写西斋藏书丰富,非常方便培养下一代;对句写西斋周林木深茂,环境幽美,这句同时暗用典故。《管子·权修》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诗人以此表明对教育的看法,既要注重传统又要有耐心。颈联称赞对方好贤,并表示想与老友相会。“未尝”与“不”连用,极言思友之心至切。对句“多”字,在意义上是强调,在形式上则使该句显得新奇拗劲。尾联是虚笔,写想象中的与朋友欢聚的场景。“女郎台”,在今颖州西湖东南,是为说明诗人很想与朋友徜徉在颖水之滨,饮酒赏景,共享闲情逸兴。

第二首进一步写对友人的勉励,希望他出来从政,为国家出力,表现了作者对人才的爱惜,反映了他前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艺术表现上,前四句句句用典,一气连举五个姓郭的历史人物故事。首句,用东汉郭丹、郭伋之事。这两个人都做过并州牧,是当时有名望的人物。次句,用唐代郭子仪之事。郭子仪封汾阳郡王,曾平定安史之乱,拥立天子登基,再造唐室。第三句用西汉豪侠郭解之事,郭解入关时,关中豪杰闻声争来交欢。第四句用东汉郭太之事。郭太字林宗,是当时的儒林领袖人物。他死后,蔡邕写了一篇很有感情的碑文。作者引用这么多姓郭的历史遗事,是为了勉励郭明甫,希望他向先人学习。所以,在第五句总括一笔之后,便称赞郭明甫年富力强,才华极高,希望他不要贪图西斋好风月,应出来济世立功。黄庭坚写诗,讲究章法布局,这首诗的结构不同于前一首。他先把主旨隐藏起来,从容不迫地征引典故,最后才画龙点晴,道出主题。另外,诗中的“今日高材”和“西斋风月”,同前首的“万卷藏书”、“先生好贤”、“闻说西斋”,前后吻合,遥相呼应,也见出作者艺术构思的谨严细密。宋人好以才学为诗,以示学识的广博。这首诗连用五个古人的典故,正表现了宋诗特色。

这两首诗皆脉络清晰,首尾连贯,结构完密。尤其是第二首连续用典,充分显示了黄庭坚乃至“江西诗派”作诗的特点。

名家点评

其一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陈衍《宋诗精华录》:“全诗一气旋折,层层递进,转宕多致,舒卷自如,手法颇类杜甫《诸将》诗。”

古代文史学家程千帆、文论家沈祖棻《古诗今选》下册:“这篇诗赋西斋,但诗人却并没有到过西斋,所以全从想象落笔,化实为虚。‘闻说’、‘想见’、‘安得’,都非泛下。”

其二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历史爱国诗歌选译》:“这首诗的前四句,句句用典,一连串地列举五个郭姓的历史人物,意在勉励郭明甫效法先人,济世立功。在艺术表现上显示出江西诗派以才学力诗的特色。”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1064—1067)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