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8 15:15
郭璞古井位于广济桥南岸,距广济桥不远。相传,此井系东晋文学家郭璞所建。郭璞精通阴阳八卦,井址选中了地下水脉,水位竟高出塘河水位约六尺,其味甘冽冠于诸井。据光绪《塘栖镇志》记载:康熙己巳年,玄烨帝南巡,驻骅镇西,汲此井以供茶水。乾隆年间,里人卓晁书“郭璞井”额于上。道光年间重修,里人徐晟镌“汲古”两字于砖嵌诸壁。后因年久失修,匾石俱废,后人均以为是普通水井。
郭璞井,在广济桥南之西石塘,距桥堍10米,内由条石铺叠而成,井口覆有圆石。坊间传云郭璞某年路过塘栖,恰逢大旱,为拯饥救溺,他利用所学阴阳风水之理,探勘方位,遂选址于运河南岸东庑三郎祠庙前之空地,打通水井,连接地下水脉,水位竟高于塘河水位约6尺,井水甘醇,百姓感恩不已,故以郭璞井名之,永矢弗谖。
符合大运河缓冲区的管理规定。东、南、西至井台外扩约5米范围内,北至广济桥保护范围,总面积为106平方米。
民国时,里人劳少麟发起建设新市场,施工中掘得郭璞建井石碑两块,方知古井旧址,乃置木栅门予以保护。时间一长,此井又废。1983年,镇城建办公室曾对此井进行勘测,探得井内均系以长形条石作井字状层层铺叠而成,此井离运河11米,井内水位竟比运河水位高出两米,但终因荒废日久,水质污染而难以饮用。曾想用水泵将井水抽干试试,可一部七匹消防水泵抽水6小时,井水仅浅去尺许,故方作罢。如今,塘栖镇已将此井疏通排污,加以恢复,成为古镇一景。
有一年,东晋文学家郭璞路过塘栖,那一年恰逢天下大旱,塘栖一带的河流差不多都断流了,就是那条塘河中总算还有点水,但那河水几尽干涸已经浑浊不清,根本无法饮用了。当地的老百姓为了解决饮水问题,四处寻找水源打井,可打来打去打不到丰富的水源。百姓们急得在长桥边烧起天香,求菩萨保佑。郭璞看到这场景,不由为之动容。当即决定为当地百姓打一口好井,度过旱荒。
郭璞除了能写一手好诗词外,还是个精通阴阳八卦的高手。他能看风水识水源,于时,他自己亲自出马,经过一番踏勘,他选定运河南岸东庑三郎祠庙前的一块空地作为井址,并且自己出资请来民工打了口水井。
郭璞果然厉害,他选的地方打造的这口水井不久便出水了,而且竟然打到了地下水脉,井离塘河不远,可井里的水位竟高于塘河水位约六尺光景,并且井水味醇略带甘味。尝了这口井的井水后,当地的百姓感恩不绝。依靠了这口井,塘栖的百姓度过了大旱之年。为了不忘郭璞的大恩大德,百姓们便将此井称作“郭璞井”。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南巡来到塘栖,地方官员曾用郭璞井的井水来泡茶招待康熙,康熙饮后赞不绝口,边称是好井好水.
郭璞:是中国古代白事宝典《葬书》的作者,他之所以被视为一代风水宗师,并不是炒作出来的。正是他从之前流行的相地术中单独提取出了“风水”二字,“风水术”才从此深入人心,大行其道。可以说,与孔子的儒家文化一样,郭璞的风水理论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甚至左右了中国古人的思想。及至今天,风水术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据《晋书·郭璞传》(卷七十二)载,郭璞是山西闻喜县人。西晋末年,晋室南渡,郭璞为避战乱和个人发展,也与一大批官宦、大族一样,随晋室到了江东,在建康(今南京)落了脚。时权臣王导对郭璞很赏识,招其为幕僚。后他又被晋元帝司马睿青睐,任用为著作左郎。再后丧母辞官守孝期满归来,又被王导做大将军的堂兄、后来谋逆反晋的王敦征用。劳少麟:劳少麟(1879~1936),名勤余,家居镇之西小河。家道小康,屡试不举,闲居在家,常与士绅为伍。民国13年(1924)去北京,以善交际博得国务总理孙宝琦青睐,任国务院佥事一年余。民国18年返里,任塘栖市西镇镇长。当年兴建市场在施工中掘得晋郭璞井石碑二块,按碑文所记深掘,得废井旧址,井圈石尚在。再循井圈挖至井底,有水长清澈,乃筑墙保护,立旧碑于壁墙,西侧置木栅门,供取水出入。民国21年,参与整修奉口陡门,历时3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