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2 16:30
郭风惠(1898年——1973年),又名贵瑄,字麾霆,号堞庐、不息翁。河北河间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书画艺术家、爱国民主人士。
●郭风惠(1898年-1973年)字麾霆,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学者、诗人、艺术家。
1904上学,1908年开始写诗作画,1915年入北洋大学读法律,1919年转学入北京大学后以法学、英语博士毕业。1926年入幕宋哲元部,任绥、察二省教育厅厅长。1929年率北方教育考察团赴日考察,后任河北河间三中校长。1935年重随宋哲元将军,与张自忠等在芦沟桥对日作战,实为在抗日前线奋战的教育家。解放后潜心写诗作画,首开电视书法教学之先河。
1898年,郭风惠生于“戊戌变法”之年。其先君郭连域为清朝拔贡,思想求新,与末代状元刘春霖、宣统老师陈宝琛、民国教育总长傅增湘为学问至交,藏书极富。秉承家学,郭风惠6岁受书;10岁可诵诗经、楚辞,能为诗、写联、画四屏大幅;13岁读医书,能为人医病。是当时“神童”。17岁入北洋大学读法学,始在《大公》《益世》等多种报刊发表诗文,引起李芹香、严范孙两位先生注意。李、严二先生常与他谈诗。严范孙先生特别称赞他为“北方健者”,由此“北方才子”之名响亮其时。这是严范孙先生在亲点周恩来作文为南开学校第一之后,对另一位学子的高度褒扬。纵观百年间,能在如此年纪获得这样声望的大师不多。
辛亥革命后,国家积贫积弱,国民素质极为低下。郭风惠认为国家要强盛,必须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入手。1919年,在五四运动狂飙中,郭风惠开始步入教育事业。那年,他转入北京大学,课余,担任了刚刚成立的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及北京汇文中学、畿辅中学、四存中学等数校教席,教授文学、英语、美术等课程。此间,他与章士钊、王道元(教育家,北京四中首任校长,鲁迅朋友)、郑锦(“北京艺专”首任校长,著名美术教育家)、高阆仙(著名北派人物画画家),及齐白石、秦仲文等交好。1922年,教“北京艺专”新生王雪涛、李苦禅。后郭风惠以北京大学法学、英语博士毕业,于1926年暂搁教鞭,协助宋哲元“参戎幕,掌绥远教育”,先后任绥远、察哈尔教育厅厅长,成为教育界最年轻的高层领导者。
“尚图报国先收泪,若待为奴更强颜”、“亦拟学革命,誓死争自由”是郭风惠此时的思想写照。针对当时不关心民族前途,不问国是,埋头故纸堆的教育现状,郭风惠教育学生不要盲目崇拜古人和洋人。他说:“人人全集不全精,选本零篇易擅名。擎向绮筵选佳馔,易牙厨下有尘羹”。他喊出的“道学从来不能诗”的警世之言,对教育界和诗界震动很大。1929年“秋山过雨飘红叶”的深秋,郭风惠以北方教育考察团团长的身份,率团赴日本考察教育。日本浓厚的军国主义教育让郭风惠非常反感,也让他为多难的祖国忧虑。回国后,他辞去一切官职,回到家乡河北河间府,亲任省立河间三中校长,致力基础教育,实施教育救国的夙愿。在三中校长任上,郭风惠聘任了他的好友、中共华北地下抗日统一战线领导人杨秀峰为历史教员,并在学问、生活方面给予了极大帮助。
河间三中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之一(现称河间一中)。最近,河间一中在筹备百年校庆时,发现了上海图书馆珍藏的郭风惠所著《河北省省立河间三中一览》。此书记载,现世界著名科学家牛满江、河北省原副省长郭洪歧等许多重要人物均为当时此校学生。
1935年,驻北平日军挑衅频繁,华北局势紧张。郭风惠应宋哲元邀请,再度出山,协助宋处理军政要务。他与好友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等力主对日寇进行坚决抗击。1937年7月28日,郭风惠与赵登禹、佟麟阁并肩在芦沟桥与日寇血战。赵、佟二将军壮烈牺牲后,郭风惠代李宗仁写了在全国公祭大会上致赵登禹将军的悼词。郭风惠是我国第一位直接与日寇进行战斗的教育家,其表现出的高尚民族节操和战斗精神,卓越继承了爱国主义优秀民族传统,堪为万世师表。
北平失陷后,郭风惠遭到日军严厉通缉。他不顾家人安危,坚持抗日。从黄河到长江,从函谷关到岭南,直到上海、香江,他一路歌诗,一路丹青,大半个中国大地留下了他的足迹。1938年后,张自忠“三顾郭风惠”,请其协助。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在鄂北南瓜店壮烈殉国。郭风惠以泪调墨,向张将军献上了两幅挽联:“元戎陷阵,古今曾有几人,却为殉城怀阁部;处士虚声,辗转空劳三顾,勉将直笔叙睢阳”;“不成功,必成仁,临阵几封书,公私事业均遗我;国未亡,家未破,凭报一雪涕,生死交情敢负君”。在上海结集诗集时,王雪涛以《夏禽哺雏图》呈阅,他高兴地为之题诗“微禽尚有劬劳母,感动天涯游子心。草草丹青教慈孝,此图应值万黄金。”此诗极大提高了此画的主题思想,充分表达了郭风惠的爱国之心。之后,他不避艰险,毅然北上,返回北平。北平生活虽极为困难,但他仍以教书育人、写诗鬻画为乐,并整理、撰写了《诗话》《诗文集》《书法论》《宋哲元将军史略》《张、赵、佟将军史略》《河北渔业志》等多部专著。“是何意态峻威棱,来自阴山两翅冰。敢拟史迁传飞将,书生手笔写雄鹰。”“胡马阴山迹已荒,腥膻荡尽水流黄,桥栏石刻群狮子,应记芦沟起战场。”郭风惠是芦沟桥保卫战的亲历者,也是最早用这一历史进行爱国教育的教育家。
解放后,郭风惠“三绝声名避不居”,多与陈叔通、吴北江、夏仁虎、章士钊、许宝蘅、高树勋、黄君坦、张伯驹、郑诵先等诗书唱和,是著名文学社团“禾弟园诗社”、“庚寅词社”的重要诗人。夏仁虎曾有“晚见始知尊北学,残年自愧不中书”之句赞郭风惠。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中国保卫和平委员会向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赠《屈原像》,郭风惠为此像题字。1956年,郭风惠与陈云诰、张伯驹、郑诵先等创立新中国第一个书法组织——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该社的成立对古老书法艺术的普及教育和发展有重要意义。1964年,郭风惠在中央电视台与溥雪斋、郑诵先、康伯藩、刘伯琴连袂作书法讲座,主讲《谈谈字的结构》《颜字的特点和它的书写方法》。这次讲座是最早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的尝试,它首开中国电视书法教学先河,无论对书法艺术,还是对教育本身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郭风惠的讲稿是这次讲座惟一留存的历史资料,尤为珍贵。
郭风惠曾用钟鼎文写过一幅“德唯取友,善在尊师”的书法作品,这是他为人信条,也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一生以其伟大的人格和深厚学养,因材施教,不囿于一家一体;学者从其教,也如探龙藏,取之无尽,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现当代的刘贯一、杨秀峰、牛满江、邓拓、肖华、王昆仑、王雪涛、李苦禅、王遐举等都在一定方面得其沾溉。郭风惠完全当得起一代宗师的称号。晚年,郭风惠在“文革”中受到严重冲击,病痛缠身,目几不能视,一生研究成果和创作被毁失殆尽。但他在逝世前仍受周恩来总理之托,为北京中山公园题写了“来今雨轩”大匾(徐世昌所题原匾被红卫兵做了厨房切菜板。现匾是1985年赵朴初所题)。(魏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