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裂腹鱼

更新时间:2024-03-19 15:43

重口裂腹鱼,俗称雅鱼、重口、重口细鳞鱼、重唇细鳞鱼、细甲鱼。是鲤科、裂腹鱼属冷水性鱼类。体长而稍侧扁,头钝锥形;口下位,呈弧形下颌角质化较轻;下唇较发达,唇后沟连续;须两对;鳞细小,排列整齐,肩区、臀鳍和肛门两侧具大型鳞片,胸部自鳃峡以后具有明显的鳞片;侧线完全;体背青灰色,腹部银白色,部分较小个体背部有黑色小斑点;尾鳍淡红色。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Ⅲ-5;胸鳍Ⅰ-18~20;腹鳍Ⅰ-9~10。侧线鳞96~106;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4~16,内侧21~26。下咽齿3行,2·3·5-5·3·2;脊椎骨4+41~43。。体长为体高的3.6~4.4倍,为头长的3.7~4.6倍,为尾柄长的5.7~8.4倍,为尾柄高的8.3~10.9倍。头长为吻长的2.4~3.5倍,为眼径的3.9~7.4倍,为眼间距的2.5~3.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7倍。体延长,稍侧扁,体背隆起,腹部圆;头锥形,吻突出,口下位,马蹄形,下颌内侧角质较发达,但不形成锐利的角质前缘,下唇发达,较小个体具有明显的中间叶,较大个体中间叶被左右下唇叶所遮盖,唇后沟连续,须2对,约等长或后须稍长,长度稍大于眼径,前须末端超过眼球后缘的下方或延至前鳃盖骨。胸部自鳃峡以后具有明显的鳞片。背鳍刺弱,其近基部的3/4~1/2部分每侧有8~17枚细刺,背鳍起点至吻端稍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腹鳍基部起点一般与背鳍第1分枝鳍条相对。体背部暗灰色,腹侧银白色,尾鳍浅红色。侧线上鳞17~23枚,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软弱。

分布范围

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中,尤以嘉陵江岷江沱江水系的峡谷河流中见多。

生长环境

此种鱼肉质肥美,富含脂肪。生长较快,个体也较大,一般可长至1-3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产量丰富,在产区的产量仅次于齐口裂腹鱼。在雅安一带,与齐口裂腹鱼统称“雅鱼”,与齐口裂腹鱼同以“雅安砂锅鱼头”而闻名四方。除肉可食用外,其卵虽有毒,煮熟后也可食。系长江上游各支流水系中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当地发展中小型水体养殖业的放养对象。为上游冷水性鱼类,平时多生活于缓流的沱中,摄食季节在底质为沙和砾石河床中。生殖期间,雄鱼头部出现白色珠星。成熟雌鱼的期卵巢为水袋形,卵粒为橙黄色。以动物性食料为主。

繁殖 产卵期一般在8-9月,产卵于水流较急的砾石河流中,在生殖期间,雄鱼头部出现白色珠星。性成熟雌鱼的iv期卵巢为长袋形,卵粒为橙黄色。

地理特点

重口裂腹鱼属冷水性鱼类,平时多生活于缓流的沱中,摄食季节在底质为沙和砾石、水流湍急的环境中活动,秋后向下游动,在河流的深坑或水下岩洞中越冬。生殖季节一般在8-9月,产卵于水流较急的砾石河床中。以动物性食料为主食,其口能自由伸缩,在砾石下摄食;食物中几乎90%是水生昆虫和昆虫幼体,也吞食小型鱼类、小虾及极少量的着生藻类。

裂腹鱼属

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鱼类的通称。约11属近100种,中国有10属62种。体延长,略侧扁或近似圆筒形;身被细鳞或裸露,但在肛门和臀鳍的两侧各有1列特化的大型臀鳞,在两列臀鳞之间的腹中线上形成1条裂缝,因而名为裂腹鱼。仅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由于高原地区冬季冰冻时间长,即使夏季,水温也很低,因此裂腹鱼类多蛰居杂食,以至体鳞逐步退化,下咽齿行数趋于减少,口须也因丧失作用而消失。身体裸露的种类分布于高原中心的湖泊和江河缓流之中;另一些具须和细鳞、下咽齿3行的种类则生活于高原周围的江河急流中。在这种严峻环境中生活的裂腹鱼生长缓慢,性成熟较迟,繁殖力低。个体较大的种类,需经6~9年体重才能达到0.5千克,一般要3~4龄才能性成熟。裂腹鱼虽然生长慢,繁殖力低,但由于高原鱼类区系组成简单,敌害少和种间竞争不激烈,所以多种群还较繁盛。裂腹鱼类的卵均有毒,必须在100℃高温5分钟后,毒蛋白方能破坏。食用时应注意。

根据中国西藏北部发现的化石证明,裂腹鱼类可能是在第三纪的晚期起源于原始的亚科鱼类。

养殖方法

生态环境

1.水质改良 可通过注入清水或其他水源来稀释养殖池中的有害代谢物:也可通过使用微生态制剂(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复合菌等)以形成优势菌群,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繁殖;还可移植一些沉水性植物(如伊乐藻轮叶黑藻金鱼草等)净化水质,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强重口裂腹鱼的抗病能力。

2.水温调节 通过调节水温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加速重口裂腹鱼的新陈代谢,降低应激反应。因为应激反应会引起重口裂腹鱼的能量消耗,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为细菌和病毒的感染,甚至疾病暴发创造机会。

3.控制生态环境 通过清塘除去野杂鱼,清除竞食生物,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机理来控制或杀灭病原体,以保持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促使重口裂腹鱼健康生长。

鱼病防治

1.预防为主,及时发现早治疗用生石灰漂白粉等严格消毒养殖池。平时积极进行预防,尽量减少鱼体受伤,鱼种入池前用5%食盐水浸泡3~5分钟,保持水质清新。一旦发病,要及时分析,对症下药,否则到后来即使能治愈,也会造成较大损失。

2.综合考虑内外因素的影响用药前应综合考虑天气、pH值、水温、鱼饥饱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晴天下午用药较为适宜,且要准确掌握用药浓度、用药时间,以免造成人为损失。

3.进行生态防治少用药。一般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频繁用药会破坏水体正常生态环境,特别是一些刺激性强、毒副作用大的药物更应谨慎使用。平时应积极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多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如用鲜生姜、辣椒粉等治疗小瓜虫病。还可在养殖池中加入有益微生物,以促使池中有害物质的转化。

病害防治

1.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病鱼鳃丝粘液增多,出现溃烂现象,体色变黑,体形消瘦,严重时引起大量死亡。①1克/立方米漂白粉全池泼洒,要连用5天。②2~2.5克/立方米生石灰全池泼洒,连用7天。

2.小瓜虫病 病原为小瓜虫。病鱼体表有大量粘液生成,有时布满白色点状囊泡。此病危害较大,常引起大量死亡。可用2.5~3克/立方米鲜生姜(捣烂)+0.4~0.61克/立方米辣椒粉合剂煮后全池泼洒,连用2~3天。

3.水霉病 病原为水霉。鱼体或鱼卵长出白色的菌丝,危害极大,严重时可引起死亡。①2.5~3.0克/立方米菖蒲研汁后,加2克/立方米食盐和7.5克/立方米人尿,全池泼洒,连用3~5天;②用2~3克/立方米五倍子煮后全池泼洒;③用15~20克/立方米流苏子+8~10克/立方米八棱麻+20克/立方米松枝叶捣烂后以挂袋方式浴。

相关种类

短须裂腹鱼

体长,稍侧扁。头钝锥形。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角质。唇肉质,下唇新月形,具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较短,等长,为1/2眼径。体被细鳞,胸腹部鳞片明显;侧线上鳞约25枚;具臀鳞。背鳍刺较强,具锯齿,起点在腹鳍之前。

生活于流水环境,常集群。食着生藻类,以硅藻为主。生殖期约3~4月。卵巢有毒。最大个体约500mm,为产区主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金沙江雅砻江乌江等水系。

灰裂腹鱼

俗名: 面鱼

体长,侧扁。头锥形。口下位,马蹄形。下颌无锐利角质缘。下唇细狭,分两叶,唇后沟中断。须2对,长约等于眼径。体被细鳞,胸腹部均具鳞,侧线上鳞至多20。具臀鳞。背鳍刺较强,其后侧缘的下方具明显的锯齿,起点在腹鳍之前。

仅见于长江上游支流云南漾弓江。中等体型,但在同属鱼类中个体略小。具一定经济价值。

大理裂腹鱼

体细长,稍侧扁,头小且短,吻短,与眼径等长。口端位,口裂微倾斜。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细窄,唇后沟在下颌前会合处中断,下颌边缘没有角质化。眼大;须2对,颌须比吻须稍长。体覆细鳞,排列不整齐,形状不规则;腹部自鳃峡到腹鳍基部裸露无鳞,或仅有少数埋入皮内的鳞片痕迹。侧线微弯,侧线鳞为96-108个,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行大鳞;背鳍具一硬刺,其后缘具细小的锯齿。体背部浅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略带淡黄;生殖期雌体肛门处特别膨大,带淡红色,臀鳍长且肥厚;雄体吻部出现发达的珠星。

大理裂腹鱼与其它裂腹鱼类不同,是一种适应于静水环境中生活的种类,在湖中敞水区域的上中层活动。摄取动物性食料,以浮游动物为主,尤以枝角类为最多,其次是桡足类和昆虫以及少量昆虫幼虫、虫卵,偶尔也见食绿藻和丝状藻类。生殖季节在4-5月间,亲鱼结群由湖中溯至各支流或溪沟,或群集出溶洞周围,在流水环境中产卵,卵粒沉于水底砂石上。一般雌鱼较雄鱼为大。在生殖期间,雌鱼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而消耗储存于体内丰富的脂肪体

大理裂腹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云南洱海及其附属水系。大理裂腹鱼为云南大理洱海特产的一种经济鱼类,历史上占洱海渔获物的30%左右,体型虽不大(大者可达体长200-300毫米,200-250克,小的只有50-100克),但产量很大。肉厚多脂,营养丰富,肉味腴美;其鱼卵与裂腹鱼亚科的许多种类不同,卵无毒,味美,可供食用,故群众喜食之,向称为云南名产。除供应当地鲜食外,经加工腌制,行销全省,且有一部分出口外销。其肉供药用,鲜食具有滋补、止血、解毒之功效,主治妇女劳损、崩漏下血、小儿痰热、风痛、丹毒等症。

大理裂腹鱼的产卵及活动场所多在湖边浅滩、入湖溪流及湖湾中的鱼沟、鱼洞中。自20世纪70年代后,洱海水位下降,数十条鱼沟、鱼洞全部干涸,加之引入了外来物种大量吞食其鱼卵,再加上酷渔滥捕,造成资源破坏极其严重,已濒临灭绝。属于国家II级保护动物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现状

2021年12月,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三批《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