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4 22:34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为了全面贯彻《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而制定的法规,2016年1月28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由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2016年1月28日起实施。
目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1)
第一节 发展环境……………………………………………(12)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8)
第三节 发展目标……………………………………………(20)
推进创新发展
第二章 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24)
第一节 适度扩大总需求……………………………………(24)
第二节 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26)
第三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8)
第一节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28)
第二节 强化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创新引领带动作用…(29)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29)
第四节 极大激发创新活力…………………………………(30)
第四章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31)
第一节 建设通信信息枢纽…………………………………(31)
第二节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33)
第三节 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34)
第五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35)
第一节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35)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37)
第六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9)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39)
第二节 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42)
第三节 培育战略性新兴服务业……………………………(44)
第七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46)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46)
第二节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48)
第三节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保障……………………………(49)
第八章 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发展………………………(50)
第一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50)
第二节 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50)
第三节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51)
第九章 加快建设人才强市…………………………………(52)
第一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52)
第二节 改善人才发展环境…………………………………(53)
推进协调发展
第十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53)
第一节 促进区域特色发展…………………………………(54)
第二节 大力拓展发展空间…………………………………(55)
第三节 高标准做好三峡后续工作…………………………(57)
第四节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57)
第十一章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58)
第一节 建设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58)
第二节 完善城市交通系统…………………………………(63)
第三节 健全能源保障体系…………………………………(66)
第四节 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70)
第十二章 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71)
第一节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71)
第二节 促进人口合理分布…………………………………(72)
第三节 提升城市品质………………………………………(72)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75)
第五节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76)
第十三章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77)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77)
第二节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78)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79)
第十四章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80)
第一节 构建军民融合产业体系……………………………(80)
第二节 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80)
第三节 深化国防动员军民融合……………………………(81)
推进绿色发展
第十五章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82)
第一节 发展循环经济………………………………………(82)
第二节 推动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绿色化……………………(82)
第三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83)
第十六章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84)
第一节 全面推进能源节约…………………………………(84)
第二节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84)
第三节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85)
第四节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85)
第十七章 着力改善环境质量………………………………(85)
第一节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86)
第二节 加强水环境保护……………………………………(86)
第三节 加强农村和土壤环境保护…………………………(87)
第四节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87)
第五节 加强环境安全风险防范……………………………(88)
第十八章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88)
第一节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88)
第二节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89)
第三节 保障生态安全………………………………………(89)
第十九章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91)
第一节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91)
第二节 完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和市场化机制……………(91)
第三节 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91)
推进开放发展
第二十章 全面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格局…(93)
第一节 充分发挥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功能作用…………(93)
第二节 积极扩大国际合作交流……………………………(94)
第三节 构建区域合作新机制………………………………(95)
第二十一章 优化完善对外开放功能………………………(96)
第一节 构建便捷畅通开放通道……………………………(96)
第二节 完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97)
第三节 加快建设口岸高地…………………………………(98)
第二十二章 加快两江新区开发开放………………………(99)
第一节 加快集聚高端产业高端要素……………………(100)
第二节 发挥改革开放创新示范功能……………………(100)
第三节 建设现代都市风貌展示区………………………(101)
第二十三章 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101)
第一节 创新合作机制……………………………………(101)
第二节 推进重点领域合作………………………………(102)
第二十四章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03)
第一节 加快贸易转型升级………………………………(104)
第二节 全面提升利用外资水平…………………………(105)
第三节 积极推进“走出去”…………………………… …(106)
推进共享发展
第二十五章 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107)
第一节 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107)
第二节 扎实抓好精准扶贫重点任务……………………(108)
第三节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110)
第二十六章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10)
第一节 提高基础教育水平………………………………(111)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111)
第三节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112)
第四节 提高继续教育发展水平…………………………(113)
第五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113)
第二十七章 着力促进就业创业…………………………(114)
第一节 大力开发就业岗位………………………………(114)
第二节 推动重点群体就业………………………………(114)
第三节 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115)
第四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115)
第二十八章 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116)
第一节 拓展收入渠道……………………………………(116)
第二节 完善分配制度……………………………………(116)
第三节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117)
第二十九章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117)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117)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118)
第三节 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118)
第四节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119)
第三十章 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119)
第一节 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19)
第二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20)
第三节 增强人民体质……………………………………(121)
第四节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121)
第三十一章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122)
第一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122)
第二节 保障妇女儿童等群体权益………………………(123)
推进地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十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124)
第一节 强化改革的统筹协调……………………………(125)
第二节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改革突破…………(125)
第三十三章 全面依法治市………………………………(126)
第一节 全面提高地方立法质量…………………………(126)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127)
第三节 切实提高司法公信力……………………………(127)
第四节 大力推进全民普法守法…………………………(128)
第三十四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128)
第一节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128)
第二节 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129)
第三节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129)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130)
第一节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130)
第二节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131)
第三节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131)
第四节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131)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三十六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132)
第三十七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133)
第三十八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134)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渝委发〔2015〕24号)编制,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制定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很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务实进取,开拓创新,奋发有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总量突破1.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重庆实际,科学谋划和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民生第一目标、稳定第一责任,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换发展动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进出口总值增长5倍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服务贸易五大专项年均增长35%以上;稳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显著增强,累计429万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6︰1;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影响力、竞争力大幅提升,美丽山水城市建设成效明显;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户籍制度改革、地票制度改革等领域创造了新经验,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持续释放;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开放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构建起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开放体系,形成内陆地区独有的“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成为中欧陆上贸易主通道,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成功落地;确立民生工作“五个坚持”原则,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滚动实施重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加强平安建设,大力创新社会治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坚持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守住“五个决不能”的底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定不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经济社会发展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些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进展情况表(略)
备注:1.经济指标绝对数为当年价;2.【 】为“十一五”或“十二五”规划期累计数;3.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满足Ⅱ级天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因国家调整了统计口径,2015年数为新口径;4.公租房指标为“十二五”时期累计开工建设面积;5.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市统计局口径;6. 2015年最终数据以市统计局发布为准。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市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将保持良好势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家层面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新的飞跃,为做好我市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总遵循、总抓手、总方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增添了发展新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各项工作法治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转换步伐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力度加大,《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和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有利于我市乘势而上、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有利于我市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更大范围扩大开放、深化协作、配置资源;信息化快速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内陆地区的发展条件大为改善,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从我市自身层面看,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各功能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的巨大潜力不断释放;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破解;开放功能更加完善,开放环境更加优化,开放型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日益完善,直辖市体制优势和国家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推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且具有比较优势,人口聚集能力和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升;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法治保障更加有力等。
“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但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要素成本快速提高等,将对我国发展带来诸多影响。从我市自身看,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总体上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支柱产业比较单一,创新要素聚集不足、创新驱动能力较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保障和改善民生压力较大,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加快推进等。
谋划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关键是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势。要坚持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辩证看待经济运行的波动,更加注重看整体、看主流;辩证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档,更加注重看质量、看内涵;辩证看待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取舍,更加注重看潜力、看可持续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更加注重看后劲、看协同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更加注重看苗头、看规律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环境中的利弊,更加注重看大局、看长远;辩证看待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更加注重看统筹性、协调性;辩证看待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更加注重看关联性、互动性。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顺应发展大势、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转换发展动力,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统筹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深入贯彻“六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坚持扩大开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全面依法治市,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深入落实“五大发展”的基本理念。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发展,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发展,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放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全面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推动城乡区域共同繁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准确把握四个重大问题。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这个重要部署,坚持把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作为我市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作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和路径选择。抓住发展动力转换这个关键,统筹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和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四化”深度融合、协调互动,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整合各方面有利因素,培育形成经济发展的“混合动力”。强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这个基本保障,充分运用改革的办法、法治的思维,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确保全市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紧扣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个目的,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要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保持年均增长9%左右,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5万亿元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万元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同步提升并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加快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金融结算、金融交易、资金融通、保险保障、金融普惠等功能更加凸显。加快建设西部创新中心,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与国际接轨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健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充分发挥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撑功能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功能,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显著进展,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文明素质普遍增强,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整体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左右,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在Ⅲ类,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至46%。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建成生态文明城市。
――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新成效。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优化社会治理格局,充分释放社会组织活力,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畅通有序的社会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工作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法治化,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就业比较充分,累计新增就业300万人左右。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到2017年,基本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区县(自治县)全部“摘帽”,基本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专栏2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略)
备注:1.带为五年累计数;2.大都市区包括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大生态区包括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3.长江干流水质采用新标准统计,增加了总磷等指标;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约束性指标为预计数,最终以国家下达数为准;5.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市统计局口径;6.2015年最终数据以市统计局发布为准。
推进创新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发展新动力,完善发展新机制,厚植人力资源新优势,推动全方位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西部创新中心。
第二章 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第一节 适度扩大总需求
围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巩固提升出口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协同性和持续性。
着力优化投资。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改革投资方式,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万亿元,产业结构调整投资比重提升至50%左右。完善促进投资的制度安排,以规划确定项目,加强项目储备和要素保障。坚持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推动经营性、有收益的领域全面向市场放开,优化企业投资服务。强化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坚持以项目平衡资源、以效益吸引投资,以信用体系支撑投融资模式创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和社会投资的支撑作用。改革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原则上不直接投入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竞争性领域。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完善科学民主、审批透明、监督问效的政府投资机制。
专栏3 “十三五”投资情况表(略)
积极培育消费。适应新常态下需求结构升级趋势,优化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消费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万亿元左右。发展多层次、多样性的新兴消费业态,培育形成消费新增长点。优化消费环境,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消费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
持续扩大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创新出口方式,保持进出口规模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发挥内陆口岸高地优势,巩固电子、汽车等产品出口优势,促进装备制造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推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对外贸易新业态,培育壮大进出口新增长点。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在境外布局展示展销和物流分拨中心,推动更多“重庆造”产品“走出去”。
第二节 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
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积极稳妥化解无效低效产能。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促进生产要素从供给老化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减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供给抑制。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加快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化解房地产库存。
创新增加有效供给。准确定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积极适应需求变化,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短板,加大对脱贫攻坚、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新产业培育、创新驱动发展、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
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大企业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在要素保障、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成本,探索建立低费基、全覆盖的参保缴费机制,降低企业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大力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各种物流成本。优化融资方式,促进实体经济去杠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畅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切实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围绕消费升级需求,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鼓励市场主体提高产品质量、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日用消费品进口。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多渠道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高效耦合和精准对接。支持刚性需求和改善型换房需求,引导符合条件的开发项目向众创空间和楼宇工业转型。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有效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三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准确把握创新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创新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更加注重开放式创新,聚集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到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3万元/人年。
第一节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多层次的产权明晰的企业研发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力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0家以上。搭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创新水平。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鼓励组建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推动各类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法人化,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中心。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大力培育技术交易、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法律服务等服务机构。各类创新服务机构达到1000家以上,其中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品牌机构100家以上。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鼓励支持创新主体采取共同研发、扶持技术社区、技术平台整合等多种开放式创新模式,寻求外部技术合作、战略联盟、风险投资等商业模式,推动内外部创新要素和资源互动、整合、协同。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形式,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
第二节 强化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创新引领带动作用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聚集的规律,加快国家级、市级研发机构集聚,推动优质创新资源集中配置。以两江新区和高新区为核心,引导研发机构、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投资资本、重大创新成果等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发展,积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推动创新突破、先行示范,成为西部创新中心的“窗口”地区。强化国家级经开区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功能,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驱动功能平台。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突破。在科技创新领域,围绕先进制造、智能硬件、互联网产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健康安全生活等重点突破,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和重点产业与专利提升工程。在管理创新领域,围绕品牌、组织、商业模式等加大创新力度。在制度创新领域,围绕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快创新步伐。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切实发挥好政府对创新的服务作用,改革政府投入方式,推行公益性、竞争性项目分类管理,改“前补助”为“后补助”,改“直接补”为“间接补”,改“行业部门决策补”为“多维评价决策补”。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主体加大创新投入,强化金融对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创新,设立多层次引导基金和投资基金,大力引进风险投资等第三方投资。健全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建立健全创新法律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基地,整合标准技术资源,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推动质量标准技术创新,促进质量、标准、科技、产业同步发展。营造勇于探索、公平竞争、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
第四节 极大激发创新活力
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扩大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优化高校专业结构,推动设置更多与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的专业方向及交叉学科。推进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建立以产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为主导的科研项目考核评价体系、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大股权激励力度,健全科研奖励报酬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制度。鼓励引导科技人员、大学生创业者等重点群体创业创新,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迸发、成果涌现的良好格局。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力争达到1000个以上。采取资金扶持、政府采购、“创新券”补助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
专栏4 重大创新驱动培育计划
国家级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培育计划。在自主品牌汽车、集成电路、通航装备、轨道交通、高性能合金材料、智能装备、新材料、液晶面板等领域创建10家以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国家级企业研发创新中心。
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培育计划。新建重庆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重庆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重庆页岩气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重庆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重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计划。推动建立通信设备研发创新联盟、下一代互联网研发创新联盟、智能制造研发创新联盟、特种装备研发创新联盟、新材料研发创新联盟、页岩气开采及装备研发创新联盟、道路交通研发创新联盟、医学健康研发创新联盟、智慧城市研发创新联盟、特色效益农业研发创新联盟。
第四章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略)
第五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略)
第六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略)
第七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略)
第八章 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略)
第九章 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略)
推进协调发展
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军民融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十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略)
第十一章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略)
第十二章 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略)
第十三章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略)
第十四章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略)
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牢把握“五个决不能”底线,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把重庆建成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第十五章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略)
第十六章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略)
第十七章 着力改善环境质量(略)
第十八章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略)
第十九章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略)
推进开放发展
坚持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中谋划自身发展,提升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第二十章 全面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略)
第二十一章 优化完善对外开放功能(略)
第二十二章 加快两江新区开发开放(略)
第二十三章 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略)
第二十四章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略)
推进共享发展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城乡民生实事滚动实施机制,确保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十五章 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略)
第二十六章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略)
第二十七章 着力促进就业创业(略)
第二十八章 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略)
第二十九章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略)
第三十章 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略)
第三十一章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略)
推进地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市、创新社会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保障规划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实现。
第三十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略)
第三十三章 全面依法治市(略)
第三十四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略)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团结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和维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第三十六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略)
第三十七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略)
第三十八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规划纲要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要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作用,将其作为制定土地规划、城乡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安排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完善调控体系,加强年度计划与纲要的衔接,建立健全发展规划项目库,强化纲要对政府公共预算安排、金融资本运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引导和协调。
强化政府目标责任,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任务,是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要分解落实到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科学引导市场行为,落实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
创新监测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有效整合互联网数据和统计数据,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创新评估方式,做好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探索开展年度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市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过程中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时,按程序报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教育
新建、改扩建2100所幼儿园,建成500所“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1000所,完成36所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支持500所中小学建设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1.5万套,建成60所特色示范普通高中学校,推进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建设100个高校众创空间,推进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500个“三特行动”计划项目,推进一批高校新增博(硕)士授权单位专项建设,建设大学城共享体育艺术设施18个,建成市级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基地,建设市级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市创业实训中心和一批创业孵化基地。
社会保障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市、区县(自治县)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基地,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示范社区,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和区县(自治县)康复托养设施建设。打造5个家服品牌培育基地。完成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二期工程,改建2个区域性儿童福利院。建成6所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成15个流浪人员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医疗卫生
市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北部分院、市疾控中心迁建、市血液中心输血技术中心迁建等公共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市三甲医院达到40所;中心镇卫生院能力提升工程;区县(自治县)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精神病院等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工程;“互联网+医疗卫生”;“人才强卫”工程。
体育事业
大田湾体育场改造、奥体中心(综合馆、小球馆)、市体育职业学院(市竞技训练中心、市体育运动校),区县(自治县)全民健身中心、城市体育公园健身设施。
民政事业
推进医养结合,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新增床位6万张,改建现有床位3万张。石桥铺殡仪馆改造完善工程,新增2个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市、区县(自治县)救灾物资储备库体系建设。
重庆企业有望在新交所直接上市。
一环八线
轨交新增200公里,建成“一环八线”
在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将按照“线随人走、人跟线走”原则,建成“一环八线”城市轨道交通网,新增营运里程2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415公里。
续建并建成轨道三号线北延伸段、轨道环线、轨道四号线一期、轨道五号线一期、轨道十号线一期、轨道延长线跳磴至重庆江津段、轨道延长线尖顶坡至重庆璧山段、市郊铁路主城至重庆合川段。
新开工轨道九号线一期、轨道九号线二期、轨道十号线二期、轨道六号线支线二期、轨道四号线二期、轨道延长线重庆璧山至重庆铜梁段、市郊铁路重庆合川至重庆铜梁至重庆大足段、南彭至茶园有轨电车。规划论证重庆万州等城市轨道交通。
桥隧
新建续建并建成一批桥梁隧道
主城区续建并建成红岩村大桥、寸滩大桥、高家花园复线桥、白居寺大桥、曾家岩大桥、中梁山隧道扩容、歇马隧道、华岩隧道、龙洲湾隧道。
新开工宝山大桥、水土大桥、大竹林大桥、郭家沱大桥、黄桷坪大桥、蔡家大桥、礼嘉大桥、铜罐驿大桥、黄桷沱大桥、石门大桥复线桥等;井口隧道、白市驿隧道、鹿角隧道、土主隧道、陶家隧道、燕尾山隧道、重庆龙兴隧道、大学城复线隧道等;内环快速路高架线、主城区十字通道。
铁路
新增1000公里,建设“米”字形高铁网, 水陆空发力,重庆市将建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着力发展高速铁路,建设“米”字形高铁网和一批铁路干线及园区铁路专线,推进沿江货运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新增铁路里程1000公里,总里程超过2500公里。
续建或建成渝万城际、渝黔铁路、三南改造、黔张常铁路、渝怀二线铁路重庆涪陵―梅江段、郑万高铁、枢纽东环线、重庆北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重庆沙坪坝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重庆西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
将新开工及推动前期工作的铁路包括:渝昆高铁、渝西高铁、渝湘高铁(重庆段)、安张铁路、恩黔毕昭铁路、广安至重庆涪陵至柳州铁路、成渝铁路和达万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达开万城际铁路、菜园坝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重庆东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
此外,渝黔高铁、沿江高铁、重庆至宜昌沿江货运铁路、长(寿)垫(江)梁(平)货运专线、广(安)忠(县)黔(江)铁路等将进入研究论证阶段。
高速公路
新增1000公里,进入“三环”时代
加快建成高速公路骨干通道,形成“三环十二射多联线”网络,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0公里,总里程超过35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助推与周边省市的联系互动。
重庆永川至泸州高速、重庆酉阳至永顺高速等进入研究论证阶段。
机场
布局上形成“一大四小”体系
机场布局上,重庆市将形成“一大四小”机场体系。
“十三五”期间,重庆江北机场第三跑道投用,适时启动T3B航站楼、第四跑道前期工作,到2020年重庆江北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超过5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10万吨。
建成重庆巫山、重庆武隆机场,改扩建重庆万州、重庆黔江机场。以重庆江北机场为核心,加大航线开发力度,为推进区域性航空枢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支持军民机场合用,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新开工万盛、重庆永川等一批通用航空机场(起降点)。
停车场
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新增泊位15万个
按照配建为主、公共为辅、占道停车为补充的原则,推进配建停车场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公共停车场,同步推进“P+R”换乘设施建设,新建专业公共停车场300个,新增泊位约15万个。
榨菜产业链。柑橘产业链。草食牲畜产业链。生态渔业产业链。中药材产业链。茶叶产业链。调味品产业链。木本油料产业链。
增长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保持年均增长9%左右。
能源项目:
电源项目。火电:建成奉节电厂、安稳电厂二期、重庆电厂环保迁建、南桐低热值煤发电、习水二郎电厂二期和贵州毕节电厂项目,建设永川港桥工业园等热电联产项目,开展华能江津电厂、万州电厂二期等项目论证工作。水电:建成浩口、罗洲坝等水电站,加快建设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开展丰都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稳妥推进白马等电航枢纽工程。再生能源:建成万州蒲叶林、奉节金凤山、巫山红椿、巫溪猫儿背、武隆大梁子、石柱千野草场、酉阳龙头山风电场,开工彭水辽竹顶等一批风电场,建成涪陵―长寿垃圾焚烧发电厂、第三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一批生物质发电项目。清洁高效能源:实施主城、涪陵、潼南等100个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启动浅层地源热泵等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核电:开展重庆核电前期论证,做好涪陵、丰都、忠县厂址保护。
管网项目。建设川渝第三输电通道和铜梁、金山、中梁山、忠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扩建板桥、圣泉、巴南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按照国家要求推进川渝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前期工作。新扩建220千伏变电站36座,有序推进城市配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建成江津―荣昌成品油管道、渝湘黔天然气管道重庆段、万州—云阳天然气管道、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天然气管道、自贡—隆昌—荣昌—永川—江津天然气管道、磨溪―高石梯等天然气管道。开展渝黔桂页岩气外输通道前期工作。
煤炭项目。实施矿井安全标准化建设。实施矿井四化建设和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全覆盖。
油气项目。续建磨溪气田、罗家寨常规天然气开发项目,建成涪陵页岩气二期,启动宣汉―巫溪、忠县—丰都、彭水、丁山核心区、荣昌—永川、渝西、酉阳、黔江、城口、秀山等页岩气田开发项目。继续推进昆明―重庆―成都原油管道前期工作。建设国家物资储备局四三五油库、航空煤油库。建成涪陵、潼南、忠县、丰都、铜梁LNG液化工厂。加快推进车(船)用LNG加气站建设,力争建成80个LNG加气站。推进潼南天然气脱硫厂项目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