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

更新时间:2023-08-31 01:26

《金山寺》是北宋诗人王令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的开头两句写金山,气象阔大;三四句写寺,绘形绘声,静动交织;五六句写日暮所见景象,远眺近观,触目成趣;结尾两句写感慨,语含双关,寄托遥深。此诗诗境气象阔大,壮美多姿,凭仗诗人视角和笔法富于变化。

作品原文

金山寺1

万顷清江浸碧山2,乾坤都向此中宽。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3。

日暮海门飞白鸟4,潮回瓜步见黄滩5。

常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上,创建于东晋,为国内佛教禅宗名寺。

2.浸碧山:当时金山屹立江中,山脚四周环水,故有此说。今已与陆地相连。

3.钟磬(qìng):均佛寺中敲击以做佛事或集僧的乐器。磬,状如云板。

4.海门:王令《润州游山记》:“润州东十里,有山三,其二合为海门。”润州即今镇江市。除金山外,有焦山、象山并立于江中,二山相对立处谓海门。白鸟:羽色白的水鸟,如鸥鹭之类。

5.瓜步:“步”一作“埠”。山名。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古时南临大江。

白话译文

浩渺壮阔的大江碧波万顷,江波紧拥青翠的金山在江心。眼前江山是如此宽广,恰如包容了天地间动人美景。

受惊的鱼龙何以纷纷沉水藏身,只缘江上落下山寺楼阁的倒影。忽然耳畔回荡钟磬的清音,更觉久浸江水的山石寒气袭人。

夕阳下焦、象二山形成壮观的海门,白鹭在那儿随波展翅飞腾。远眺江潮从瓜步山下缓缓降落,露出两岸的河滩像金黄色的彩锦。

我想平日寺外的风光无比晴明,常有恶风险浪阻挡游人览胜。只有寺中诵佛绝尘的高僧,才得从静处悠然观赏无限险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令二十六岁时流寓镇江游金山寺所作。在此期间,诗人经常过着“冬暖常寒,昼短犹饥”的日子,这次流寓润州,以聚徒教授糊口,本非为爱慕镇江胜景而来。偶登金山寺,得以一览江山之胜,便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此联写金山寺。上句写金山寺楼阁巍峨高耸,诗人写的不是静态的楼台,而是动态的清影,这影子落在江水里,闪闪浮动,竟使水底的鱼龙都惊骇起来。影子的浮动是视觉的实感,而鱼龙的惊骇,则是诗人想象产生的虚幻;由静而动,由实面虚,显得跌宕多姿。下句的“钟磐声”,是听觉的实感,而“水石寒”则是心灵上的感受。钟声悠长,江水石岸在钟声中显得凄冷。这种由实而虚手法的运用,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了在江山之间的金山寺。

“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上两联主要从空间上进行描绘,此联则侧重于从时间上来描述。残阳西斜,水天相接之处飞来群群白鸟,残阳如血,江水汹涌,江上的水鸟展翅飞翔,鸟儿们日落而归,好一幅美丽的图画。给读者以视觉的享受,或许还夹杂着大江的涛声和水鸟的鸣叫声,动静相间,色彩分明。江流汹涌澎湃,有涨潮就有落潮,潮涨时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气势雄壮;潮回时,则汹涌而去,显露出久浸江中的河滩。江水有潮起潮落,人生也有成功与失败。

“常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自然界中,大部分时间里充满着险风恶浪,风起云涌时,气象万千,潮起潮落时,也曾令人胆战心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这些都是虚幻。“是非成败转头空”,看破红尘,宠辱不惊,也只有高僧能做到。动处的繁华雄壮,也只有在静时方能领悟。“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不老,绿水长流,高僧自能在风平浪静之时,笑对人生荣辱。此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叹人生无常,须以平常心视之。

全诗描绘了江山的雄壮与秀美,借自然界的潮起潮落,感叹人生,由景人情,过渡自然,又紧扣金山寺这一中心,景中有情,情中有理,融景、情、理于一体,是篇写景佳作。

名家点评

现代诗人马祖熙:这首《金山寺》七律,却写得清新脱俗,洒落自然,是诗集中优秀的写景之篇。

作者简介

王令(1032年—1059年),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五岁而孤,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有《广陵集》二十卷传世。生平事迹见王安石临川集》卷九七《王逢原墓志铭》、《东都事略》卷一一五。今人沈文倬有《王令年谱》,见《王今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