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4 00:55
《金牧场》是中国当代作家张承志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昆仑》1987年第2期。
《金牧场》表现了红卫兵们的青春生命,从“十年动乱”始,到留学日本、告别青春年华止。主人公他,十六七岁时卷入了“红卫兵运动”,参加徒步长征和大串连,开始了迷惘中的寻觅与思考;后又依着自由、坦诚的天性,选择了去内蒙古草原插队落户的道路。在知青的分化中,他参加了内蒙古牧民的大迁徙,驰马草原,搏击风雪,感受草原博大的母爱和初恋时的躁动与甜蜜。于是,在力量、激情和希望中,灵魂中注入了草原民族的豪爽强悍。以后是他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去北京首都博物馆,去新疆,跑遍了天山雪峰,喝马奶、看冰川、访古城,从中部亚洲的茫茫陆地,发现自己身体中鲜血的召唤。最后,他东渡日本留学,经历了一年研究生涯,与日本人采用合作整理古文献《黄金牧场》,完成论日本歌手小林一雄的论文《献给今世的礼物》。
《金牧场》分为上下两部,总共十章,每一章都有三个部分,分别是J部(即Japan)、M部(即Mongolia)和黑体字段落。在J部和M部里又各有主、副两条叙事线索。J部的主线是主人公“我”在日本做访问学者,副线是“我”考察青海、新疆、大西北。M部的主线,是“我”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放牧,副线是“我”在“文革”初步行串联重走长征路。黑体字部分大都是比较抽象的散文诗或寓言。
“我”
“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当“我”只身前往东京时,“我”被大都市的繁荣所震撼,工业化的气息与开放的生活,主人公在新事物面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高楼大厦、灯火辉煌、洋味美女……作为一个学者而言此刻主人公是成功的,但他没有过早地沉醉其中,在接触之初就保持着清醒的警惕。对他而言这更像一场灾难,随着深入日本生活,他开始反感这种放纵与不负责的生活,起初感兴趣的“美人ing”也变得无趣,他开始怀念北方大陆那种雄浑深厚的“母体”。张承志认为这种繁荣的都市文明是一种过度的文明,就像一朵花一样盛极必衰,因此他写道“文明成熟得腐败、腐败得可憎”。张承志所呼唤的古老文明,是一片隔山跨海的信仰土地,对此充满了憧憬。但“我”发现来自古老中国的人们如张小星已完全融入异国生活,处处都充斥着糜烂的气息,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危机的信号。当“我”遇到一个下跪赎罪的日本兵时,“我”的态度是漠然的,在这种俗世所谈的信仰是对信仰的丑化,甚至是后面所谓政治上的信仰:左翼与右翼的对垒,在“我”看来如笑话一般,无论是马丁·路德·金,还是“英特纳雄耐尔”。
转机发生于遇到小林一雄。小林引导“我”对现代社会的混乱与污浊产生了怀疑。作为“我”的同一类,小林发出了SOS的求救信号,“我”作为一个异乡客却不知道这个信号发给谁,这无疑加深了我的痛苦。当“我”听到小林的歌词如“人人都是孤独者”、“像孤儿一样无处驻足”时,一股酸楚直捣“我”的内心深处,流浪者怀念一方风土,在“小林一雄化”的日本风景前找到了共鸣。两个人之间感同身受的孤独感,让“我”有了清醒地认识、坚定了信仰。无论如何的喜悦,“我”作为一个学者,都将被任务拉回到残酷的现实,在研究中探寻隐秘的真理,在《黄金牧地》的审美幻象中,他看到了中国北方的景象。
最终,主人公生病了,这是“异乡人”的漂泊病症,从精神疲惫到高烧不退。作者将现代都市的优越条件与天山大坂、西海固的恶劣环境进行比较,在艰苦的条件下“我”反而安然无恙。
额吉
小说里的草原母亲额吉朴素善良,疼爱他的都市养子。她的生平也令人唏嘘,年轻的时候是个瘫子,父亲暴戾严厉。额吉所爱的男人又是个盲人,她的艰难生世使她变得坚韧。小说写她外表粗糙、表情冷漠,而且十分迷信,但是主人公深深感觉到额吉的细心、柔情。在《金牧场》里,男主角得到的不仅是贫下中牧再教育,而且还有启蒙和“母爱”。他还反复问额吉过去是不是很美,他要找一个像她一样的老婆。小说里有一段对额吉的概括十分重要:她是主人翁的交流对象,影响者和教育者,一名伟大的草原女性,久经磨难但是不失游牧民族本质,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的关键时刻中,完成改造红卫兵为人民之子使命的,中国底层人民温暖和力量的象征。
小林一雄
小林一雄是一位有着清醒头脑和独立意识的民谣歌手。他勇敢地、真诚地为民族、为人民的美好明天呼喊,尽管不被世人和同胞理解,但“为着在身后能诞生一个未来”,他不计荣辱,不怕孤独,仍不停地呼唤,并决心背水一战。他说:“我只能面向前方,所以被人叫作前卫。”因为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所以即使是“绝望的前卫”,他也要让世人明白自己的心迹,也要为“未来”歌唱。
宗教情怀
宗教情怀始终贯穿在《金牧场》的始终,表现在由最初的朦胧到最终的皈依宗教。儿时母亲与姥姥的虔诚,是作者宗教情怀的起源,“生命在循回中发出了神秘的声响。人生在道路上显示出了一种命定的轨迹。母亲已经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她的妈妈。儿子已经在安身立命的选择中受着血的驱动”,这是作者朦胧的宗教情怀的前定;“插包入户”的草原知青生活,作者深刻体会到了活在底层的民众是多么艰难,也被草原人民在苦难中宁死不屈、英勇果敢的精神和万物有灵观打动,这是作者宗教情怀的启蒙;当杨阿訇带着那位当年的红卫兵、草原知青,现在的学者来到被教徒们埋藏了二百多年的青砖墓前,便一下子跪倒在那位贫苦义民面前;当小林一雄孤独而又深沉的歌感染着并指引着他,当真弓姑娘带他去见承载着穷人苦难的“挥泪桥”时,“他”的宗教情怀彻底被激发了。
在《金牧场》中不难发现张承志对苦难的崇尚与认同。文中多次引用古歌:“黄羊的硬角若是断了,又有谁能接得上呢?名利的磨难若是到了,又有谁能躲得开呢?”表达了作者带有宗教感的苦难观。铁木勒作为草原知青,为了寻找风轻雪薄的阿勒坦·努特格,跟随牧人队伍迁徙了两年之久,这两年,铁木勒见证了草原的无情与雪灾对牧民的伤害。然而,苦难的到来并没有使牧民退却,为了心中的阿勒坦·努特格,面对自然的无情他们依旧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额吉自幼被绑在马背上,遇到了瞎子大哥使得她拥有了短暂的幸福。瞎子大哥过早离开人世,额吉一人带着丹巴哥撑起了一个蒙古包,额吉始终是坚韧的,如同铁木勒人生的精神导师,引导其在苦难中执着前行。额吉的苦难是铁木勒宗教情怀的启蒙,在文中他动情地说:“那位女神一般的姑娘,那位十全十美的姑娘,那位能在十八岁时温柔地抚摸一位瞎子,能在二十四岁时穿过浓烟烈火领着孤儿踏上长途的姑娘——她本身也许就是一个阿勒坦·努特格。”宗教要人忍受苦难,但是在苦难中沉没的只是弱者,而勇士和圣者怀着坚强的信仰,继续走上艰难的长旅。牧人们面对苦难,为了心中的阿勒坦·努特格不退缩勇敢前行,就体现了宗教的这种积极意义。深入草原的生活,使得作者体内的宗教血统得以启蒙,形成了作者带有宗教感的苦难观:“我也永远不会改变人民的千年苦难给我的真知;以及江山的万里辽阔给我的启示。”
回想与记忆是作者宗教情怀的主要表现形式。《金牧场》里那个曾是草原知青,现在是学者的“他”,以记忆的形式回忆具有宗教情怀的人生经历。宗教给人一个遥远的天国,使得人经受人间的苦难的时候能坚持信念而使苦难变得可以忍受,《金牧场》中,作者始终都在寻找。在内蒙古大草原的大迁徙中,他与众人寻找的是神的故乡阿勒坦·努特格;在干涩的西北大地,他被冥冥之中的旨意牵引而来,寻找的是驱动着自身血液中前定的真主;在日本翻译《黄金牧场》期间,七个勇士经历磨难寻找黄金牧地,勇士们经历了死亡,直至目的地,“经卑污之地至糜欲之邦,经死亡之路至黄金牧地”写出了勇士们的坚持。最后的圣徒马丁·路德·金的暗杀,天山腹地里关于黑醋栗般的眼睛的诗,天山大阪顶峰上正在燃烧的火焰山,小林一雄深沉而又陶醉的歌声,西海固穷苦荒山里那块青砖墓和杨阿訇自残的刀伤,至此,作者的宗教情怀得以彻底迸发。《金牧场》的完成也标志着张承志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飞跃,他不再感伤往事,宗教成为其人生的力量源泉,成为作者理想新的表达方式,《金牧场》成为当代文学中表达宗教情怀有力的代表作之一。
叙事结构
不同于一般知青小说的倾诉“伤痕”,张承志的知青小说则心是注入了对那一代人的青春的思索,以及对他们无悔理想的肯定,从而形成高扬理想与青春相结合色彩的小说特色。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和雄劲浪漫的作品形式的《金牧场》是张承志知青小说的代表作。作品采取复线叙事结构,把主人公的留学生活与他大串连、插队、游历边疆的经历穿插起来,在过去与现实的回忆与延续中,完成了对辉煌而充实的青春的告别与反思。主人公经历的回顾,其实概括了那一代人“红卫兵——插队——上大学——留学”的人生历程,从中体现出对一代人历史人生与历史行踪的反思,这样,深厚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意识贯穿在作品之中了。而作品中展现的博大的草原母亲的背景,民族在纯朴与愚昧、坚韧与迷信中执著的近乎悖论式的生命追求,长征路上触目的弹痕标语等等,都强化了人物个人经历背后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积淀。
《金牧场》表现了人生的不懈追求和现实的复杂痛苦焦灼等体验,展示了其文学之魂和生命之魂。(《中华读书报》评)
《金牧场》是一部结构异常复杂的长篇小说。它包含了“红卫兵”运动的记录、对长征的反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实录、牧区生活和蒙古族文化的见闻、留学日本的故事,及对日本歌手小林一雄的精神追寻。并且,这几个故事,在小说中穿插交替叙述,使得初读这部小说的读者,很容易迷失在蛛网般叙事线条的迷宫里。(《厦门晚报》评)
《金牧场》首次发表于《昆仑》1987年第2期,1987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但四年后张承志通知作家出版社“永远停止《金牧场》的再版”,他自己解释这是“为这部长篇小说的不成功遗憾”。1994年,张承志把三十多万字的《金牧场》删掉一半,改写成了另外一部十六万字的长篇《金草地》,由海南出版社出版。但由于《金草地》未获得读者和评论界的认可,在此之后,《金牧场》重新多次由不同出版社再版。
(注:2006年7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张承志精选集》与2017年5月天地出版社出版《张承志自选集》均收录《金牧场》全文)
张承志,回族。山东济南人。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81年又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历史学硕士。曾任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海军政治部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单位。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小说集《老桥》《北方的河》《黑骏马》《奔驰的美神》《黄泥小屋》等,散文集《绿风土》《一册山河》《谁是胜者》等,共出版文学作品60余部。作品分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二、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并获首届爱文文学奖。部分作品译介至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