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6 20:56
釜溪河,解放前为自流井川盐外运通道,又称盐井河,也称荣溪。长江支流沱江下游右岸的支流。上源威远河(清溪河)发源于威远县两母山,流经四川省威远县、自贡市区,于富顺县釜溪口汇入沱江。流域面积3472平方公里,河长190公里,其中自贡市区凤凰乡双河口旭水河、威远河汇合口以下干流全长73.2公里,天然落差360余米,平均坡降约1.9‰主要支流有旭水河、长滩河、镇溪河等。
釜溪河,上游有两支,东源威远河,西源旭水河,威远河较长,一般以威远河为上游干流。威远河,源于越溪镇(原永建乡)俩母山(《大安区志》称荣威高地北部相龙山 )。北流至连界场折东经兴隆场、观音滩入长沙坝水库,转南经沓水桥入葫芦水库,再经铺子湾,于两河口纳新场河,流至威远县城,达木河来汇,继续南流,于界牌乡杨司沱纳龙会河,到联胜乡(一说大安区凤凰乡)双河口,再纳旭水河,入自贡市接釜溪河,长131公里(《威远县志》交通章称123公里 ),流域面积956平方公里。
在自贡市大安区,旭水河与威远河在凤凰乡双河口汇合为釜溪河干流之始,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市区和凤凰、红旗、和平乡转入沿滩区境。多年平均流量83.58立方米/秒。境内干流长19.7公里;有8条支流。水域面积2253亩。已建火井沱、金子凼两道闸堰,储水量148万立方米,是自贡市主要通航河道,是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河道迂回曲折,流经浅丘地段,阶地发育,多农田,工矿企业分布于两岸。
在沿滩区,釜溪河由北向南流经卫坪、沿滩、王井、邓关等乡注入富顺县境。过境河段长59.9公里(下段为与富顺县界河)。水面面积6.9平方公里(系与富顺县各占一半),控制流域面积2651平方公里(区境内为436.0平方公里)。平均流量33.63立方米/秒,最大洪流量4000立方米/秒,枯水季节1立方米/秒左右,旱年断流。河床平均比降为0.18米,天然落差11米。
在富顺县,釜溪河至姚坝乡前锋村后,成为富顺县与沿滩区相邻的界河。沿仙市、大岩、洪沟、文井、邓井关边缘至新兴乡(李家湾釜溪口)汇镇溪河入沱江。干流全长73.3公里,富顺县境边和境内长57公里(大部分为与沿滩区的界河,仅河口一段在境内)。天然落差19.1米,河道迂回曲折,沿江多系低山浅丘,河谷宽阔,比降平缓,易受沱江洪水倒灌。集雨面积2000平方公里。民国31年,川康盐务局在干流上的老新桥、金子凼、沿滩、邓井关四处落差较大的地点,建成锁式航闸和拦水坝,使全流渠化,盐运木船通畅无阻。多年平均流量44.3立方米/秒,实测径流量为19.5立方米/秒。
釜溪河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1月平均气温7.5℃,7月平均气温26.9℃~27.3℃,极端气温最高39℃、最低-2.7℃,无霜期327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00~1080毫米,大都集中在6~9月,最大年降水量自贡站1876.8毫米(1954年),最小年降水量荣县站680.1毫米(1972年)。
暴雨洪水多发生在上段。据威远河铺子湾长石站调查历史洪水:1888年8月最高洪水位为307.59米,最大流量1650立方米/秒;支流旭水河上游荣溪河荣县汇合口1962年洪水位350.80米,最大流量为1528立方米/秒。
釜溪河洪水与枯水期水面宽度变化较大,比降平缓,易受沱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其流域面积3490平方公里,集雨面积2000平方公里。自贡水文站实测径流量每秒26.78立方米,实测最小流量为0,1990年平均流量每秒14.6立方米,年径流总量4.6亿立方米。
富顺县河口多年平均流量44.3立方米/秒,实测径流量为19.5立方米/秒。
旭水河为釜溪河的西源,发源于荣县东兴乡大尖山(一说荣县九宫山余脉),全长118公里,流域面积1022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51‰,多年平均径流量每秒12.83立方米,实测7.84立方米。其支流主要有中溪河、洛阳水、梧桐水、臭水河、双源河、照石河。
长滩河(又名小河溪),发源于资中县境内金峰寺,流经资中、内江后,在永和乡十字村入境,向南经永和、何市、鸳鸯乡,在洞云村出境,于富顺仙滩(一说陶家桥)汇入釜溪河。平均流量5.8立方米/秒。总长40.9公里(一说84.7公里,流域面积515平方公里),其中主流河长19.05公里,有8条支流相接,长21.85公里。水域面积2312亩。在鸳鸯乡建有响水洞水库,储水354万立方米,水库下游在茨沟寺建有沱江渠二级提水站。
李白河,发源于胜利乡伍家村,流经胜利、爱和乡和富顺姚坝乡后,汇入釜溪河。总长21.8公里,其中主流长11.3公里;有3条溪河相连,长10.5公里。水域面积747亩。
石梯河,发源于威远县境内,流经团结、新胜乡,汇入威远河,总长11公里,其中境内长6.4公里,有1条支流相通,长4.6公里。水域面积522亩。
苦竹溪,源于自贡市大安区何市乡双桥子,在富顺县大岩乡西北倒石桥与羊叉荡溪汇合后,穿乡境合杨柳溪注入釜溪河,全长13公里,境内长10公里。
马尿溪(又名四美溪、皂角坝河),源出富顺瓦市乡三官凼水库,穿大岩乡南部流入釜溪河,全长11.9公里。
观音溪,源出富顺互助乡龙凼水库,穿文井乡注入釜溪河,长10.3公里。
老鸦滩溪(永通桥溪),源出富顺文井乡东南,沿文井、共和、邓井关乡边界,在邓井关安和村永通桥入釜溪河,长8公里。
铁钱溪,因溪口曾发现古铁钱得名。源出富顺县板桥乡和自贡市沿滩区联络乡的两小溪。在自贡市九洪乡三合场汇合,沿自贡、富顺边界流经白桂、沙罗、永年等乡边缘,再穿自贡市邓关镇流入釜溪河,全长27.3公里。
镇溪河,又名白吉子河,沱江右岸二级支流,因出口处为宋代古镇——镇溪得名。发源于自贡市沿滩区俞冲乡铁匠湾,由宜宾县、自贡市、富顺县边界流入富顺境内木桥沟水库,经观乐、李桥、彭庙、永年、白桂等乡,于新兴乡李家湾镇溪口与釜溪河汇合,在下游400米注入沱江。全长75公里(一说53.8公里,流域面积429.1平方公里),流域面积433平方公里。年平均天然流量6.12立方米/秒,流域上游孔滩以上切割深度较小,地面相对水位落差大,孔滩至木桥沟水库河床下切度增加,形成“V”字形峡谷,地形起伏,相对水位达100米。大桥沟以下进入浅丘地区,河有较多的集中落差,可供发电。1958年以后已建成的小电站有木桥沟、高滩、花鱼洞小电站,装机共581千瓦。尚可在猫跳、巴尔沱、雷滩、高洞、观音桥等处筑坝建小电站,可装机265千瓦。
上游威远河和支流旭水河流域的水利工程见分词条。二河汇合口以下的水利工程主要有:
观音坝水库,位于永安乡境,地处釜溪河支流望子河上游。1958年9月开工,1959年4月竣工。工程投资114.0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8.8万元。土坝高15.6米,底宽83米,底长108米,总库容534万立方米,集雨面积12.08平方公里,满水面1920亩,总蓄水量436万立方米,常年蓄水339万立方米,有效串灌面12319.3亩。灌溉永安、刘山、黄市乡所属17个村167个组的大部分农田,并供应永安、沿滩地区的工业和集镇人口生活用水。
金银桥水库,位于永安乡彭石村境内,兴隆、仲权、舒坪、高峰4乡交界处。水库原大坝1958年冬动工,至1960年春竣工;坝高12.6米。1977年1月由副区长汪国定任指挥长,调集劳力近万人扩建,至1981年竣工。坝高35.5米,总库容626.9万立方米,集雨面积13.34平方公里,满水面宽1323亩,设计总蓄水758万立方米,常年蓄水651.2万立方米,近期可达到有效串灌面16747.9亩,控灌兴隆、高峰、永安、黄市、卫坪、仲权所属18村149个村民组耕地22109.67亩。
碾子滩水库,位于黄市公社双城村境内,大坝建千釜溪河支流望子河中游。1970年12月开工,1972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77年又续建,1979年3月全部竣工。工程总投资356.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9.19万元,社队投劳25332工日。该库有主坝1座,系单拱石砌,高19.6米,另有副坝3座,总库容486.4万立方米,满水面宽1560亩,总蓄水566万立方米,常年蓄水525万立方米,有效串灌面20974.8亩,控灌沿滩、黄市、卫坪、永安、刘山、兴隆、王井7乡所属22村217组农田30637.31亩。
老门桥水库位于卫坪乡境,地处釜溪河支流舒滩河流域。1966年10月动工修建石拱坝,1972年2月竣工。后发现坝体下半部分质量太差,虽返工修理,仍渗漏严重。从1975年起,连续几年进行整修。至1977年结束。整个工程投资354.44万元,整修后坝高24米,总库容678万立方米,常年蓄水613万立方米,有效串灌面20811.5亩,控灌卫坪乡所属17个村195组耕地25160亩。
木桥沟水库,系自贡市的中型水库。位于板桥区中和乡境内镇溪河中上游,跨宜宾、自贡两地市。1970年经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第七河流规划队规划设计。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河床29.5公里,集雨面积160平方公里。坝高48米,坝顶弧长220米,底层拱圈厚16米,坝体浆砌条石54800立方米。溢洪堰顶宽50米,长295米,校核泄洪流量为885.8立方米/秒,原为橡胶坝,现将改为钢闸门控制。左右设放水井塔,钢闸门启闭,为左、右干渠渠首控制设施。
富顺县木桥沟水库坝后式余水发电站,装机3×160千瓦,年发电100万度左右。属支流镇溪河流域,建设时间1977年。
高滩子电站,镇溪河上,在富顺县李桥二村,1974年建成,装机容量1×55千瓦,年发电4万度。
观乐水电站,镇溪河上,在富顺县观乐乡,1974年建成,装机容量1×6千瓦,年发电6万度。
雷滩水电站,镇溪河上,在富顺县李桥乡,1971年建成,装机容量1×26千瓦,年发电3万度。
花鱼洞电站,镇溪河上,在富顺县李桥四村,1972年建成,装机容量26千瓦,年发电4万度。
猫跳电站,镇溪河上,在富顺县新雨乡,1974年建成,装机容量55千瓦,年发电4万度。
洪沟乡电站,溪河上,在富顺县洪沟乡,1964年建成,装机容量20千瓦,年发电4.4万度。
1950年代前,沿用龙骨水车和筒车提水灌田。1950年全区有水车1304台。进入1960年代后,龙骨水车和筒车逐渐减少,已很少使用。1959年,区内开始用抽水机灌田,以柴油机等为动力。1960年,在沿滩、舒坪、高峰乡境建立电力提灌站,装机4台套,装机容量218千瓦。1985年建有电力提灌站101处,装机108台,容量6011千瓦。其中:从江河取水15处,提水272.16万立方米,有效灌面0.63万亩。在60年代中,区内还先后建成水轮泵站36处,装机容量为310千瓦。因渠道不配套,未能用于提灌而用作谷物加工或发电。
木桥沟水库配套工程,左干渠长30公里,引用流量为1.5立方米/秒,有渡槽21座,隧洞2个,倒虹管1处;右干渠长57公里,引用流量4.5立方米/秒,有渡槽23座,隧洞6个,节制、泄洪闸7处;其他小型建筑物414处;电力提灌站21处。工程从1970年底备料起,至1987年全部竣工,历时17载。国家补助投资1878万元,地、县自筹42.9万元,投劳折资933万元。淹没耕地1179.4亩,拆迁166户,房屋765间。库容总量297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量2790万立方米。左干渠以提灌为主,可灌中和、板桥、白房、富和4个乡4.38万亩农田;右干渠以自流灌溉为主,可灌观乐、福善、李桥、彭庙、白桂、兜山、新兴、起凤8个乡5.736万亩农田。
釜溪河自古为自贡盐场的主要运道,民国31年(1942)相继修建4座船闸后,形成水流平缓的渠化河道,实现全线通航。
在大安区,威远河与釜溪河,解放前,是运盐、煤等物资的主要航道。往返于威远河的运煤船1656只。高硐是运煤的主要码头,由威远连界场起运的煤,抵高硐起船,运往各地。商人在此开设炭厂、煤栈有100家,最大的28家,煤储量5万吨,上下煤船工320人。釜溪河往返的运盐船1055只,花船小驳船140只。大坟堡、凉高山等地井灶生产的盐,送往关外码头装载,运往省内外。解放后,由于公路、铁路的发展,水路运输逐步减少,除市交通部门所属的水路运输企业外,区无专业水路运输组织。凤凰、红旗、和平、新民、新胜5乡,紧靠威远河、釜溪河,组织有副业船队(组),从事农副产品及生产资料运输,年水路运输货物2至3万吨,高硐码头,成为以运送河沙为主的集散地。
釜溪河从大安区和平乡金子凼村入境,经重滩、卫坪、沿滩、詹井、王井、邓关等场镇至富顺县李家湾注入沱江。从双河口至李家湾全长73.60公里,从金子凼至邓关(即过境河段)全长59.9公里。釜溪河两岸多为低山丘构造,河床多系沙底,次为麻枯红砂石,间有坚硬岩层。河身弯曲,河道狭窄,礁石密布,岸线高出水平线10至30米,河槽宽6至10米,面阔80至150米,沿河滩峦叠障,稠至52处,尤以沿滩上段为甚。洪水流量200立方米/秒,而枯水流量仅0.5立方米/秒,比降1~3‰,故洪季流急坏船,枯季水浅胶船,遂成运输大患。
明代中叶,自贡井盐逐步改为水运,经过长时间的分段、间断运输之后,于清康熙35年(1669年)始凿釜溪河。道光元年(1821年)由盐运商集资于重滩、仙滩、沿滩、老鸦滩筑石堰4道蓄水,开闸行舟,俾无梗阻。光绪4年(1878年),盐运局又从火井沱至邓关增修石板堰7道,连同原4道共11道,水位升高,提高了运效。此法虽能蓄水,但每次行船需先放水,使上下水面均平后放船,消耗水量极大;放船需时甚久;加之枯、洪季停航,致全年由自井至邓关仅能往返6次。
民国27年(1938年),经川康盐务管理局投资,由华北水利委员会第二测量队勘测设计,总工程师朱宝岑等13人负责,于1940年至1942年在邓关、沿滩、金子凼建成锁式船闸和拦水坝各1座,以调节水位,使全流渠化。船闸建成后,水位升高,邓关升高6.1米,漏水涯升高3米,原最浅滩升高1.5米。自井盐船至邓关,1年可往返40次,提高运效6至8倍,过闸1次以1小时计,每日过闸10次,可运货827吨,每年以正常过闸300天计,每年可运货25万吨。解放后,人民政府正式设置船闸管理所专司疏理、维修,先后将三处船闸闸门、拦水堰插板及泄水槽改成电动升降门。1970年,又新建老新桥船闸,使釜溪河比降减至0.65‰,航槽水深增至1.5米,年平均水位达282.40米,使舟楫通行无阻,行驶40马力120吨级的货轮木船常年均可安全通过,运效显著提高。
釜溪河由自贡市流至富顺县西北姚坝乡前丰村后,成为自贡市沿滩区与富顺的界河;至邓井关后插入富顺县新兴乡,在李家湾汇入沱江,连界以下航段共57公里,从自贡至李家湾入江处67公里。清代至民国时期,自流井盐场所产食盐,80%以上靠木船由釜溪河入沱江,运销各口岸,盐运年平均14万吨,货运吞吐总量在20万吨以上,是县西水路交通大动脉。釜溪河道弯曲,河面80~150米,漕宽6-10米,有多处陡峻坡坎,礁石嶙峋,险滩多至52处。洪水流量2000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5立方米/秒,洪季流急坏船,枯期水浅胶舟。历代官商,为保盐运安全,对河道进行多次整治。清道光元年(1821),自流井盐商即筹资于重滩、仙滩、沿滩、鸦滩筑石堰蓄水,开闸行舟。光绪四年(1878),自流井官盐局又于新桥至邓关修石堰、板堰11处,以提升水位。民国时期,川康盐务管理局先后于民国30年和31年,在邓关、沿滩及金子凼建成锁式船闸和拦水坝各1座,以调节水位,并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釜溪河航道险害得以根治。
解放后,人民政府设置船闸管理所专事疏理、维修,先后将船闸闸门、拦水堰插板和泄水槽改为自动升降门、翻板泄水。并在上游威远河段兴筑长沙坝、葫芦口水库,蓄水防洪。1970年,又修筑新老桥堰闸,使釜溪河比降减至0.65‰,航漕水深增至1.5米,使水运和农业共受其利。常年可行驶40马力、120吨级之轮、木船,安全运效显著提高。此后随着铁路和公路运输的发展,釜溪河河运业务已被取代。
邓关港,是沿滩区与富顺县的天然港口,下起釜溪河口(又称三河口),上达釜溪下关沱,全长4公里。自清代至民国中期,自流井下行盐船均在此转载外运,地方土特产也在此集中出港。上下船只常数百艘,年吞吐量10余万吨,邓关港遂成川南名港。1957年至1960年末,邓关盐厂、树脂厂、炭黑厂等先后建成投产,客货运量与日俱增,港区扩展到镇溪口、石夹口段和团仓坝等处,物资年吞吐量30万吨左右,成为境内水路运输门户。
青龙嘴码头,位于上、下关沱之间、石梁子埂西南端,为河堤滩坝结构。民国时期,自流井下行船至上关沱两岸,在石梁子盘滩过坳,由驳船在下关沱接载。抗战时期盐运繁忙,常年有10余万吨食盐通过此码头向外扩散,日吞吐量为二三百吨,1942年上关沱船闸建成通航,日吞吐量锐减成为30余吨。1956年3月,修筑邓关大桥,码头被桥基占用而废。
团仓坝码头,1959年与邓关盐厂同时建立,为盐厂食盐航运的专用码头。运盐木船可直抵码头接载运盐,年吞吐量为5至10万余吨。
沿滩码头,沿滩釜溪河段,往昔滩多且险,在过境400多米河床内,即有小槽、竹马、正槽、黄板石等险滩,流水落差大。舟行此处需空载或减载,始能过滩。因之船工、纤工、搬运工群集于此,日达数百人,形成天然水运码头。1957年因内宜铁路建成,原盐弃水走陆,盛况渐衰。1973年,在沿滩码头处建成沿滩大桥后,乃在距大桥上游150米处临街河岸新建土石方码头1座,1985年吞吐量为2万吨。
在沱江支流釜溪河畔,河水清澈,微风徐徐,这里曾因工农业的发展成为“臭水沟”,如今却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复合绿道,彰显着老工业城市自贡的发力转型。据介绍,修建后的釜溪河复合绿道成了景点,运营3年多来,“夜游釜溪”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