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刺沙冰藜

更新时间:2024-10-20 15:24

钩刺沙冰藜(学名:Bassia hyssopifolia (Pall.) Kuntze)是苋科、沙冰藜属植物。分枝多或少,以植株中部的较长,斜举。叶扁平,倒披针形、披针状条形或条形,两面密被长柔毛或仅背部被毛。花通常由2-3朵团集成绵毛状小球再构成紧密的穗状花序;花被筒卵圆形,密被长柔毛。胞果卵圆形。种子横生。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植株高20-70厘米,幼时密被灰白色卷曲的长柔毛,后期毛大部脱落;分枝多或少,以植株中部的较长,斜举。叶扁平,倒披针形、披针状条形或条形,长8-25毫米,宽1-3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向基部渐狭,两面密被长柔毛或仅背部被毛。

花通常由2-3朵团集成绵毛状小球再构成紧密的穗状花序花被筒卵圆形,密被长柔毛,上部具5个宽卵形的齿,先端略反折,果时在背部具5个钩状附属物,其长较花直径等长或稍短,略被毛。雄蕊5;子房宽卵圆状,花柱短,柱头2。胞果卵圆形。种子横生,光滑。

生长环境

生于河漫滩、河岸、农田边、荒地、盐碱荒漠等。

钩刺沙冰藜是一种适中温旱中生耐盐一年生杂类本,平原土质荒漠草地的伴生种。具有喜高温、耐盐、耐瘠薄的特点,适宜生长在含盐量较高的壤质荒漠灰钙土,灰棕荒漠土以及盐土上。它做为伴生种主要出现在由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囊果碱蓬(Suaeda physophora)、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等植物组成的各种荒漠草地类型中,在冲积平原下部的居民点附近也常见有生长,有时还能形成小块的聚群。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阿富汗、中国、伊朗、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克里米亚、黎巴嫩、叙利亚、蒙古、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俄罗斯、西班牙、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分布:新疆(布尔津、阜康、昌吉、玛纳斯、塔城、克拉玛依、和硕、库车、沙雅、阿克苏、柯坪、喀什、于田、策勒、和田等)、甘肃(张掖)。

生长习性

钩刺雾冰藜通常于4月上、中旬萌发,6月中旬开始开花,花期持续月余,7月下旬开始结实,9 月中旬果实成熟,10月中旬干枯。

定株观察结果表明,5月7日出土的幼苗,5月9日达2叶期,5月11日4叶期,5月13日6叶期,5月16日为8叶期。8叶前节间伸长不明显,叶片常簇生在一起,总叶达15片时(5月23日)开始出现分枝,通常基部1-4片叶腋处不发生分枝,第一个分枝多出现在第5或第6叶腋,以后各片真叶叶腋处均可长出分枝。6月上旬一级分枝上又出现二次枝,6月下旬又在二次枝上长出三次枝。8月6日现蕾,8月21日开花,9月24日果实开始成熟,直至10月17日80%的种子成熟。

主要价值

钩刺沙冰藜生长发育快,产量较高,草质优于同生境的其它杂类草,叶量多;青绿时骆驼喜食,羊乐食或采食,干枯后骆驼,羊均喜食,马、牛全年几乎不食。属中等牧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物种危害

钩刺沙冰藜在各垦区分布较广,除农田外,排灌渠两侧和荒野中也普遍发生,栽培地中以甘草田和碱茅田数量多。甘草田钩刺沙冰藜为1.6万-14.5万株/亩,占总草数3.9-14.6%。碱茅地发生更多,这种杂草的覆盖度达60-80%。经过充分脱盐的麦田平均有钩刺沙冰藜0.12万株/亩,占麦田杂草数量的0.33%,棉田和菜地发生量则更小。

防治方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