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27 23:35
铁佛寺,据现存史料记载: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五台山道性和尚在下岩兴工建寺,历时五载,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
铁佛寺,位于山西灵石石膏山的下岩溶洞之内。
铁佛寺,有正殿三间,塑正佛菩萨三尊,左右各塑白衣大士和龙王像一尊,寺院名曰“白衣庵”。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孝义僧人圆宗云游来到石膏山,见寺院墙圯垣颓,佛像色彩斑驳,佛前香火零落,心下黯然神伤,便赴附近州县募化布施,购置应用材料。历时三载,将白衣庵倾者覆之,缺者补之,绘以丹涂,饰以文彩,焕然一新。改称白衣庵为万佛寺,或万佛岩。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弧月和尚曾在龙岩创设“青云寺”。惜岁月沧桑,青云寺如今只有一处高仅三米之余的一座八角砖塔,及塔身镶嵌着的一块记叙弧月和尚生平的石碣,内容颇简,无从深入考证。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道正和尚的第七代弟子性法和尚对全山寺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石膏山上的佛教活动进入了第一个鼎盛时期。
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工程告竣,万佛寺改称保安寺。石膏山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寺,实自此时始。石膏山声名大振,佛教活动兴盛一时。
明朝末年,石膏山的寺庙大多被战火焚毁,僧众大多离散。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海涌、海渡、寂宁在石膏山上又兴土木,直至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修复下岩正殿三间,伽蓝殿两间,东西客堂各三间,门楼一座,及上岩白衣殿、龙王洞、云路阶梯等建筑。保安寺从此改称天竺寺。
清顺治十六年至十八年(公元1659—1661年),海渡、寂宁等人再度兴工,重修杄树岩寺宇。石膏山上的佛教活动也逐渐恢复兴盛起来。
清雍正年间。石膏山上的佛寺年久失修,僧人普深立志扩修中岩寺宇。经数年募化,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雇请工匠,将中岩寺宇补葺一新。中岩寺宇改称为天竺寺,下岩寺宇为铁佛寺。
铁佛寺始建于清朝雍正八年,因铸有明嘉庆四十三年的铁佛三尊而得名。如今的铁佛寺规模宏大,建筑壮观,从里向外,首先是坐北向南的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祖的尊称,意思是说佛祖勇而无畏,无所不能,其神力能降服穷魔,护持众生,所以只要有佛寺,都有大雄宝殿,店内供奉释迦摩尼横三世佛,即居中释迦摩尼、左右两边是药师佛阿弥陀佛,石膏山的佛教宗派自古以禅宗的临济宗为主,尊释迦摩尼为始祖。
佛教传说中,释迦摩尼是古印度人,并且还是一位王子,他自认为来到人间的使命就是拯救众僧脱离苦难,故而放弃王族生活创立了佛教,释迦摩尼生活的时代(约公元前565—486年)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几乎是同一年代,这两位都以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闻名于世,流传两千余年而不衰。
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有偏殿,供奉十八罗汉,据记载,佛入东土后,由于画像出了差错,从唐朝历宋、金、元、明一直闹到清朝,最后由乾隆皇帝“钦定”加了降龙、伏虎两位罗汉,共十八位。
罗汉的排位前十六位不分先后,但最后的这两位都是固定的,别的寺院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后来队伍不断扩大,竟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都不足为怪。十八罗汉是最为流行的罗汉群像,姿态不同。神情各异,比如举钵罗汉原来就是乞丐,骑象罗汉原来就是驯象师,笑狮罗汉是猎人,挖耳罗汉是理论家,长眉罗汉是先天胎带,坐鹿罗汉好卖弄本事,举手罗汉为自己是私生子而叹息,释迦摩尼唯一的亲生儿子罗睺罗就是沉思罗汉。十八罗汉栩栩如生的人间百态,为清规戒律的冷清佛门增添了许多生气。寺内正中设有一铁铸香炉,长约两米半,高宽约一米有余,正面有铁佛大殿四字,背面是虎头云图,雄壮有力。
步入山门,走过这些台阶,就能把人生的全部烦恼踩在脚下,抛到身后。山门也叫三门,天王殿居中,东为地藏王殿,西为光蒂殿。天王殿分列左右的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
他们的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僧归依佛门,南方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手中缠一龙,他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众生,北方多闻天王,左手握银鼠,右手持宝伞,用以制服群魔,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不要看他们一个个凶神恶煞,其实都是忠诚的平安卫士,兼施风调雨顺,是名气最大的护法神将。
中间供奉的弥勒佛,传说弥勒佛来中国之前是释迦摩尼的弟子,并打算让他接班,如今各式各样的大肚弥勒佛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喜庆。和弥勒佛相背而立的是负责守卫大雄宝殿的韦驮菩萨,双手合掌捧杵,意思此寺庙接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两位在此一个说欢迎欢迎,一个说请进请进来,接引八面施主。
山门处采用韩植墨书法楹联“膏山藏灵即境非境亦境蓄势蕴秀,菩萨化相即相非相亦相慧觉觉圆通”。天王殿的楹联“乐呵呵笑口常开世上能有几多愁,圆滚滚大肚能容自家领悟好行船”。
正殿采用董辉杰书法“谈西天法化东土民指点破头头是道,演虚无义证真实理了澈时滴滴归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