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05 02:15
惠州巿惠阳经济开发区铁门扇村位于广东惠州惠阳区秋长镇东部、经济开发区的西南部与淡水街道相连。由铁门扇、山塘尾、沙美村、黄竹坜等自然村组成,管辖十三个生产队,总面积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0多人。铁门扇村黄竹坜是秋长镇客家文化起源地,文物古迹众多,叶姓人口占全村原居民总人口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水资源丰富,淡水河由南向北绕过,秋溪河(又名石角河)自西向东与它汇流,黄竹坜河流经全境是该村的主要灌溉渠。交通便利,宽广的惠南大道穿梭而过将该村分为东西两部分。
清朝前期属秋溪约,称沙坑黄竹坜村。清朝后期至民国属沙坑乡,称沙坑黄竹坜村、沙坑铁门扇村。1945年1月黄竹坜成立抗日民主村政权。
解放初期属秋溪乡,称东升(黄竹坜)大队、铁门扇大队。人民公社时期属秋长公社,合称铁门扇大队。改革开放后属秋长区秋溪乡,分称铁门扇、山塘尾、黄竹坜(含寨背)、沙美村等。1988年属秋长镇,称铁门扇管理区。1994年管理区办公楼从铁三队迁至石狗队。1996年属秋长镇太阳城,称铁门扇村,2001年7月属秋长镇,称铁门扇村,2006年属秋长街道,称铁门扇村,2011年7月属惠阳经济开发区,称铁门扇村。
铁门扇村地处岭南低山丘陵沿海地区,东部与南部分布山岭,红花寨海拔205米是该村最高山峰。中部与北部地势平坦,分布小块平原,惠南大道纵向穿过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量丰沛,河流自南向北流,主要河流有淡水河、秋溪河和黄竹坜河。
铁门扇村下辖十三个生产队,即铁门扇自然村的铁一队、铁二队、铁三队,山塘尾自然村的山三队、山四队,沙美自然村的沙梨园队、美丽队,黄竹坜自然村的石狗队、老屋队、塘房队、下园队、米湖坝队、寨背队。
铁门扇村是客家人聚居区。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原居兴宁县的一支叶族人在叶特茂率领下迁徙至归善县淡水周田村,叶特茂与他兄弟在周田村分家后,带领家人进入黄竹坜定居。在叶族人到达黄竹坜之前,此地已经有客家人居住,当时地名不叫铁门扇,也不叫黄竹坜,附近有一个叫下坑的地方分散地住着几姓几户农家,人数不多,对土地的开发程度不高,到处都是一片沙丘和树林。
叶族人为了开辟新的家园,将自己所住的地方重新起名为“沙坑”,以区别旧名“下坑”,并下决心通过辛勤劳动把沙坑变为绿洲。公元1669年,叶特茂兴建祖屋一座,因崇尚竹文化而取开村名叫“黄竹坜”,其三子叶辉庭于1695年兴建铁门扇南阳楼,之后有铁门扇村。
铁门扇村先民与兴宁的交流较频繁,从兴宁县传来了各种果木,如沙梨、柿子、柚子、龙眼、荔枝、芒果等。其中沙梨品种最出名,叫“淡水沙梨”曾出口到东南亚。在沙坑以沙梨园命名的村庄就有二个。
村民的风俗习惯,也从兴宁传承过来,如春季祭祖、嫁娶礼节等。村民与沙坑附近客家人交往更加密切,也改进了一些生活习俗,如清明不祭拜,改在农历八月或九月拜山。历代叶姓村民与坑梓黄姓客家人通婚,所谓“沙坑、坑梓两条坑结为亲家”成为美谈。
铁门扇村拥有秋长镇大型的客家围屋群,如铁门扇南阳世居将军第南阳楼、山塘尾大夫第桂林楼。建筑艺术较高的有沙坑叶氏始祖屋——黄竹坜竹叶第石狗屋,进士第老屋。普通围屋有虎爪陷、沙梨园、四角楼、塘房、下园、米湖坝、寨背、美丽楼等。
文物遗址:
沙坑叶氏始祖墓、祖婆墓、石狗、竹园墩、豆腐头墩、砖窑墩、南盘石、关帝庙、仙山庙旧址、荣庭学校旧址、七渡桥等。古榕树多株,伯公坳榕树二株、石狗屋门前榕树二株、铁门扇和山塘尾大屋门前都有大榕树。
山峰:
红花寨、马鬃寨、鸡罩岭等。
铁门扇村民重视教育,有“隆学校以端士习”、“训子弟以禁非为”的家训。曾建有荣庭小学、静野小学等。公元1760年,由铁门扇进士叶天波倡议发动村民捐款,黄竹坜人时任州司马的叶维新笃造挺秀文字学舍,学堂建在黄竹坜村西北角的象山南麓(今属象岭村),以培养子弟后代,宣扬当地传统文化。1785年,沙坑村民将学舍扩建为书院,成为当时归善县内以书院代替儒学的几间书院之一。自挺秀书院创建以来,叶氏后人不断捐银重修扩建,典型的代表是19世纪中叶的马来西亚华侨叶迈帆和叶亚来。他们致富后不忘桑梓,为挺秀书院的人才辈出打下牢靠的物质基础。建国后,改称为象山中学的挺秀书院逐步扩建为4000多平方米,宿舍、篮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
据不完全统计,挺秀书院已培养出学子近万人。也是一批名人成长的摇篮:“吉隆坡王”叶亚来、反清义士叶匡、北伐名将叶挺、著名人士邓演达、长征女杰廖似光、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叶锋……邓演达的父亲,教育家邓镜人曾经是这里的老师。在这里,叶挺接受了先进的思想,从这里他走向了保定军官学校,继而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 挺秀书院是进步力量的凝聚地,中共惠阳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县委都是在挺秀书院成立的,成就挺秀书院为东江流域的革命摇篮。
挺秀书院于1994年9月停办,铁门扇村现有小学一所,即铁门扇小学。
铁门扇村是沙坑竹叶文化的发祥地、秋长客家文化起源地。
黄竹坜村对联组:
黄竹修身出绿叶,青松正峰现红花。
竹黄叶绿竹叶第,秋水长天秋长家。
经济落后,大部分土地被征收未建设,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
叶特茂(1617—1709年),号逢春,明末清初广东兴宁商人,惠阳沙坑叶氏始祖。46岁以前在兴宁经商,有一次与同乡一千多人在乌石寨避难,山寨被流寇攻入,流寇头目因认出其是个诚实的人而不杀他,其余的人都要被杀。为此,对流寇头目苦苦求情,“寇感其诚”而成功相救所有同乡。1662年率领族人移民至归善县淡水城北山区(今惠阳区秋长周田村),在周田村与其弟叶特盛分家后迁居于此。因崇尚竹文化取村名为“黄竹坜”,并以此为沙坑中心发展叶氏。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其墓地前方修筑一座方形的竹园墩。
叶辉庭(1655—1737年)字日英,号静野。国学生,考授州同布政司参军,诰授儒林郎。建造铁门扇南阳楼一座二百八十余间。为人秉性刚直,持身俭朴。丙午(1726年)岁饥,发谷三千石赈济。八十一寿诞,归邑马燧奖送匾额“齿德并茂”。
得知“惠阳客家围屋保护与发展研究项目专题展”在米兰展出,《东江时报》记者4月20日与该项目的研究团队成员之一,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校聘教授陈蓁博士取得联系,提出专访负责人毛里齐奥·梅里吉教授的想法。梅里吉教授十分重视《东江时报》的专访,次日便完成了访谈。摘录:
城市与乡村发展关系
梅里吉:2009年我第一次到惠阳,第一印象是惠阳与深圳龙岗的围屋目前所处环境不同:龙岗围屋的处境比较遗憾,都已经被城市建成区所包围了;然而在惠阳,我惊喜地感受到了客家围屋建筑与周围景观是如此和谐的整体,我立刻意识到了它们巨大的价值,更惊喜的是它们的数量是如此众多。像围屋这样的案例是我之前在有关“绿色城市”的欧盟研究中从未见到的,它们特征鲜明,历史悠久却仍旧栩栩如生。它们处于当前高速城市化的浪潮中,随时可能被粗暴地吞噬。因此,时不我待,如何慎重处理这些无价的建筑遗产与未来城市的关系,是我们惟一的目标。
在研究中,我们最感兴趣,也最为忧虑的是铁门扇地区 (惠阳秋长街道铁门扇村),这里有铁门扇、桂林新居、石狗屋、黄竹坜老屋等一系列围屋。这些围屋目前还在原汁原味的优美乡村环境里,我们通过对围屋群落选址的研究、分析,并用图纸再现了当年这些客家先辈们是如何将建筑与山丘、河流、树林、远山等自然地理要素相结合,也就是遵照风水选址的原则去综合解决给水排水、防洪、通风、日照等需求,用如此传统的、绿色的、可持续的方式塑造出的安全、健康、美丽的乡村人居环境,这个环节的研究也让我们感叹于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我认为这里是当前中国城市与乡村发展关系的一个缩影。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官方的规划中,未来10年内铁门扇地区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城市发展区。我们审慎地提出了一个方案,就是在满足城市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既满足一切官方规划所要求的建设功能和建设量同时,又整体而系统地保护了这一片客家围屋群落。发展和保护是不矛盾的,我们的保护手段既符合国际上认可的建筑保护标准 《威尼斯宪章》的要义,又与城市的发展,即未来城镇化进程和谐共生。因此我希望我们的努力和目标可以得到惠州市和惠阳区所有热爱这片土地的人的认可,因为这里就是建筑遗产与未来绿色城市“战略决战”的地方。
乡村再造城市示范样本
《东江时报》:您和您的团队接下来将在惠阳选定几座客家围屋为样本,进行保护性修复及再利用。这项工作将如何开展?有意选择哪几座客家围屋为样本,如何进行修复和再利用呢?
梅里吉:这个问题非常具体,我们需要等待惠阳的具体意见,并且与中方技术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所以这里我只能谈一些初步的想法。
首先,我们应该利用米兰2015年世博会的机会去拯救那些真正处于危险中的围屋,避免一不留神就要重蹈龙岗那样的覆辙。根据世博会的主题,我们的示范样本围屋需要与农业结合(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惠阳的大部分围屋周边还是被农田围绕的),但同时也要表现出未来的“绿色城市”。
样本示范项目是实施项目,选择哪座围屋进行保护与更新呢?我们准备了一些备选目标,分别进行了分析比较,列举了几个备选目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惠阳的铁门扇地区,在官方的规划中未来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城市发展区。我们审慎地提出了一个方案,即满足一切官方要求的建设量,又整体而系统地保护了客家围屋群落整体环境。是很好解决城乡协调问题、并展现“乡村再造城市”的样本,因此我们认为铁门扇和它周边的乡村环境最适合作为示范样本,展现在米兰世博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