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4 02:57
银圆山庄自2001年对游人开放,其建筑位于阳泉市郊区平坦镇官沟村
银圆山庄自下而上,共11层,其上的院子的建筑风格是和北京四合院一样的,院院相叩。
先从打更房进入,进入暗道,第二层是养正小学堂,内还有暗道,门口内有金库,可藏人或金银珠宝等财物。第三层便是连穿的四合院,一个主院内便是张士林的故居,和张姓纪念馆和张恒寿纪念馆等。继而上小高楼,直达观音泉。
因银圆山庄外形酷似西藏布达拉宫,所以有“山西小布达拉宫”之美誉。
银圆山庄的由来“银圆山庄”这一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张家大院兴盛的时候。民国九年华北大旱,平定县责成官沟张家筹办西乡赈灾事宜(当时阳泉西乡隶属平定县)。当时,官沟张姓主持家政的是张家的第八世张士林。张士林为了让赈济的几千块银圆真正分到受灾人的手里,就想出一个以工代赈的办法,决定出资整修入庄的南北坡。因为这是一次赈灾的举动,身体强壮的工钱自然不低,老幼体弱的工钱也不能少,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救灾款就真正发到了群众的手里。事后结算,南北坡上的整修石料平均每一块折合大洋一块。度过饥荒的人们感念张家的恩德,就把这道坡叫成了“银圆坡”,“银圆山庄”也因此得名。
负责这次赈灾的张士林,其远祖是明末清初由当时属于平定州的阳泉赛鱼迁居官沟的张文秀。张家经过几代的苦心经营,到清道光至民国初年,进入鼎盛时期。最繁荣的时期,张家资本达到30万两白银,大小商铺遍布全国。可以说张家是由商而富、农商结合的豪富人家。后来由于疏于管理,用人不当,导致了张家商业的衰退。到张士林时期,官沟张姓得到最后一次振兴,期间办私塾、兴学校、赈灾民、争矿权。张士林之后,张家再也没有一个象样的管理人才,张家一步步走向衰弱。张家宅院的修建始于清代中期,大约定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来由于战乱频仍和文革浩劫,张家宅院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步入新世纪以来,当地利用这座气势恢弘的宅院搞起了旅游业,随着影响不断扩大,宅院的维修和保护也提上日程。银圆山庄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建筑由高到低逐层兴建,完全不同于晋中大院的建筑形式。其实,在我看来,这个建筑群与其称其为“大院”倒不如称为“城堡”来得形象和贴切。深宅老院的神奇银圆山庄建在几十米的山崖上,随形生变,依势而曲,而且因地形所限,层层建构,一共十层。当年,一位摄影家突然发现这一层峦叠嶂感觉的建筑时,发现它于西藏的布达拉宫有着相似的感觉,就在他的作品中给张家宅院贯以了“山西布达拉宫”的称谓。后来这一称谓就沿用了下来,成了银圆山庄对外宣传的招牌用语。
张家宅院的建筑奇特,讲究“辈辈向上”。张家的祖坟建在宅院的最上头,所以有人背鬼之说。这种格局甚是少见,不知有什么讲究。张家宅院最最奇特、也是三晋其它大院所没有的特色是修建在建筑之中的神奇暗道。在张家这十层建筑的上院下房、明窑暗洞里,不仅有明道相通,还均有暗到相连。暗道由青砖砌成,窄得只能通过一人,我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沿着台阶摸索上行,来到一个隐秘的小门,上面用顶板盖着,主人叫了几声,上面便有人揭开盖子,我们从暗道出来,发现正站在另一家人的厨房里。
我的引路人还还打趣地问我有没有“地道战”的感觉!当地人说,在张家宅院里的人可以不出大门就可以上下走动,宅院里的暗道纵横交错,表面上是一座座普通宅院,关上院门就成了一处严实的城堡。具当地的人介绍,张家的张梅林烈士在抗战时期正是藏身于这座暗道交错的一个暗窑里才躲过了日军的搜捕。等待游人揭开面纱穿过一条条暗到,看过一个个小巧而又精美的宅院,徜徉在山庄崎岖的街道,偌大的山庄显得有些寂寞。听不见商贩的叫卖,看不到熙攘的游客,或许是旅游淡季的缘故。静穆的宅院矗立在山崖下,配合上寂寞的氛围,银圆山庄显得是那样的详和幽深。
张家宅院已经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这座曾经在当地人心目中神奇的古堡,也向五湖四海的游客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宅院里还有些张姓后人居住,有些精美的建筑游人们还没法进去参观,我想随着游客的日渐增多,当地旅游收入也会不断增加,游客们会看到比当今更完整的银圆山庄。薄暮徐徐降临,张家宅院的上方也飘起了袅袅炊烟,终有一天,成群结队的游客会用脚步打破这座山庄的宁静,银圆山庄的暗道、深宅也会日渐为人们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