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台

更新时间:2024-08-22 10:54

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城北约4千米处的红山顶上,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月,原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主要用于监控明长城线上的贡市情况。镇北台是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

历史沿革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修建镇北台。

1982年,陕西省政府对镇北台进行了维修。

1990年,陕西省政府对镇北台进行了维修。

建筑特点

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是明长城遗址中的军事建筑,呈正方形,台体为内夯黄土外包砖石的实心构造,共四层,由下至上逐层减小,台之各层均包砌青砖,每层台楼四周围以女墙雉堞,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有望孔、射口、悬眼,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总高30余米,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第一层高10.2米,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周长320米,进深12米,四面围以墙垣,周围有屋宇环列,乃当年守台将卒营房,至今基座尚存,东南内侧置砖铺马道,南墙与长城相连,四面设垛墙,东墙南侧设登台城门,高10米。一层城墙内的东、南地面可见10余间建筑基址。第二层约32平方米,高8米,周长130米,进深5米,四面留有宽3米多的巡逻步道,南面开一小门,门上石匾有明代山西巡抚涂宗浚写“向明”二字,北面石刻横额“镇北台”(已毁),南墙有踏步通向三层。第三层约20平方米,高4.1米,周长88米,进深3米,四面留有宽约3米的巡逻步道,东面有踏步通往第四层。第四层约16平方米,高4.4米,周长35.44米,进深2米,中央建砖木结构正方形瞭望哨棚,台南外砌砖石踏步。

文物遗存

镇北台文物遗存有明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撰碑文的“镇北台记”石碑。

历史文化

艺文

明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刘敏宽赋诗《镇北台》:

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

戌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莨苑偎。

传说轶事

相传明代长城修筑成后,榆林成了长城线上的九个边关重镇之一。其他地方的长城不论是在沟里、沙里都好好的,唯有红山上的这段长城修起后常常倒塌,一年不知要修多少次,使镇守在这里的将官非常恼火。后来有个姓涂的巡抚到这里负责防守军务,当时长城北边的蒙古人也经常到这一带骚扰,杀人抢东西。涂大人召集民侠修了几次边墙,仍然倒塌,急得没有一点儿好办法。有一天,涂大人正在巡视红山上的这段长城,只听见轰的一声响,这段长城又塌了,并且压伤了很多士兵。只见旁边有一个边客打扮的白胡子老头说:“这是红山的怨气在作怪。”“红山的怨气作怪,这是怎么回事?”涂大人问道。老头说:“红山这块地方,自古就是蒙民汉民做生意的地方,修了长城就等于断了弟兄俩的交情。两弟兄都往这里发怨气,所以城修起必塌。”涂大人沉默了一会儿说:“依你之见,应该怎么办呢?老头说:“要想这段长城不倒塌,只有让蒙汉两家好好地自由交往。”涂大人说:“朝廷害怕蒙古人借做生意为名到长城内来骚扰才修长城的。我们怎样才能修了长城,又能使蒙汉两家自由交往呢?”老头说:“可在红山下修一座小城,划定城内为蒙汉民的地方,其他地方不准去。”涂大人说:“在城里造反可怎么办?”老头说:“这也好办。在咱们站的这段长城上修一座高高的墩台,在墩台下面修一座小城驻兵。城里发生了什么事,站在台上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涂大人正要问老头是什么人时,老头忽然不见了。涂大人觉得老人的话很有道理,就按老人的话去办。他在山顶上这段长城常塌的地方修了一座高台叫红山墩,墩下修了座驻兵的小城叫款贡城,在离红山墩不远处修了座蒙汉交易的土城叫易马城。站在红山墩上,易马城如在眼皮底下。后来人们就把红山墩称为镇北台。

文物价值

镇北台是古代保护榆林的历史见证,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进入新世纪,镇北台对中外人士探寻历史渊源、研究长城文化、体验人文休闲有重要价值意义。

保护措施

1982年7月,镇北台被榆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镇北台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镇北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城北约4千米处的红山顶上。

陕西省榆林市内乘坐3路公交、5路公交,镇北台(创业孵化服务中心)站下车,步行前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