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7 16:17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有兽面、人面、鹿角,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周礼》记载说,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还说这种方相氏有黄金色的四只服,蒙着熊皮,穿红衣黑裤,乘马扬戈,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方良、魍象。方良亦为危害死者的恶魔,人们就借助方相氏的力量来驱赶它们,所以有学者认为,使用镇墓兽的习俗,就是从“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的。也有人根据早期镇墓兽头上的双角推测,镇墓兽应与“辟邪”、“灵神”、“士伯”等相关。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
在楚国墓葬中已发现数百件用于镇墓辟邪的木雕镇墓兽。年代从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晚期。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多为单头单身,战国中期的式样与数量最多,单头单身与双头双身两大类。
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的一件双头“镇墓兽”,背向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至颈部。两头各插一对巨型鹿角,四只鹿角权桠横生,意象极为奇异生动。通体髹黑漆后,又以红、黄、金色绘兽面纹、勾连云纹。方座浮雕出一些几何形方块并饰菱形纹、云纹、兽面纹。虬曲盘错的巨大鹿角,对称兽体和稳重的方形底座构成了一个神秘的氛围。
木雕双头镇墓兽由实心方木底座,兽和头部插两对成年鹿角组成。背向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至颈。鹿角向两翼张开,气势雄伟,增加了镇墓兽的神秘感。镇墓兽的造型,可能与身披熊皮,头套面具,执戈举盾, 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逐鬼怪的方相氏有关。镇墓兽的头上安装鹿角或木制鹿角,是鹿角具有某种神异之力,对死者在冥界生活起到保护作用。 东周时期的楚墓流行使用镇墓兽,应与他们对地府的认识有关。镇墓兽在楚地出现后,向外流传,后来各地都出现了镇墓神物,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木雕双头镇墓兽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给人一种狰狞恐怖的感觉。镇墓兽背向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伸至颈部。两头各插一对巨型鹿角,鹿角杈桠横生,枝节盘错,转侧变幻,意象极为奇异生动。通体髹黑漆后,彩绘兽面纹、勾连云纹、几何形方块及菱形纹等,显得神秘而魔幻。这是楚墓镇墓兽造型中最为怪诞、最为壮观的一件。
西安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长安区韦曲一带发掘了一座唐代古墓,其中出土一座人面兽身镇墓兽甚为稀奇罕见。该墓葬距地表深达7.5米,有长斜坡墓道附带两个天井。墓葬的主人名叫王士通,在唐代官职为“左监门府录事参军”。墓志铭文中炫耀了墓主家族世代为官的显赫,其曾祖、祖父、父亲在北魏、隋等朝代都曾担任重要官职。王士通66岁逝世,与夫人合葬于长安京城附近的万年县高平乡。
在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出土了镇墓兽、武士俑、男立俑、骑士俑、铜盘、铜盆、铜壶和开元通宝钱币。墓主的右手骨中握有一个小石猪。专家解释说,“握猪”的丧葬风俗在我国流传已久,猪象征着财富,地位高贵和家境富有的墓葬常以玉猪为握。负责发掘的市考古所研究员张全民说,在墓门口发现一座彩绘依然鲜艳的人面兽身镇墓兽雄踞,可谓“狮身人面像”。这座镇墓兽只有20厘米高、10多厘米宽,但其头面俨然是一副古代常人的嘴脸,面相慈眉善目甚是温和。它与古埃及的“司芬克斯”是否有人类历史上的某种不谋而合之玄妙,很值得研究。
慕容智墓出土镇墓兽
2021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甘肃武威吐谷浑墓葬群考古成果最新进展。
武威地区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西南,地处祁连山北麓。2019年,项目组发掘了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慕容诺曷钵第三子),该墓是发现保存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
北周宇文觉墓出土镇墓兽
2023年9月19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了对北周宇文觉墓的考古发掘成果,这是继北周武帝孝陵之后经过考古发掘的第二座北周帝陵,其中就有一个镇墓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