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芒棒头草

更新时间:2023-08-29 14:33

长芒棒头草(Polypogon monspeliensis (L.) Desf.)是禾本科、棒头草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秆大都光滑无毛,高可达60厘米。叶鞘松散,短于或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长2-8毫米,撕裂状;上面和边缘粗糙,下面较光滑;圆锥花序穗状,小穗淡灰绿色,成熟后枯黄色,颖倒卵状长圆形,被纤毛,细而粗糙;花药长约0.8毫米。

形态特征

一年生。秆直立或基部膝曲,大都光滑无毛,具4-5节,高8-60厘米。叶鞘松弛抱茎,大多短于或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长2-8毫米,2深裂或呈不规则地撕裂状;叶片长2-13厘米,宽2-9毫米,上面及边缘粗糙,下面较光滑。圆锥花序穗状,长1-10厘米,宽5-20毫米(包括芒);小穗淡灰绿色,成熟后枯黄色,长2-2.5毫米(包括基盘);颖片倒卵状长圆形,被短纤毛,先端2浅裂,芒自裂口处伸出,细长而粗糙,长3-7毫米;外稃光滑无毛,长1-1.2毫米,先端具微齿,中脉延伸成约与稃体等长而易脱落的细芒;雄蕊3,花药长约0.8毫米。颖果倒卵状长圆形,长约1毫米。

近种区别

长芒棒头草与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比较相近,均为一年生,基部膝曲的草本;但是棒头草圆锥花序穗状,呈长圆形或卵形,较疏松,分枝在主轴有间断,颖先端2浅裂,芒从裂口处伸出,芒长0.1-0.3厘米,明显短于长芒棒头草的芒,二者明显有别。均可供观赏。

生长环境

长芒棒头草属湿生或湿中生草本植物,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水淹和轻的盐碱地生境。生于海拔3900米以下的潮湿地及浅的流水中、河岸沙地、河滩地、低地碱化草旬、盐化草甸、荒漠地带绿洲的沟渠边和低地的路旁。在长江流域成为杂类草沼泽的般伴生种,常与芦苇泽泻萤蔺灯心草龙师草荆三棱等混生,一般不形成单优群落。

分布范围

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天津、河北(涞源、蔚县)、山西(五台、河曲、保德、永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审)、江苏(南京、苏州、南通、东台)、浙江(杭州、乐清(南岳)、瑞安(塘下)、平阳(西湾)、泰顺,)、河南(封丘、方城)、广西(临桂)、四川(木里)、贵州(罗甸)、西藏(昌都、扎囊、札达)、陕西(武功、子长、榆林、靖边、绥德)、甘肃(兰州、皋兰、武威、民勤、肃南、金塔、敦煌、镇原、武都)、青海(民和、贵德、兴海、贵南、德令哈、乌兰、都兰)、宁夏(银川、贺兰、平罗、青铜峡、中卫)、新疆(乌鲁木齐、米东、克拉玛依、吐鲁番、吐鲁番、托克逊、伊吾、奇台、精河、尉犁、焉耆、和静、库车、拜城、乌恰、喀什、莎车、巴楚、塔什库尔干、和田、和田、塔城、阿勒泰、富蕴)、台湾 。

生长习性

长芒棒头草萌发较早,一般4月上中旬出苗,5月中旬至7月上旬开花,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结果,8月中、下旬果实成熟,10月中、下旬枯黄生长期约185天左右。长芒棒头草生长较为迅速,萌发后30天左右,株高即可达到40-65厘米,此时形成分蘖6-13个,株丛直径可达15-35厘米,单株鲜重平均36.3(27.1-45.5)克,干重95-145克,干鲜比为1:2.84-3.14。

早苗5月抽穗。种子于6月初即渐次成熟落地或随流水、风传播,约经3个月的休服后萌发。不同物候期,长芒棒头草的株丛结构有所差异,营养期的基叶比为1:0.9,开花期茎、叶、花序比为1:0.68:0.23。长芒棒头草为须根系,绝大多数分布在地表5-30厘米的土层中,只有个别直径在0.5毫米以下的细根入土相对较深,可达65厘米。

主要价值

长芒棒头草花序很好看,可作切插花素材,但是不适宜制作干花,因小穗柄节,果实成熟后期,小穗易从关节处脱落,观赏效果。小穗具长芒,又是两侧压扁,很制作贺卡或其他贴花素材。

长芒棒头草为上繁牧草,栋丛中叶片多而分布均匀,加之叶片较为柔软,因而具有较好的适口性,无论放牧、青刈或调制成干草,均为牛、马、羊、兔等各类草食家畜所喜食。长芒棒头草的粗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期达17.46%,枯黄之前—般也在10%以上,属于优等牧草。其化学成分见表。

保护现状

长芒棒头草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