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

更新时间:2024-10-11 21:41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年9月15日—1976年1月12日),原名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出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英国侦探小说家、剧作家。

人物经历

童年启蒙

1890年9月15日,阿加莎·克里斯蒂出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原姓米勒,全名为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阿加莎的文化素养完全来源于母亲的教育。她的母亲灵感突发地认为应该保护孩子的视力和大脑,把阿加莎留在身边,不让她在8岁前接受教育。可阿加莎还是凭着自身的聪颖,以及姆妈有限的帮助,在5岁学会了阅读。从此,阿加莎开始翻阅各种儿童读物。由于父亲不善理财,家庭条件每况愈下。为了暂避英国的高额消费,父母决定租出宅院,举家到消费较低的国外度假。1896年,阿加莎随家人在法国西部居住了半年。

1901年,父亲去世,姐姐麦琪出嫁、哥哥蒙蒂从军,家中只剩下阿加莎与母亲相依为命。此时的阿加莎开始阅读一些英法名著,如狄更斯萨克雷大仲马的作品。每次去伦敦伊灵区探望姨婆,她都有机会到剧院观看舞台剧和音乐剧,这成为了她的一大爱好。受到熏陶,再加上才女姐姐的影响,阿加莎的创作欲萌发了。她开始尝试写一些诗歌、小说甚至剧本。此时,她的母亲终于认识到应该让女儿接受更多的教育。

国外生活

1905年,阿加莎·克里斯蒂随母亲前往巴黎的寄宿学校求学。母亲的心血来潮和阿加莎喜欢新鲜感的个性使她在巴黎又两次转学,最终主修钢琴演奏和声乐。虽然嗓音一度被认为很有前途,但她的表演恐惧症还是使她放弃了音乐家之路。

1909年,伴随患病的母亲到埃及疗养,阿加莎在开罗开启了社交生活,参加了不少舞会和其他社交活动。与此同时,在母亲鼓励下,阿加莎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习作《白雪覆盖的荒漠》,并得到了邻居小说家伊登·菲尔波茨的热心指点。作家梅·辛克莱、加斯顿·勒鲁的作品对阿加莎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后者的《黄屋之谜》激发了她创作侦探小说的热情。可姐姐麦琪认为阿加莎写不了侦探小说,这反而坚定了她创作的决心。

尝试写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医院成为志愿工作者,经过近两年的学习与磨练,她从一个病房护士变成了一名拥有合法资质的药剂师。药物和毒物知识的突飞猛进使构思一部侦探小说终于成为现实。附近侨居的比利时难民们更是赋予她一个可爱侦探形象——赫尔克里·波洛。1916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完稿。《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被退稿几次后,阿加莎心灰意冷地把它投给了博得利·黑德出版公司,随即一心投入了生活。

1919年,搁置两年的书稿终于得到了修改后出版的机会,多亏小说被《时代周刊》连载才勉强得到25英镑的酬劳。1920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出版。由于丈夫阿尔奇退伍从商,事业刚刚起步,家庭负担依然十分沉重。因此,阿加莎接受了阿尔奇的建议,继续进行小说创作。

1922年,拮据中的克里斯蒂夫妇面临一次难得的机会——以大英帝国博览会先遣巡视团成员的身份周游世界。和心爱的人相伴同行是阿加莎能够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他们不顾一切踏上了旅程。在这次旅行中,阿加莎完成了《褐衣男子》的构思,并将带队的贝尔茨先生以及她在南非的一些见闻融入了故事之中。《褐衣男子》被《新闻晚报》连载,阿加莎得到了500英镑的稿酬。

资料来源

持续写作

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完成并出版了侦探小说《罗杰疑案》,并因此成名。同年12月3日晚上,因丈夫出轨而饱受煎熬的阿加莎驾驶着她心爱的莫里斯小汽车离开家,消失在夜色中,这起失踪事件轰动全英国。在历时12天的大规模搜寻后,阿加莎被发现以特丽莎·内莱的化名栖身于约克郡哈罗盖特的海卓酒店。失去了经济来源的阿加莎重新投入写作。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休养期间,她完成了《蓝色列车之谜》。热爱生活的她,终于鼓起勇气回到英国。在这段人生的低潮期,阿加莎创造了简·马普尔小姐这个终身未嫁的可爱老太太形象。

1929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朋友建议下登上东方快车,远赴中东。特异的风土人情翻开了她生命中崭新的一页。她参观了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在乌尔(现伊拉克境内)的发掘地,并和伍利夫妇成为好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忙乱中参与了当地医院的志愿工作,业余时间仍然奉献给写作。献给罗莎琳德的《帷幕》和献给马克斯的《沉睡谋杀案》在炮火声中写就,这分别是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的最后一案,直到完稿后30年才公布于世。她为保险起见,还专门将手稿副本保存在保险箱里。

1947年,应BBC之邀,为玛丽王太后的八十寿辰创作了广播剧《三只瞎老鼠》。

195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出版第50部侦探小说《谋杀启事》,结识了戏剧制作人彼得·桑德斯;她还在尼姆鲁德考古现场她的专用书房贝特·阿加莎(古阿拉伯语,意为阿加莎之屋)开始了历时15年的自传写作。同年,成为英国皇家文学院会员。

1952年11月25日,彼得·桑德斯将根据《三只瞎老鼠》改编的剧本《捕鼠器》搬上舞台。从那一天起,这部作品开始创造连续上演五十余年(仅逢周日休息)从不间断、至今不衰的世界戏剧史上空前的纪录。除了推理小说和戏剧,阿加莎还将创作热情投入了其他类型作品的创作,例如真实记录了中东生活的《说吧,叙利亚》、儿童文学《伯利恒之星》,以及诗集等。她还偷偷以玛丽·韦斯特马考特的笔名出版了数本情感小说。

资料来源

晚年经历

1958年,成为侦探俱乐部会长,并连任终身。

1961年,被埃克塞特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65年,完成《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1973年,写完老年汤米和塔彭丝的故事《命运之门》后搁笔。

1975年,出版波洛系列小说《帷幕》,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许多报刊争相刊登了波洛讣告。

1976年,出版马普尔小姐谢幕之作《沉睡谋杀案》,《沉睡谋杀案》与《帷幕》分别登上当年英美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1976年1月12日,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英国牛津郡的沃灵福德家中离世,享年85岁,被安葬于牛津郡的圣玛丽教堂墓园。

个人生活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父亲是英籍美国人弗雷德里克·阿尔瓦·米勒,母亲是英国人克拉丽莎·克拉拉·伯契默·米勒。她是家中的第3个孩子,有1个姐姐玛格丽特·弗蕾莉·米勒和1个哥哥路易斯·蒙坦特·米勒。1901年,父亲因急性肺炎于伦敦伊灵离开人世。

1912年,阿加莎与年轻的少尉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在一次舞会上相识。两人彼此间“陌生的新奇感”强烈地吸引住对方。她满怀歉疚地取消了与炮兵少校瑞吉·露西的婚约。当时的阿尔奇正希望从陆军转入组建中的英国陆军航空队,他们只能等待结婚的时机。突然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竟促成了他们于1914年圣诞节前一天完婚。阿尔奇随即奔赴法国战场,匆忙的新婚之后是久别。1919年,女儿罗莎琳德降生。1926年,阿加莎的母亲突然因病离世,阿尔奇不但没有带给她安慰,反而为了一个名叫南希·内莱的女子离开了阿加莎。1928年,两人签订了离婚协议书。

1930年,阿加莎重访乌尔时,马克斯·马洛温被委派接待她。然而电报传来女儿罗莎琳德患肺炎的消息,令她惊慌失措。善解人意的马克斯护送阿加莎回到英国。看到女儿已在姐姐的照料下逐渐康复,她如释重负。然而,比她年轻14岁的马克斯的突然求婚打破了平静。在反复权衡并征求了家人的意见后,她克服了对爱情生活的恐惧,于1930年9月11日与她外甥的大学同学马克斯·马洛温步入婚姻的殿堂。

主要作品

推理小说

其他作品

创作特点

布局特点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在布局与情节上很有特点。作品一开卷就疑云密布,奇事迭出,让读者产生了迷惑与好奇心。读克里斯蒂的作品,高潮迭起,令读者欲罢不能,紧紧盯着她时,也猜不出克里斯蒂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当读者稍一疏忽,她就会让你大吃一惊。作者熟悉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在两次世界大战时她还在医院中工作过,对药剂(尤其是毒药)很有研究,这也为克里斯蒂设计凶手作案提供了条件。

在有名侦探作为主角的作品当中,往往结局是由名侦探召集所有活着的人来揭示真相,这一模式被广为采用。但是作者众多的作品当中也有不少题材重复的,特别是谋求遗产这一杀人动机几乎在她所有的作品当中屡试不爽。

心理描写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每部侦探小说都是心理学在文学上的巧妙运用。她笔下的波洛的头脑里有无数“灰色细胞”,“灰色细胞”就是这位矮个子侦探对每个人的心理到动作科学推理的因子。波洛擅长从对方的服饰、举止、爱好、经历和人生观诸方面作综合分析,然后进行逻辑推理。波洛几乎没有与任何凶犯搏斗过,他总是慢吞吞很悠闲,像一只经验丰富的老猫观察一群嘻闹的老鼠,从中找到作案是哪一只“老鼠”,把它绳之以法。克里斯蒂笔下另一位女侦探马普尔小姐,表面上是一位爱扯闹的老姑娘,外号叫“老猫”,其实,马普尔小姐利用闲扯来进行推理,她总是把无关紧要的闲话与有意的谋杀联系在一起,透过罪犯的某些细节与不寻常的举止来窥视其内心的秘密。她和波洛一样,都是心理学家。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对12个旅客的心理活动作了推测,并了解了每个人历史,从中得出了杀死雷切特的正是12个人共同作的案,原来他们是要为无辜的孩子复仇。在《罗杰疑案》一书,雪柏医生表演得极其出色,但波洛并没有被假象所迷惑,他终于将雪柏医生绳之以法。在《鸽群中的猫》中,波洛对梅多班克学校作详细调查,运用严密的推理揭露了真凶安·沙普兰的真面目。马普尔小姐则在《寓所谜案》和《藏书室女尸之谜》两案中,有惊人的表现,以她的智慧与心理学知识,让迷雾中的真凶从幕后走到了幕前,充分显示心理推理在侦探小说中的魅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尽管写了凶杀与男女之情,但她创作的态度是严肃的,没有渲染暴行,更没有色情描写,文笔相当洁净。

语言特色

阿加莎·克里斯蒂尽管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但她的文字精巧优美,语言流畅自然,明显地受到狄更斯小说的影响。她的小说在结构上超过了柯南道尔。柯南道尔擅长写短篇,而克里斯蒂则驾驭众多人物与复杂情节,致力构思长篇侦探小说。她小说中的伏笔与线索也比柯南道尔的多。克里斯蒂擅长用多侧面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社会现实,并在每一桩凶杀案的背后插入时代背景与风俗人情的描写。如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用优美的文笔描绘水上风情和名胜古迹;而在《鸽群中的猫》一书中,则对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当地风俗描写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在描写凶杀案发生后,每个与案件有牵连的人的心理活动,可谓惟妙惟肖。克里斯蒂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现代主义意蕴。她的语言含义丰富,有着广阔的阐释空间。读者在达到结局之前,根本无法确定她语言符号的真正所指。这种描绘的模糊性正与侦探小说这一文体的叙事口标相一致,促使读者怀疑每个人物的动机,增强了悬念。

获奖记录

人物影响

法国总统戴高乐自称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迷”,英国皇太后玛丽也把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作为一种最好的享受。在玛丽王后80岁生日时,英国BBC电台为女王祝寿,玛丽女王指定要播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被译成一百零三种文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1年的报告,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当时世界上作品最畅销的作家。她的著作在一百零二个国家出售。美国杂志《纽约人》指出,克里斯蒂的作品其销售量在书籍发行史上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圣经》。她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优秀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上映,颇受欢迎。她的由小说改编的《捕鼠器》一剧连续上演多年,经久不衰。克里斯蒂这个名字,在英美等国连续数年被列为畅销书作者榜首。1971年,因她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英国女皇授予她大英帝国阿加莎夫人的称号。她的作品有不少被译介到中国。

阿加莎·克里斯蒂开创了侦探小说的“乡间别墅派”,即凶杀案发生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环境中,而凶手也是几个特定关系人之一。欧美甚至日本很多侦探作品也是使用了这一模式。

最畅销的小说家:世界最畅销小说家是已故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爵士,她的78部犯罪小说以44种语言出版,估计售出约20亿册。(吉尼斯世界纪录)

人物评价

克里斯蒂的作品具有永久的价值。(侦探小说家程小青《论侦探小说》评)

克里斯蒂在社会背景、人物描写和对话上表现出的敏锐观察力无人能及。(历史学家C·V·韦洽伍德评)

克里斯蒂是将“杀人”这一情节游戏化的第一人,因为此前,柯南道尔以谋杀为主题的小说多充满了血腥和恐怖,而克里斯蒂的小说中杀人既不压抑也不血腥,真正做到游戏化和娱乐化。克里斯蒂的悬疑小说无人可比,事实上读克里斯蒂的作品,读者能找到一种和作家对弈的快感,可惜的是在每个回合里,读者都会落下风,最好的结果也是打个平手。(作家马原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