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鼢鼠

更新时间:2024-08-31 11:52

阿尔泰鼢鼠(学名:Myospalax myospalax),别称鼢鼠地羊、瞎老鼠。阿尔泰鼢鼠体型为圆柱形,头宽扁,吻钝似铲状,尾细短,四肢短健,背毛黄褐色,毛尖为铁锈红色,毛基为深灰色。

形态特征

阿尔泰鼢鼠体型特化为圆柱形,无明显颈胸腰区别。头宽扁,吻钝似铲状,利于掘土与推土。外耳为3~5mm长的圆筒形皮褶,掩盖在毛被之下,听力较弱。圆形小眼有上下眼睑,眼球组织结构正常,但视力弱。鼻宽大,有较大的椭圆形鼻垫,利于嗅觉。尾细短。四肢短健蜷缩在腹下,前脚掌宽大裸露无足垫,前脚趾骨短粗,相应的爪长大大超过趾长,第3爪最长可达13mm、宽3mm、厚4mm,似镰刀状,形成前脚是腕骨与爪尖落地,在地面上行走缓慢,只适于地下穴道内松软平坦的沙壤行走,但它是鼢鼠挖土的有利器官。雄鼠繁殖期睾丸下降,雌鼠繁殖期四对乳头明显(胸部二对、腹部二对)。

阿尔泰鼢鼠背毛黄褐色,毛尖为铁锈红色,毛基为深灰色。体侧毛色渐淡,至腹部为稀疏的淡灰色,毛略带褐色毛尖。背毛色与腹毛色无明显分界线。口鼻部与面部是淡灰褐色短毛,少数个体为污白色。面部上方逐渐加深过渡为背部的黄褐色。额头常有一大小形状多变的白斑。头顶两侧各有一小撮污白色毛掩盖着圆筒形外耳壳。尾被稀疏苍白色短毛。

阿尔泰鼢鼠头骨骨质坚硬,各骨块间相接紧密,骨嵴明显粗大。头骨扁平,前窄后宽。人字嵴在弓后缘水平,颧弓强大扩展极宽。头骨后端人字嵴处呈截切状。颅顶嵴明显,眶上嵴间宽小于二顶嵴间宽。鼻骨为宽梯形,后端呈“V”形缺刻,后端未超过颌额缝水平。

阿尔泰鼢鼠门齿粗大,上(下)门齿末端可达上(下)臼齿列的前(后)方,门齿外侧面呈橘黄色。臼齿似三叶形。第1上臼齿内外侧各有2深内凹角交错排列,形成臼齿咀嚼面近似前后交错的三角形齿环,其侧面形成多个三棱柱体。第2、3上臼齿形状、大小极相似,仅稍小些。

栖息环境

阿尔泰鼢鼠栖息在海拔2750m以下土质松软的开阔平原地区,选择农田、田间荒地、草原、林间空地、河谷滩地及丘陵等生境作为栖息位点。

生活习性

阿尔泰鼢鼠的季节活动很明显,一般在初春2~3月,冻土开始解冻,即开始活动,9~10月又是鼢鼠采食,储粮,扩大洞道准备越冬阶段,直到地冻在地表才见不到其活动的迹相。根据其大量储粮习性推测其冬季不冬眠,只是活动减少。一般阿尔泰鼢鼠在初春和深秋气温低的季节,多在午间活动(11:00~13:00时),在繁殖期及高温季节日间活动时间加长(约5:00~18:00时)。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偶然也会到地上采食。

阿尔泰鼢鼠的洞道庞大复杂,依季节和性别洞道不同,且随时挖掘新洞也随时废弃旧洞道。一般雌性成鼠繁殖季节和雌雄成鼠的越冬洞道复杂庞大。阿尔泰鼢鼠挖掘的洞穴,包括窝、仓库、便所及密集的穴道。窝椭圆形(长50cm、宽20cm、高15cm),窝内填满细软的干草。鼢鼠采食时将土拱起的圆盘形隆起,上有裂缝和植物被拉入穴道的小孔。采食后又将隆起以下的通道牢牢堵塞与洞道不通。其全部穴道在地面上无开口。

阿尔泰鼢鼠主要以地下植物(如樟子松苦买菜茵陈蒿、马铃薯、葱、细叶胡枝子等)鲜嫩的根、茎为食,其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

分布范围

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中国。

中国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

繁殖方式

阿尔泰鼢鼠5~6月份繁殖活动频繁,一年只有1个繁殖高峰,孕鼠怀胎数1~9只,多为2~4只。刚出生的仔鼠,体长15~17cm、体重83~150g,毛色灰黑柔软光亮,无或很少铁锈红色。7月份时已很少有怀孕母鼠。

亚种分化

(资料来源:)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阿尔泰鼢鼠在其分布区内很常见,是优势物种。其种群数量趋势未知。

阿尔泰鼢鼠种群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部分地区栖息地范围的缩小,其虽然是二次商业物种,但目前没有被人类猎杀。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