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多·迪亚兹

更新时间:2022-04-18 13:56

阿尔曼多·迪亚兹Armando Diaz(1861一1928),意大利国防大臣,元帅。毕业于那不勒斯军事学院和都灵军事学院,参加过意土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意军作战处处长,后任总参谋长,1918年击退奥地利的进攻,并发动强有力的反攻,1921年被授予“胜利公爵”称号。墨索里尼上台后,1922年任国防大臣,1924年晋升元帅。同年因健康原因辞职。

军旅生涯

意大利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意大利军队第二任总司令。1861年出生在那不勒斯的一个海军军官家庭,早年在都灵王家军事学院学习炮兵,1884年进入第10炮兵团服役,1890年晋升上尉,1899年晋升少校,1905年晋升中校。后参加意土战争,在利比亚战场中负伤,1914年晋升少将,进入意大利总参谋部,辅佐路易吉·卡多尔纳进行战争准备。1916年他要去去第一线作战部队,6月晋升中将并指挥第49师,不久升任23军军长,在伊松佐河作战,1917年第12次伊松佐河战役之后取代路易吉·卡多尔纳担任总参谋长。

1918年,俄国退出战争,德国将其在意大利的军队调往西线,奥匈帝国再一次独自面对意大利军队,此时的意大利军队经过迪亚兹和副总参谋长巴多格里奥的重组,其面貌已经焕然一新,英法的援军也已经到达。反观奥军,特伦蒂诺方向上的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和皮亚维河方向上的指挥官斯维托扎尔·冯·博罗耶维奇,均要求增加兵力以实施决定性的进攻。奥军总参谋长约瑟夫大公搞了一个折中方案,允许两人同时进攻,由于山地间缺乏横向交通线,难以相互支援,可使用的预备队不得不一分为二。这一结果使得两位指挥员谁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兵力以保证战役的胜利。这次攻势在发动之前就注定要失败。双方的兵力相当——奥匈约60个师(其中许多师不满员)对意大利的50个师和协约国其他国家的6个师。奥匈火炮稍多,协约国的飞机稍多。但是意军占有内线阵地和良好交通条件的优势,而奥匈军防线大部在山地,无法及时转移预备队。

1918年6月15日,皮亚维河战役打响,迪亚兹事先从奥军逃兵那里获得了奥军的作战计划,他严阵以待,康拉德在山地取得一些进展,但很快在迪亚兹的反击中丧失;奥匈军一度在皮亚韦河彼岸宽大正面上建立一个危险的桥头堡。但意军拥有后备力量和机动能力,7月6日的反攻拔除了桥头堡,奥匈帝国这场垂死挣扎的攻势陷于失败。这次战役使得奥地利白白损失了10万人外一无所获。同时也打消了德军获得奥军增援的想法。

胜利公爵

在夏秋两季剩下的时间里,迪亚斯精心准备对倒霉的奥匈军发动一次进攻,1918年9月28日,西线盟军突破兴登堡防线,德国求和。10月24日(即卡波雷托周年纪念日),迪亚兹指挥进攻充分准备的盟军(以意大利军队为主)发动全面反攻,英国将官卡范勋爵指挥的第10集团军(含4个英法师和一个美国团)强渡皮亚韦河的最初几次尝试知难而退了。在山地的一次进攻也受挫,但最终还是以英军和法军打头阵建立了几个桥头堡。奥军防线被割裂。25日意大利增援部队利用不断扩大的缺口发动进攻。到29日,奥军的抵抗崩溃,灾难、崩溃和瓦解接踵而至。匈牙利族军队拒绝战斗。维多里奥·威尼托镇于30日被攻占,此役即以该镇名称命名。奥匈军的退却变成了溃逃。11月3日,西面的意大利第6集团军攻到特伦特山地,奥匈军全线土崩瓦解,退至伊松佐河彼岸直到卡尔尼施山,多达26万人的军队损失掉,而意大利只损失了3.8万。同一天,奥皇卡尔一世接受了意大利的停战条件。

战后,迪亚兹获得了很多荣誉,1921年封公爵,1922年被任命为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陆军部长,1924年4月因健康愿意辞职,同年11月4日意大利特设陆军元帅一职,将他授予卡多尔纳和他两人。一般认为迪亚兹的能力不如卡多尔纳,但他总能精心筹划作战并细致的区分使用兵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