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村

更新时间:2023-07-13 09:32

陈伯村(1909—1992),男,四川岳池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共东安地委副书记兼土改工作总团团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副部长、东北人民政府人事部部长、中共旅大市委第二书记。1954年受“高饶事件”株连。1979年起任电力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3年退居第二线,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人物生平

陈伯村(1909—1992.6.7),,原名石国柱,四川岳池石垭镇人。1928年毕业于岳池中学,1929年在上海参加地下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共青团江苏省委秘书、共青团上海市闸北区委书记、共青团江苏省委巡视员。当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他毅然投入革命洪流,前后4次被捕入狱,在白色恐怖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37年奔赴延安,历任陕北公学党总支委员、陕北公学关中分校政治部组织科长、中央党务委员会秘书、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中共中央纪委秘书、中共西北局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他在从事党的组织、干部工作中,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培养、选拔了大批优秀干部。

1945年调赴东北工作,历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组织部、中央东北局组织部干部科长,中共东北局土改工作团团长兼中共安东地委副书记、勃利地委书记,合江省委民运部长、组织部长、省委副书记等职。他在担任上述职务期间,积极宣传、发动、组织、带领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支援前线、拥军优属、参军参战,为建设和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做了大量工作。

1949年后,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副部长、东北局纪委副书记、东北局人民政府人事部长、中共旅大市委第二书记。1954年受“高饶事件”株连,1955年被降职降级,调任哈尔滨水泥厂副厂长,1958年任哈尔滨热电厂厂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历史问题得到澄清,1979年调任电力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为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3年退居第二线,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受组织委托,参加考核有关省、市领导班子的工作。他到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对乡(镇)企业作调查研究,热情支持改革中的新生事物。主持《辽沈决战》全卷100余万字的编辑工作。陈伯村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两个文明”建设。1984年10月回岳池探亲时,视察水利工程和母校(岳池中学)后,参加史志座谈会,会后写了“努力编好岳池县志”的题词,借以勉励修志工作者,并为《岳池县志》写了序言。1992年6月7日,因患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83岁。

人物事迹

青年时代就投身于革命

陈伯村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在邓中夏恽代英的影响下,入团入党。在周恩来、陈云的领导下,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曾担任过中共江苏省委委员,共青团书记,党中央组织部的负责人。1932年,由于叛徒告密,党组织遭到破坏,为掩护杨尚昆同志,陈伯村与陶铸、王鹤寿焚烧党内文件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拘捕入狱,坐老虎凳、灌辣椒水,打得鼻口出血,他坚持领导狱中斗争,坚持绝食,要求改善待遇,他始终没有承认自己的身份,国民党判处陈伯村有期徒刑15年,与陶铸、王鹤寿等60多名党的干部被关押在国民党南京高级军人反省院坐牢一直到国共合作,经叶剑英、董必武代表党中央营救出狱到达延安。

延安岁月

延安时期,李维汉担任陕北公学校长,陈伯村担任组织部长,陈伯村后调中央组织部担任常务委员会秘书,负责审查党的七大代表,结束后担任中组部干部科副科长,陕甘宁边区组织部副部长,他们主要从事干部教育和组织工作。在延安生的长女、长子都在中组部托儿所和延安保小长大。陈伯村女儿陈蔚媛回忆,从延安往东北的行军途中,是他爸爸的老警卫员牵着驴,他与弟弟分别坐在两边大筐里,吊在驴身上一边一个,陡峭的山路连驴都不敢走,往下一看是万丈深渊。过国民党封锁线,怕小孩儿哭,暴露目标,用棉衣把嘴堵上。她说,爸爸陈伯村是一个干部队的队长,文年生(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将)是指导员,这个队有一千余人,他爸爸在山下能看见、喊声能听见,毛驴就是不敢走,翻道山就是一天,有许多中组部托儿所的小伙伴都死在行军的路上。

东北的艰难岁月

陈伯村到东北先在东北局担任干部科长。1946年6月率土改工作团200余人到东安地区担任团长并兼任副书记职务。陈伯村后来担任勃利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中共合江省委副书记兼民运部部长,妻子赵志萱担任合江省妇女工作部部长。陈伯村回东北局担任组织部副部长兼人事部部长、监委第二书记,负责组织调集干部南下接任新解放区工作。还参与了选拔青年干部赴苏联学习的工作,第一批李鹏、邹家华、林汉雄,叶楚梅等21人就是陈伯村送往莫斯科的。

逆境岁月

高饶事件时,陈伯村时任旅大市委书记,与张秀山、张明远赵德尊、郭峰、马洪一起成为中央决议点名的几名大将。陈伯村被降职六级使用,担任哈尔滨水泥厂、热电厂的副厂长,赵志萱弟弟是国民党装甲兵司令,丈夫陈伯村又是“反党分子”,赵志萱先后担任三大动力的厂长,却不能看党内文件,限制使用。陈伯村女儿陈蔚嫒回忆,那时,父母就是认真的学习马列毛主席著作,检讨错误,提高认识。那时父母成了“瘟疫”,昔日的战友同事再也不来往了,真正成了孤家寡人。陈蔚嫒回忆说,印象深的敢来往者一是吴亮平,二是余秋里。那时吴亮平在中央工作,无论他到哈尔滨出差,还是父母到北京都主动看望,吃顿饭,谈谈心,嘱咐父母要经得起党内斗争的考验。结合他的经历,告诉父母,对党内某个人有意见,不是反党,为此事父母感动一辈子。余秋里那时在大庆当石油总指挥,缺领导干部,干脆向中央组织部提出要父亲到大庆当领导干部。父母文革期间都惨遭批斗能幸存下来真是命大。

重新走上领导岗位

陈云胡耀邦的过问下,陈蔚媛父母平反到北京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在延安,陈云担任中组部长,陈伯村担任中组部党务委员秘书和干部科副科长职务。胡耀邦那时是总政干部科科长,与陈伯村工作联系较多。他们都对陈伯村很了解。1978底,中央给陈伯村平反重新安排工作,出任水电部常务副部长。陈蔚媛回忆说,陈云伯伯的夫人于若木、胡耀邦伯伯的夫人李昭、田家英和他的夫人董边、李力群都与父母在陕北公学有着师生情谊,对妈妈赵志萱坎坷一生都非常同情。我的妹妹陈刚,在陈云伯伯的家吃住读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陈蔚媛说,父母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对人民的热爱;对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学习理解,确实值得学习。

情系密山老区人民

东安(密山)解放战争时期对革命贡献非常大,密山土改后还是我党的空军、装甲兵诞生的摇篮,我党的第一座电器制造厂、发射药厂都在这里建设的。陈伯村对密山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陈伯村1981年还回访密山(东安),到二人班半截河看望了当年的土改积极分子,对边境老区人民的困难挂在心上,他以全国政协常委的名义给国务院领导陈俊生写信反映情况,让他接见密山市领导同志解决实际困难,如计划单列,撤县设市帮助发展教育等等。建设项目问题他帮助市里找李鹏、邹家华、房维中、黄毅诚、史大桢、李贵鲜、陈元等。陈伯村女儿陈蔚媛回忆说,父亲当年看到报刊发表介绍密山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周建南部长互相打电话通告此事,井说重视发展教育,老区才有希望。多次自费购书复印内部资料邮给密山市里的主要领导,他希望密山老区尽快发展起来。

人物贡献

参与筹建辽沈战役纪念馆

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厅字【1985】139号)《关于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批复》,同意在锦州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

1986年4月8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成立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陈伯村同志先后列席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第三次和第四次会议,研究讨论了建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中顾委常委、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主任伍修权,及建馆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一起解决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建设过程中陆续出现的诸多难题,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的顺利建成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时28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落成典礼隆重举行,陈伯村同志出席了典礼仪式。

参与编辑《辽沈决战》

1983年8月,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的陈云同志的提议下,组建了《辽沈决战》编审小组。陈伯村同志出任《辽沈决战》编辑部副主编,在陈伯村同志及《辽沈决战》编审小组其他成员和《辽沈决战》编辑部组成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由中共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辽沈决战》编审小组和解放军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合编的《辽沈决战》(上、下)一书,于1988年10月辽沈战役胜利四十周年之际由人民出版社顺利出版,并在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时28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落成典礼上首发。

主编《张闻天东北文选》

陈伯村同志主编的《张闻天东北文选》1990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了张闻天1945年--1950年在东北工作时期的重要著作、讲话、电报等共50篇。

人物评价

陈伯村解放战争期间曾担任中共东安(密山)地委副书记兼土改工作总团团长,是东安土改、建党建政的主要领导人。陈伯村建国后身处逆境,但他不计个人得失,长期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同工人一起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陈伯村受“高饶事件”株连,蒙冤25年之久,他却毫无怨言,仍忘我地为党工作,前人有言:“要除烦恼须无我,历尽坎坷好为人。”此语可作陈伯村一生精神风貌的写照。“文化大革命”中,他虽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但始终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党的领导,毫不动摇。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历史问题得到澄清,1979年调任电力工业部副部长,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生产建设情况,对分管的工作克尽职责为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退休后,不顾年高多病,主持《辽沈决战》全卷100余万字的编辑工作,为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