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栋

更新时间:2024-11-04 10:10

陈国栋(1911年11月~2005年6月7日),男,原名吴永和,曾用名陈慎之,1911年11月出生于江西南昌,婺源县赋春镇赋春村人。1931年参加革命工作,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物生平

陈国栋(1911年11月-2005年6月7日) 原名吴永和。祖籍江西省婺源县。1911年11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29年入上海的交通部无线电专科学校学习。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上海左翼社会科学联合会党支部书记,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国际电讯局特别支部书记,共青团法南区委宣传部部长、沪东区委书记,江苏省委巡视员、组织部部长。

1937年上海抗战爆发后,参加由文化界组织发起的战地服务团,任队长。1938年6月参加新四军。1939年任安徽省动员委员会干事。1940年2月任皖东北泗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后任江淮银行经理,苏中第四分区税务局局长,苏中区贸易局局长,专员公署财经委员会副书记。1949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部长,华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财政部副部长兼交通银行董事长,粮食部副部长、代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5年2月恢复工作,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国务院财贸小组组长,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粮食部部长。1979年12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1980年4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上海警备区第一政治委员。1985年6月任中共上海市顾问委员会主任。陈国栋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05年6月7日,陈国栋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在陈国栋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王兆国、回良玉、刘淇、刘云山、张立昌、张德江、陈良宇、俞正声、贺国强、曾培炎、王刚、李鹏、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宋平、刘华清、尉健行、李岚清、荣毅仁、薄一波、华建敏、陈至立、刘延东、白立忱、徐匡迪,以及张劲夫、彭冲、倪志福、王丙乾、韩杼滨、陈锦华、邓力群、韩光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

主要贡献

一、面对危难局面,坚持独立开展革命工作

1927年,陈国栋同志来到上海,193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成为共青团上海国际电台支部书记。在白色恐怖下,他为党传递许多重要情报,保护党的组织和同志。1936年春,共青团江苏省委遭到严重破坏,为延续共青团在上海的工作,陈国栋同志代理共青团临时江苏省委书记。在极端困难复杂的情况下,他仍独立自主坚持工作。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他参加由上海文化界组织发起的“战地服务团”,投入紧张的抗日工作。1938年6月以后,他参加新四军,从此掀开了革命生涯中的新篇章。

二、辗转苏皖地区,为巩固根据地和支前奔忙

1938年,陈国栋同志由中共中央长江局委派,前往鄂豫皖省委,参加开辟皖中地区工作。他参与领导苏北、苏中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财经建设、文化建设,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作出贡献。1947年,华中工委和华中行政办事处成立后,他担任华中工委财委副书记、华中行政办事处副主任,认真做好华中解放区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在淮海战役中,他还兼任华中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努力做好财贸、粮食等支前工作,被称为“运粮司令”。

三、投身新中国建设,为解决粮食问题呕心沥血

1949年上海解放后,陈国栋同志调往上海工作。1950年4月,他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部长等职务。他参与上海解放初稳定市场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建立金融新秩序的斗争,为促进上海财政经济工作根本好转作出贡献。

1952年8月,陈国栋同志调往北京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副部长。1953年9月,他调任粮食部副部长。为稳定全国粮油局势,陈国栋同志参与制订粮油统购统销等重大政策,创立粮票制度,为基本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1958年至1959年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高征购的错误,陈国栋同志多次组织人员到全国各地调查,并如实向周总理、陈云等汇报。

“文化大革命”中,陈国栋同志遭受迫害,但他仍坚持真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四、历史转折时刻,勇担上海改造振兴的历史重任

“文革”结束后,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这一历史转折时刻,陈国栋同志被中央派往上海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上海警备区第一政委,中共上海市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他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全身心地投入拨乱反正,平反大量冤假错案。他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持了《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等重大战略的制定,明确了改革开放后上海加快发展的方向。他很早就向中央提出开发浦东的建议,并为开发开放浦东做了大量前瞻性、基础性工作。陈国栋同志认真贯彻党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公道正派,坚持不拘一格,培养和选拔了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后来,他又身体力行,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为上海市级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国栋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十分关心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陈国栋同志关心群众生活,注重调查研究。他倡议建立并带头坚持实行每星期四下基层调查研究的制度,上海的许多工厂、乡镇、学校、科研院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关心上海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关心城市居民的副食品供应,他强调每年要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和副食品工作会议,推动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切实保证农民口粮和城市副食品的供应。

人物事迹

国栋慈善助学基金

2005年9月20日上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将凝结着曾担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陈国栋、夫人沈一尘同志及其孙辈们拳拳之心的50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成立“国栋慈善助学基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向广大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及社会各界人士发出倡议:积极为“国栋慈善助学基金”募集资金,帮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2005年7月上旬,陈国栋同志的亲属捧着两位老人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万元人民币来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要把他们的积蓄捐献给社会,用于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了却老人生前留下的遗愿。陈国栋的孙辈们又捐出了30万元。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将此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根据基金会章程,专项设立国栋慈善助学基金。

部分遗物赠给婺源

陈国栋参加革命后,辗转东西,转战南北,无论在什么地方,担任什么领导职务,心中始终对家乡婺源有着解不开的情结。

陈国栋逝世以后,他的子女根据他生前的意愿,决定将他的部分遗物赠送给家乡婺源,以表达陈国栋生前未能表达的思乡之情。这些遗物主要有:陈国栋同志生前所藏和阅读过的书籍;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陈国栋同志的部分生活、工作用品、文件、照片等。

这些遗物由其女儿沈思女士赠给家乡婺源,这些遗物分别整理后在婺源县图书馆和博物馆陈列展出。

家世情况

陈国栋曾祖父吴元视,为清光绪年间江西永新县丞,后为知县,是西汉长沙王吴芮的78世孙;祖父吴德乾,国学生,钦加五品衔,光绪壬辰年补授江西广信府照磨;父亲吴云彩,后改名吴清芬,从小资质聪颖,以学医为主,兼学化工等专业,从学校毕业后,先在南昌制碱厂、制皂厂做技术员,后在南昌开了一家私人诊所,随后参加北伐军,在许崇智部任军医官,1926年在福建漳州征战中殉难。吴清芬有三子一女,陈国栋为老大,因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从母姓。

社会评价

俞正声(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陈国栋同志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在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光明磊落,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克己奉公,始终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对人民群众满腔热忱,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勤恳工作,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陈国栋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的一生是光辉的。

徐建刚(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国栋同志生活简朴、清正廉明。他从不为个人、亲属牟取私利;对住房、用车、秘书的配备,一律听从组织的安排,自己从不提要求。在上海市委常委会和领导干部会议讨论问题时,他总是要求大家畅所欲言,仔细听取大家的意见,然后才作出结论。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主动搬出了原来的寓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