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辛仁

更新时间:2024-05-15 11:19

陈辛仁(1915年11月7日—2005年7月25日),笔名辛人,广东省潮州府普宁县(现广东普宁市)人,左翼作家。北平中国大学学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方部成员。1933年夏,北平“左联”组织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破坏,随后,他积极投入恢复“左联”的工作,编辑“左联”机关杂志《理论与创作》。2005年7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人物简介

1934年,北平“左联”再次遭受大破坏,同年夏,他被迫流亡日本,在东京积极参加东京“左联”各项活动,参与编辑《杂文》(《质文》)月刊,并主编《文艺理论小丛书》。在上海《申报·自由谈》发表《艺术的形式和遗产》等杂文13篇,翻译了海涅的《德国宗教及哲学史概观》,并努力学习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译出版《现实主义论》(苏联吉尔波丁著)、《批评论》(苏联倍司巴洛夫著)等书。

1936年,在香港编辑《民族战线》杂志,并在上海《夜莺》创刊号和1卷2期发表翻译论文《现实主的问题》(日本高冲阳造作)、《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日本森山启作)。同年6月,加入中国文艺家协会,同时在以鲁迅为首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拥护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月,在《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上签名,赞同使用、推广拉丁化新文字。同年8月1日《现实文学》1卷2期发表他的论文《论当前文学运动的诸问题》,赞同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批判“左联”叛徒殷作桢反动的“战争文学”理论,也赞同“国防文学”口号。他还在《太白》半月刊上发表《文学得搀紧科学的手》一文,倡导科普文学。又在《文学》7卷4号上发表《但丁的言语观》,在《新认识》3号上发表《论知识份子的新生》等文章。

1937年夏在上海参加战地服务工作。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夏后在新四军任职,参加敌后抗战和建立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新四军军政治部敌工部科长,新四军第四支队敌工科科长、四支队十四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41年后,历任新四军第二师(淮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共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长、新四军(兼华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

建国后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委宣传部长,福建省教育厅厅长、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4年调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

1954年9月至195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芬兰大使。

1959年1月至1966年5月,外交部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外交部党委委员、北京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

1972年1月至1974年12月,驻伊朗首任大使。

1975年1月至1978年10月,驻荷兰大使。

1978年10月至1980年12月,驻菲律宾大使。

1981年2月至1982年6月,任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982年7月至1986年7月,文化部顾问、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主任。

1986年8月退居二线及离休后任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文化部党史征集委副主任、外交学院兼职教授。汕头经济特区顾问。

是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5年7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陈辛仁病重期间及逝世后,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贺国强王刚华建敏陈至立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人物著作

著有《陈辛仁回忆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