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7 16:23
陈騊声,字陶心,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人,(1899.09.06—1992.02.17) ,九三学社社员,工业微生物学家。
陈騊声,字陶心,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人,1899年9月6日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前清举人。3岁时,父亲逝世,母亲扶养他们兄弟四人,历尽艰辛,所以他从小就立志读书,图报亲恩。他曾写过一首诗:“我幼颇苦读,扬名思显亲。木屐与纸伞,上学乐津津。伞下尚咿唔,不觉雨沾巾。”于城东小学毕业时,陈騊声名列前茅,升入三牧坊第一中学。19岁中学毕业,由其三哥资助学费考取北京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科,学习四年,名列第一。1922年毕业后,由俞同奎校长推荐到山东济南黄台溥益糖厂酒精厂工作,时年24岁。
1927年,溥益糖厂因军阀混战,原料不足,不得已宣告停工,陈騊声自此转入大学任教,因为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受学生的欢迎。1930年下半年担任实业部中央工业试验所酿造研究室主任,对传统酿造的改进做出了贡献。1932年公费赴美国留学,获理学硕士,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进修发酵化学后,赴欧洲各国考察微生物工业,颇多心得。返国后仍回所工作,不久在上海中国酒精厂任总化学师,技术上又超越了当时重金聘请的英国专家,名噪一时。“八一三”日本侵略军侵华,工厂被炸,陈騊声在炮声隆隆下,仍从事著述,并在各大学授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受轻工业部委托,到东北帮助糖厂、酒精厂复工,又到西北勘察甜菜糖厂的建厂地址,今日包头糖厂巍然耸立于黄河之滨,其中也有陈騊声一份功劳。
1950年,陈騊声担任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教授,1953年就任上海第一地方工业局化验室顾问,1956年加入了九三学社。由于液体曲研究成功,遂成立了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发酵研究室。其后,研究谷氨酸发酵又获成功,上海市科委给予高度重视,认为工业微生物是大有发展的学科,遂将发酵室由轻工所分出来,成立了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陈騊声受到迫害,1969年恢复工作。
1982年陈騊声调到上海科技大学,创立了生物工程系,任系主任。1985年开始为名誉系主任、教授。
陈騊声历任中华化学工业会理事,上海化学会理事、理事长,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化学会理事,上海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食品协会理事,上海食品协会理事,上海市第六届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七届人大代表。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同年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就个人奖。他的专著《中国微生物工业发展史》荣获1977—1981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990年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荣誉证书。
诲人不倦,勤奋著作
陈騊声自1927年开始从事大学教育工作,先后在国内几所著名大学讲授过发酵及制糖技术。新中国建立后继续在江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等校执教。在多年的教学中,他培养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中间有的人是著名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有的是高级研究人员,有的是生产上的高级工程师,他们都为国家发酵事业起了重大作用。
1983年,84岁高龄的陈騊声的由上海工业微生物所调至上海科技大学。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筹建国内第一个生物工程系,1983年开始招生,已毕业的学生工作在生物化学的各个领域,获得了好评。生物工程系原本只有生物化工一个专业,1988年增加了食品工业专业,在陈騊声的建议和组织下,于1986年建成4000平方米的生物楼。
在著述方面,陈騊声先后出版了20余部专著,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他在山东溥益糖厂酒精厂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搜集文献,结合本人实地考察笔记,写成一部《世界各国之糖业》,192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抗战时期,他仍坚持写作,完成了约140万字的《酿造学总论》(上、下册)和《酿造学分论》(上下册)。这两部专著列入大学丛书,出版后销售一空。日本投降后,由商务印书馆再版,深受学术界的重视。
在“文化大革命”中,陈騊声被迫迁至一个搁楼上居住,白天挨斗,晚上还是辛勤耕耘。当时他糖尿病复发,骨瘦如柴,深恐不久于人世。他不愿看到数十年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偷偷地回忆着从事工业微生物的经历,用当时仅有的一支圆珠笔,写在信纸上。这就是后来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的《中国微生物工业发展史》的初稿。该书1979年由北京轻工业出版社出版,获中国科技史主编李约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迪曼(A.L.Demain)教授称赞,并获日本坂口谨一郎、有马启、田中静一等教授好评,认为这是中国解放后出版的最佳科学史著作。
1976年,陈騊声在上海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上声称,他将于3年内写成50万字的《近代工业微生物学》。此后,他积极搜集资料,结果只用两年时间写成该书,字数约100万。他还主编过《农副产品化学加工》丛书,对振兴农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改进中国传统酿造工艺
我国传统酿造的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酒、酱油等都很受欢迎。在生产工艺方面,一般都延用古老的方法。陈騊声在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时,对传统酿造技术进行了充分研究。在白酒方面,他广泛收集国内各省的酒药、酒曲,并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与实验,从中分离出多种酵母与霉菌,初步了解酒药中霉菌以根霉为主,酒曲中的霉菌以曲霉为主。他认为酒药酒曲中所含微生物极为复杂,尚须深入研究。他在《漫谈白酒》(1989中国白酒协会刊第二期)中提出“希望白酒生产和研究单位集合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有关专家共同努力,争取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各种名酒的香气产生菌后,应用名种纯菌的混合发酵法,生产与名酒同样质量的酿造酒。这样,不但淀粉出酒率提高,节省大量粮食,且发酵时间短,劳动强度也可以大大减轻。”
陈騊声实地考察京沪一带许多酱油作坊(当时叫做酱园)后,得到一个结论,就是我国酱油生产的传统方法——天然发酵法,成熟周期长(至少一年),且劳动强度大,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他到日本考察,还到自己的家乡琯头,详察豆油的生产程序,发现豆油生产所用原料只有大豆一种,酿造时间约一、二个月,且味道鲜美,闻名于世,他对此查阅文献,进行了比较研究,终于证实在酱油酿造时因为大量使用淀粉质原料(如面粉),淀粉变为糖,糖多,蛋白酶的活力受到阻碍,酱油成熟时间就延长了。因此,他采用了豆麦一起制曲,分开发酵各一个月后,再混合发酵一个月,这样一共只用二个月,酱油醪成熟了,其成品质量和天然发酵一年以上的成品质量完全相同。酱油速酿法初试成功,他便利用一个数百平方米的旧造纸厂的平房建造了100多个保温发酵池,进行发酵,批量生产酱油。这个方法的成功,立即引起国内酿造界的重视,认为这是中国酱油酿造改革的先声。
过去我国做酱是用自然发酵法。陈騊声率先由老法“黄子”分离出一株蛋白酶活力高的米曲霉,并制成种曲,分赠全国酱园使用。这种纯菌制成的种曲,可以长年生产酱油,而自然发酵法则受季节的影响,因此深受全国酱园的欢迎。
此外他还利用廉价原料,例如以豆饼代替大豆,以麸皮代替小麦,进行酱油生产,为国家节约大量粮食。
陈騊声在短短三年内,研究并改革酱油工艺,获得辉煌成果。他为推广新法酱油的生产工艺,曾开设酱油讲习班,自编讲义,自任讲师,为酿造界培养了不少人才。
在酒精发酵技术上做出贡献
陈騊声自1922年开始从事酒精发酵研究迄今近70年。他虽然还进行了许多工业微生物的研究工作,但始终没有脱离过酒精发酵的研究,我国酒精发酵技术的进步和他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
陈騊声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山东黄台溥益糖厂酒精厂任副技师,当时全国生产酒精的工厂寥寥无几,且大部分是由外国人经办或把持技术。溥益糖厂酒精厂是完全由中国人出资兴办的企业,最初主持酒精发酵技术是日本人渡边。渡边对于谷类发酵颇有些经验,但是如何以甜菜糖蜜生产酒精,他也没有做过,因而在使用甜菜糖蜜酿造酒精时,屡试屡败。陈騊声悉心研究发酵困难的原因,发现所用的甜菜糖蜜中含有多量的硝酸钠,而该糖蜜贮藏在露天地坑内,风吹日晒已经三年,糖蜜被细菌污染,尤其酪酸菌,将糖分解为酪酸和二分子氢。此氢可将硝酸还原为氧化氮,氧化氮遇空气成为褐色恶臭的二氧化氮,从醪中逸出,产生的一氧化氮存留醪中,阻碍酒精发酵,常使发酵中途停止。找出原因后,陈騊声采取措施,对糖蜜进行预处理,结果每百斤糖蜜可出酒精24斤,发酵效率为85%,达到预期效果。研究取得成功,厂方特别举行庆祝大会,当场宣布陈騊声跃升为工程师,代替渡边的技术主任职务,且加薪一倍。此时担任公司技术顾问德国专家林德曼和日本专家堀宗一对他做出这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表示祝贺,并在证明书上签字予以承认。
1933年华侨建源公司选择浦东白莲经设立中国酒精厂,占地百余亩,应用自南洋输入的甘蔗糖蜜为制造酒精的原料,主要机器都从国外进口,预计每日生产酒精2万加仑(约90922升),规模之大,堪称远东第一。在酒精生产开工初期,该厂高薪雇用的英国工程师布朗负责生产,他未经小试,盲目投产,经过几个月的试车,终于失败。陈騊声到工厂后,在码头边一幢旧楼房里,与一些技术人员对甘蔗糖蜜原料进行成分分析,并开展小型发酵试验。试验结果,证明甘蔗糖蜜缺氮。必需补给氮源,否则酶母营养盐不足,发酵无法进行。在选择发酵菌种方面,他进行多次反复的发酵比较试验,得到对甘蔗糖蜜发酵效率高的最优良的酵母菌种。他根据小试结果,进行糖蜜发酵,首战即大功告成,酒精自蒸馏机的出口管里滚滚流出,每日产量比预计要高出一倍。建源公司总经理说:“中国人真了不起,在技术上又超过了英国人。”
在民国时期,我国酒精工业所用原料分为二大类,一类是糖蜜,一类是山芋、玉米、高粱等粮食原料,用淀粉粮食原料生产酒精时所用糖化剂当时主要为麸曲,有的用麦芽,两者糖化力皆不强,淀粉利用率低。陈騊声早在30年代就研究过如何提高糖化力,提高发酵收率的问题。1955年他在上海轻工业研究所时,对黑曲霉与米曲霉制曲作了详细的比较研究,证明了黑曲霉确实优于米曲霉,具有糖化力强,耐酸性、耐热性好等优点,有利于糖化发酵。陈騊声带领工人进行黑曲霉试验,几经挫折,终于确定了黑曲霉的制备方法,酒精发酵淀粉利用率由75%左右提高到94%左右,大大节约了粮食。
由淀粉质原料发酵酒精,一向使用固体曲,制曲劳动强度大,以日产7吨酒精计算,就需20多个强劳动力制曲,曲盘多达5000多个,占地500~800平方米,生产规模受到限制。陈騊声与上海酒精厂合作,应用深层通气培养法制备液体曲。自1956年开始,1959年完成并投入生产,淀粉利用率达到90%~94%,彻底革新了酒精生产工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环境卫生,使生产向机械化、大型化发展。曾获轻工业部的表彰。
陈騊声在上海科技大学担任生物工程系主任后,又指导以细菌代替酵母发酵生产酒精的试验。主要的成果①以酒槽水代替酵母膏,作为培养基的主要成分,这样应用细菌生产酒精才有实现的可能;②应用淀粉水解液为原料,应用固定化细菌细胞,连续生产酒精。结果,细菌发酵的酒精生产能力是酵母发酵的2.65倍,细菌发酵的速度比酵母快得多,有实用的可能。这个成果为生产率的提高指出了一个大有潜力的方向。
建立我国近代工业微生物新体系
中华民国时期微生物工业只有生产酒精、酵母等一些传统酿造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騊声为改变这种面貌,查阅大量有关书籍,及时捕捉工业微生物最新发展的信息。他率先提出酶制剂、有机酸、氨基酸和核酸类物质的研究课题,在他亲自指导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
酶制剂的种类很多,在50年代初期,我国的酶制剂工业,还是一个空白。当时北京中国科学院菌种保管委员会正在进行细菌淀粉酶α-淀粉酶的结晶研究。陈騊声认为细菌淀粉酶可用于纺织厂脱浆等用途。在他建议下,1957年上海轻工业研究所首先开展了细菌淀粉酶的工业化生产研究。1960年在上海梅林食品厂建3000升发酵罐扩大试产细菌淀粉酶,用于棉布退浆。对糖化酶与蛋白酶的生产应用,他也提出过不少建设性意见。在大家努力下,霉菌中性、酸性蛋白酶已经在全国制革、毛皮、生化制药等行业中广泛使用。
在有机酸方面,陈騊声早年即对乳酸有所研究。50年代在江南大学又从事葡萄糖酸的研究。1964年,陈騊声在轻工业研究所,指导开展了粗糖浅盘发酵生产柠檬酸的研究并投入生产。嗣后,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及天津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上海酵母厂对柠檬酸发酵进行深入研究,以干薯为原料,经过深层液体通气培养法生产柠檬酸,发酵效率高,投入生产后,我国柠檬酸年产量增加,由过去的进口转为出口。
我国味精工业建于1923年,是由吴蕴初创办天厨味精厂开始的。当时所用的原料是面筋,所用的方法是盐酸水解法。这种生产技术不但原料来源少,价格高,而且厂区盐酸气味冲鼻,酸雾弥漫,劳动环境差。50年代初,日本协和发酵公司木下祝郎发明发酵法生产味精。这种方法用淀粉和氮源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而将碳氮源合成味精,2~3斤淀粉就可制成1斤味精,成本低廉,又可机械化。陈騊声获知后立即着手查阅有关文献,并在上海化学化工学会作了“谷氨酸发酵”的学术报告,引起行业内外广泛的兴趣。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天厨味精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协作,开展了谷氨酸生产菌的筛选研究。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发酵研究室在陈騊声指导和亲自参加下,经数次的失败,不断总结,终于获得成功。从此发酵法生产味精的工厂遍及全国各省市。水解法被新方法取代,全国谷氨酸产量10余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这标志着我国味精生产工艺由一般的发酵进入代谢调控的新时代。
由于谷氨酸的研究成功,其它氨基酸如赖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酰胺亦相继研究成功。氨基酸发酵工业逐渐形成。
对于核酸类物质,在60年代初陈騊声就大力提倡发酵生产,他曾在北京科学会堂作了“核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鼓励开展核苷酸的研究,引起了与会者很大兴趣。不久核苷酸研究在我国纷纷开展,在他指导下,用酵母核糖核酸通过霉菌5′-磷酸二酵酶的水解来制造5′-肌苷酸、5'-乌苷酸终于获得成功。这些核苷酸有增鲜作用,称为呈味核苷酸,味精中加一些称为特鲜味精,酱油添一些就称为特鲜酱油,这种工业技术是极有发展前途的。
陈騊声在其它新型工业微生物方面如核黄素、丁醇丙酮、酵母等工业中也做出了不少成绩。
陈騊声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虽然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严重迫害。但在粉碎“四人帮”后,他看到祖国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人心,他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86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作者:(陈征贻))
1899年9月6日 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
1922年 国立北京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科毕业。
1922—1927年 任山东溥益糖厂酒精厂工程师。
1927—1930年 任京师大学、中央大学讲师,劳动大学副教授。
1930年—1934年 任实业部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酿造研究室主任、研究专员、技正。
1932—1934年 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后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进修发酵化学一学期。
1934—1937年 任上海中国酒精厂总化学师。上海交通大学发酵讲座。
1937年—1949年 任大夏、沪江、圣约翰、暨南各大学兼任教授。新亚酵素厂技术总监、华星酒精厂技术顾问。
1950—1952年 任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教授。
1953—1982年 任上海第一地方工业局、上海轻工业研究所、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技术顾问,复旦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兼任教授。
1956年 加入九三学社。
1982—1985年 任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工程系主任、教授。
1985年 任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工程系名誉系主任、教授。
1992年2月17日 病逝于上海。
1 陈騊声.世界各国之糖业.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2 陈騊声.发酵工业.上海:中华书局,1935.
3 陈騊声.农业制造.上海:中华书局,1935.
4 陈騊声.酒精.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5 陈騊声.制糖工业及糖品分析法(大学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8.
6 陈騊声.酿造学总论(上下册)(大学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
7 陈騊声.酿造学分论(上下册)(大学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
8 陈騊声.上海化学工业综览.上海化学工业会,1950.
9 陈騊声.酿造学实验.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
10 陈騊声.高等酿造学(上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
11 陈騊声.实用微生物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
12 陈騊声.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
13 陈騊声.实用微生物实验.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
14 陈騊声.酶化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
15 陈騊声.抗菌素研究法.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
16 陈騊声.液体曲研究.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58.
17 陈騊声.酒精发酵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8 陈騊声等译.真菌生理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
19 陈騊声.氨基酸与肌苷酸发酵.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65.
20 陈騊声.中国微生物工业发展史.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79.
21 陈騊声.近代工业微生物学(上下册).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1982.
22 陈騊声,居乃琥,陈石根.固定化酶理论与应用.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7.
23 陈騊声,王大琛,赵大健,陈乃田,胡复眉.微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丛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24 陈騊声,富英华,顾其丰.农副产品化学加工概论(农副产品化学加工丛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25 陈騊声.发酵工业辞典.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0.
26 陈騊声,王恩?,许开天.传统及最新酒精生产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