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1-27 13:46
陕西省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是陕西省人民政府直属事业机构,中国第二大馆。同时为三秦名家学者荟萃之地,珍藏着价值数以亿计的名人字画、碑石拓片、古籍善本以及大量文献资料。以“敬老崇文”为宗旨,的该省文史研究馆,先后出版了大型画册《长安墨宝》、《馆藏书画珍品选》、《崇文丛书》等书籍,对提升陕西及西安的知名度和文化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革 ” 期间, 受到严重冲击, 机关工作陷于停顿。 1978年以来, 经历了从恢复工作到蓬勃发展的30年。 办公地点设在省政府办公大楼。 规模仅次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建馆以来,陕西省人民政府先后任命(聘任)名誉馆长1位、馆长5位、副馆长11位。近半个世纪来,累计聘任馆员293人,现有馆员104人。在现有馆员中,民主党派成员43人(其中民盟20人,民革12人,九三7人,民进2人,农工1人,民建1人),无党派人士41人,中共党员20人。馆内分为四个研究会,文史研究会37人,书画研究会38人,海外联谊会23人,太华诗社25人(各研究会之间有交叉);工资制馆员3人,领取生活费的馆员14人,领取活动费的馆员87人;居住香港的2人。
第三任馆长高元白,系著名语言学家,后改聘名誉馆长;
第四任馆长杨才玉,陕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兼办公厅机关党委书记、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陕西省委员会常委、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第五任馆长李炳武。
第五任馆长郭伯权
现任党组书记、 馆长徐晔。
陕西省文史馆为三秦文人雅士荟萃之地, 珍贵书画收藏研究之所。 历任馆员都是具有相当学识和社会名望的老年知识分子,“德、才、望”皆高的硕学耆宿。其中包括清朝的进士、举人、拔贡、秀才,辛亥革命的元老、民国时军政界人士,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归国留学生和海外回大陆定居的爱国人士及宗教界人士。如: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接见的中医学家景莘农、李殿君,追随孙中山进行反清活动的书画艺术家张寒杉,语言学家高元白,香港陕西同乡会会长田一明,书法艺术大师高乐三、程克刚、陈少默,著名文物考古专家石兴邦,著名经济学家何炼成 ,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博士生导师霍松林, 原中国美协副主席、 人民币上毛主席头像的绘画者刘文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十大建筑设计师张锦秋, 中国作协副主席、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等123位。 还有研究员130人我省优秀的文史艺术人才,他们都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何炼成、彭树智、田恒五等馆员针对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文物保护、旅游事业等提出了很多建议,受到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文史研究方面,完成了《陕西省志·人物志》古代部分的编写任务,共约70万字;参加了全国《新编文史笔记》丛书的编写工作,出版了《秦中旧事》、《三秦轶事》两本分册;1998年推出馆员文集《崇文丛书》四卷120万字,2001年又将推出该丛书的第五、六卷,60万字;出版馆刊29期,200多万字;近两年还集中人力对馆藏书画、碑帖拓片及图书等文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发掘。书画活动方面,多次在西安、汉中、延安等地举办书画展览和赈灾义卖活动,并深入到厂矿、学校、部队进行书画笔会。此外,还出版了《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藏书画珍品选》、于右任《醉高歌二十章》、《阎甘园先生书画选集》、馆员书法家宫葆诚字帖《隶书阿房宫赋》等。海外联谊工作方面,接待了从海外回大陆探亲、观光的亲友近百人,其中有台湾原国民党“立法委员”杨大乾先生,美国国会高级顾问、美国中华艺术学会常委唐功楷夫妇等。很多馆员还到日本、台湾、美国等地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广交了朋友。阎明、张冠儒
为统一战线工作发挥独特作用
为了发挥馆员海内外联系广泛的优势,促进祖国统一大业,陕西省文史馆多年来积极组织、支持馆员、研究员赴海内外开展书画展览、学术交流等100余人次。 2005年4月,组织陕西当代书画名家代表团赴美文化交流。 先后在纽约、洛杉矶举办了书画展览,并与当地华人进行多场文化联谊,引起了美国主流社会的高度关注。中美友好协会主席陈香梅在华盛顿官邸接见了代表团成员, 并向代表团成员颁发了“ 中美文化交流贡献奖 ”证书, 向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颁发了“文化丰碑”奖牌,为李炳武团长颁发了“功在文坛”奖牌。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之旅。
为文化强省建设增光添彩
“长治久安倡盛世、雅士云集谱和谐。”2003年, 陕西省文史馆在古都西安组织创办了首届中国长安雅集大型文化活动, 到2008年已成功举办了三届, 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 韩国、香港、澳门、台湾及全
国各省的1200多名鸿儒大师、 专家学者和书画高手先后云集长安。“开坛论道、咏诗题词、作书作画,成为西安一大文化景观”, 给陕西人民奉献了一道精美的文化盛宴,给繁花似锦的中国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期间, 长安雅集活动还先后应邀走进美国、上海、北京、宁夏、安徽黄山等地,以其高雅的格调、丰富的内涵、盛大的规模和纯粹的民族特色,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成为陕西文化强省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新的亮点和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被广大参与者誉为“文化艺术界的奥林匹克”。国学大师文怀沙在《长安雅集赞》中写道:“我中华民族最尚友情宜乎,兰亭修禊,驰名中古;长安雅集,耀誉当今”。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霍松林挥毫书写《 长安雅集赋 》盛赞第三届长安雅集“展中外六百位名家之才智, 德艺留芳; 探长安五千年文化之精华,和谐至上。” 长安雅集还被评为“ 五年来影响陕西发展的十件大事 ”。
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长安,是中华民族千年故都。在这里诞生了灿烂的礼乐文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开辟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创造了令全世界敬仰的汉唐盛世;曾活跃着数以万计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这里诞生的长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其从容自信、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至今仍令国人骄傲和自豪,称颂为“汉唐气象”,是陕西省最大的尚待开发的文化资源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长安文化以长治久安的盛世文化为特征。长治,就是可持续发展,久安就是和谐社会。因此,开展对长安文化的深入研究,是建设陕西“文化强省”的重要基础,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为宗旨的国学研究的核心部分。 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审时度势, 充分发挥文史馆员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思想库作用” ,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陕西省文史馆在编辑出版了6卷《崇文丛书》、12卷《陕西文史研究丛书》之后,2005年便积极创立和开展了“长安学”研究, 为陕西树立了一个崭新的学科形象。 先后召开了五次研讨会, 海内外著名学者文怀沙、袁行霈、张岂之、霍松林、舒乙、刘庆柱、高占祥、王巨才、郑欣淼、张克晋、石兴邦、袁仲一、方光华、赵世超、牛致功、肖云儒、黄留珠等百余位学者纷纷聚焦“长安文化”,积极参与“长安学”研究并对其发展寄予厚望。已获得长安学研究成果300余万字,将陆续出版《长安学丛书》100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开展“长安学”研究,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将不同研究机构、不同方面的专家学者汇聚在一起,弘扬优秀长安文化,让更多的人去认识汉唐文明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国人建设小康社会、重振汉唐雄风的信心。为建设陕西文化强省,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小康目标,提供更多的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
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先后组织馆员赴西安、宝鸡、渭南、榆林、汉中等地考察调研,为省政府谏言献策。举办了“华山论诗”、“骊山新咏”、“驼城诗会”、“太白山颂”、“重阳诗会”、“秦巴采风”“诗歌书画颂和谐”等活动。为歌颂和谐盛世、鼓舞广大人民、促进陕西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还在西安理工大学开办了《古都大讲坛》,组织张锦秋、钟明善、陈忠实等40余位专家学者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人文知识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深受校方和学生们的欢迎。
以上活动的开展,密切了党和政府与社会科学界的联系,极大地提升了陕西在全国的文化地位和社会知名度,受到各界好评。袁纯清省长指出:“陕西省文史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加快陕西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2006年10月,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参事工作文史研究馆工作座谈会在西安隆重召开,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的华建敏同志在观摩了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组织的金秋笔会、重阳诗会、《中华文明·奥运书画》和工作成果展后盛赞: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的工作很有特色。可以用三个“有”来概括,“一是有吸引力。在陕西争当馆员蔚然成风,馆员已经成为陕西文化界的最高荣誉;二是有活力。举办的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长安雅集已经成了颇具影响的文化品牌;三是有影响力。 陕西有100多位文史馆员,有的是文史大家、有的是艺术名家,通过他们的工作,提升了陕西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推动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
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全体馆员及工作人员决心在馆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开创文史研究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西部强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