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8 11:5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10月,原名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考古研究所,1963年归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后改名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70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并。1978年10月,经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批准恢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建制,1984年划归陕西省文物局管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9月,原名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考古研究所,1963年归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后改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70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并,原考古研究所人员仍从事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1978年10月,经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批准恢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建制。1984年划归陕西省文物局管理。2006年12月,经陕西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位于西安市南郊乐游路31号,院部占地约1万平方米,办公科研楼和文物藏品楼各1座。另外,在西安泾渭工业园区建设了泾渭基地,在雍城、秦陵、铜川、窑店等地建立了考古工作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制130人,现有职工115人。内部机构设置为9个部(室),分别是:党委工作部、行政办公室、科研工作部、石器考古研究部、商周考古研究部、秦汉考古研究部、隋唐考古研究部、资料信息部、文物保护研究部,部(室)下辖27个科(室)。此外,在西安经济开发区泾河工业园区建有全国唯一的考古科研基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在雍城、阳陵、秦始皇陵、铜川、沣东、窑店、周原、周公庙设有考古工作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省级考古科研机构,承担着陕西省境内的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科研工作。共有在职职工118人,其中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23人,中级职称34人、初级职称26人。院图书馆藏书近13万册,是全国文博考古专业图书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之一。
院文物库收藏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各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标本14万余件(组),是陕西省最大、最重要的文物标本库。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以来,先后发掘了数十处重要古遗址和万余座古墓葬,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许多项目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研究人员先后发表考古调查发掘简报和研究论文1200余篇,出版考古发掘报告56部,学术专著数十部,其中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二十二项。
1980年创刊的学术杂志《考古与文物》己出版170期,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考古学术刊物之一。在2001年进行的二十世纪全国百大考古发现评选中,陕西省有十三项名列其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有二人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一人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二人被评选为人事部、文化部先进工作者,一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人被评选为省级劳模,三五人才推选入围7人,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被评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人员组成中,直接和间接从事考古专业的田野和室内研究人员占总人数的80%。学历情况:博士研究生(含在读)8人,硕士研究生(含在读)17人,大学本科41人,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占总人数的58%。专业技术职务情况:研究员18人,副研究员20人,中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总人数的63%。学历高、职称高的特点比较明显。高职称专业人员基本是各自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有的还成为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此外,还有客座研究员、兼职教授25人次,其中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4人次,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3人次,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兼职教授18人次。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至今,先后组织开展了许多重大考古发掘项目,从史前时期的南郑梁山、洛南龙牙洞、西乡李家村、南郑龙岗寺、临潼康家、华县泉护村等遗址,到历史时期的佳县石摞摞山、扶风周原、岐山周公庙遗址、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韩城梁带村两周墓地、凤翔秦都雍城、秦都咸阳、秦始皇陵、秦东陵、汉景帝阳陵、神木大保当彩绘画像石墓、北周武帝孝陵、北周安伽墓、唐僖宗靖陵、礼泉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铜川耀州窑、法门寺佛塔地宫、何家村金银器窑藏……50年间,组织开展了上千个从大型遗址到普通墓葬等规格不等、大小各异的考古发掘项目,出土了达几十万件包括金银器、青铜器、玉器、丝绸、木器等在内的各种材质的文物。
2020年11月1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了首例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墨书书丹墓志。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对外交流与学术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协助香港特区发掘沙下遗址;协助西藏自治区发掘古格遗址、萨迦寺遗址;参加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青藏铁路、三峡工程(重庆市)、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湖北省)中遗址和墓葬的考古项目。与韩国庆州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双方每年互派专家交流考察,合作研究;与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合作保护沙河古桥木桩;与法国巴黎“陕西历史之友”联合发掘唐新城长公主墓;与斯洛文尼亚合作进行汉阳陵南区从葬坑的保护研究。同时还和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越南等10几个国家的研究所、博物馆、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学术交流和资料交换关系。特别是与德国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合作历时19年,共同建立了国际一流的金属质文物、壁画、丝绸等文物修复实验室。双方还合作勘探了唐桥陵、泰陵、景陵和光陵。此外,相继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藏民族学院等高校文博专业和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学生,以及日本、波兰等国家学生前来进行考古实习。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有8项主持或参与发掘的项目荣获“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先后出版考古发掘报告和学术专著近百部,发表论文1300余篇,获国家和省级奖项40余项,出版考古报告及专著数量占全国省所总数约三分之一。1980年创刊的学术期刊《考古与文物》己出版166期,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考古学术刊物之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全国和省内荣获过许多荣誉,其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工作者2人;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陕西省政府津贴9人;陕西省政府“三五”人才7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家》栏目,先后为本院4名专家作了专题报道。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有二人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一人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二人被评选为人事部、文化部先进工作者,一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人被评选为省级劳模,三五人才推选入围7人,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被评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2021年10月12日,被评为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拟表彰对象。
2021年10月,被表彰为“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由于陕西得天独厚丰富的地下遗存,加之几代人50年来的不懈努力,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文明史、东方社会史及世界文化史研究的重要阵地,以及中国现代考古学重要基地之一,在世界考古领域占有独具魅力的特殊地位,为中国考古学与古史研究,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为研究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国家起源、文明起源和周秦汉唐文明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为陕西的博物馆建设奠定了牢固基础(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耀州窑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等均是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建的),在国内外考古、博物馆界享有一定声誉。
它是中国最早的考古研究院之一,作出过很多的贡献。
党委书记、院长:种建荣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继源
副院长:王小蒙
副院长:赵西晨
纪委书记、副院长:种建荣
副院长:孙伟刚
院长助理: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