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5 16:00
西安市(英文名:Xi’an City),别名长安、镐京,位于中国西北部、黄河流域中部关中平原,介于东经107°40′~109°49′,北纬33°42′~34°45′之间,是陕西省辖地级市、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下辖11个区、2个县,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07.82万人,所讲方言为陕西话,属于北方官话中原方言关中片。
在西周时西安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之后,以西安为都,并以“长治久安”的含义将西安命名为“长安”。公元9年,大司马王莽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
元初,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将奉元路改称为“西安”。而从此之后,“西安”这个名字一直沿用。
早在10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在这里生活并出现了城垣的雏形。
夏朝,西安市境内有扈国(在今户县)、骆国(在今周至县)。夏启二年(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大败有扈氏(古国名,在今户县)于甘(今户县甘亭镇北)。
商朝,西安市境内有方国、封国、崇国(在今户县、长安一带)、㝬国(在今蓝田县)、郝国(在今户县)、丽国(在今临潼县东部)等。商纣十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姬昌灭崇(今长安、户县一带的古国)。翌年,在沣水西岸营建丰京,从岐山周原迁都于此。又一年,命世子姬发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丰、镐两京同称宗周。
周武王十一年(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时期,西安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周时在这里的诸侯国有杜国(在今雁塔区杜城村一带)、函国(在今未央区)等。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统一中国,秦王羸政称始皇帝。统一文字、币制和度量衡。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设立内史,掌治京畿各县,今西安市辖域均属其管辖。秦王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军进抵霸上(灞河东岸),秦朝灭亡。
汉王刘邦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由南郑抵栎阳。以关中置中地、渭南、河上三郡,西安市辖域大部属渭南郡。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继位皇帝,是为汉高皇帝。五月,定都关中,暂驻栎阳。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由栎阳迁都长安。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90年,长安城墙修筑完成。
汉居摄三年(公元8年),王莽即位天子,改国号为新。次年,改长安为常安。新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春,以常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新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杜吴杀,新朝灭亡。
刘玄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玄由洛阳迁都长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玄投降赤眉军,东汉以长安为西都。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太尉董卓挟持献帝刘协由洛阳迁都长安,董卓于192年被吕布斩杀;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率军进攻汉中张鲁,进抵长安,占领关中,留大将夏侯渊驻屯长安。218年曹操进攻蜀汉,进入长安。311年,汉帝派兵攻陷长安,以刘曜为雍州牧,镇守长安,312年,长安设立行台;316年,刘曜进攻长安。城内断粮,晋愍帝出降,次年被杀,西晋亡。
319年,汉帝刘曜由蒲子(今山西隰县)迁都长安;350年,大单于三秦王氐人苻健自称晋征北大将军,击败后赵将军王朗、司马杜洪,进入长安;351年,苻健在长安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史称前秦;386年,姚苌在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秦,史称后秦,改长安为常安;417年,东晋太尉刘裕率军北伐,入常安平朔门,姚泓出降,后秦亡;431年,北魏神复置雍州,改京兆尹为京兆郡,移治所于霸城,复常安为长安;535年,宇文泰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以长安为都;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在长安代西魏称天王,改国号为周,是为北周孝闵帝,西魏亡。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北周相国隋王杨坚在长安即皇帝位,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文帝由长安城迁都大兴城,改万年县为大兴县,长安、大兴两县治所由长安城分别移大兴城长寿坊(今雁塔区蒋家寨附近)和宣阳坊(今碑林区雁塔路北段);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会合各路军20万人攻克大兴城,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是为隋恭帝。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在大兴城太极殿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改大兴城为长安城,改京兆郡为雍州,改大兴县为万年县;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在长安宫城玄武门射杀其兄太子建成、弟齐王元吉及其诸子,是为玄武门之变,高祖称太上皇,传位李世民,是为唐太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玄宗逃往成都,不久,叛军攻陷长安。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改京兆府为大安府,辖长安、万年、昭应(今西安市临潼区)、栎阳等14县,辖区约今西安市及东至渭南市,西至兴平、盩厔县,北至三原县,南至宁陕、柞水县北部地区(约2万平方千米),隶于永平军。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改大安府为京兆府,曰西京。后晋京兆府隶于晋昌军,后汉京兆府隶于永兴军,后周沿前制,辖区均未变。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西京留守安重霸集资修缮大雁塔,三年竣工;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废西京,置晋昌军,仍以长安为京兆府;后汉乾二年(公元949年),后汉军入长安,郭从义诱杀赵思绾等300人于长安。
北宋置京兆府,初隶于关西道,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隶于陕西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改隶永兴军路,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升为大都督府,四年(公元1110年)又复为京兆府,辖长安、樊川(宣和七年以万年县改)、鄠等13县,辖区约今西安市(不含周至县)及北到泾阳县、西至兴平市、南至镇安县(约2.1万平方千米)。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占据长安,沿置京兆府,辖长安、咸宁、蓝田等12县,辖区较北宋京兆府增加今周至县东部(约2.3万平方千米)。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京兆府属之。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分凤翔、郿县、盩厔(今周至)来属,改韩城县为贞州、郿县为郿州、盩厔(今周至)县为恒州,始为八州12县。从五代起,京兆府治所移驻长安城指挥街(今西大街东段路北社会路口西侧)。
元朝蒙古太宗三年(公元1231年)沿设京兆府,隶于京兆府路,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隶于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忽必烈封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于京兆府城置王相府,京兆府隶于王相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安西路隶于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奉元路辖1司(录事司)、11县(长安、咸宁、蓝田等),州领15县(同州领大荔县、朝邑县、郃阳县等),共26县。治所仍在今西大街东段路北社会路口西侧。府城改名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占领奉元城,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明初西安府辖6州、31县,辖境东至潼关、西至武功、北至同官、南至镇安,约今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不含宜君县)和渭南、商洛地区辖地(约5.7万平方千米)。1643年,李自成攻西安城,击毁东门正楼、南门箭楼,改西安府为长安府,称西京。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正月,占领西安府,沿明制设西安府,治所在明西安府旧址,隶于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隶于左布政使司,后改隶陕西布政使司。乾隆年间在省下设道级巡视区,西安府属西乾鄜道。清西安府辖15县、1散州、2厅,辖区缩小为东至渭南市、西至周至县、北至铜川市、南至宁陕县地区(约1.8万平方千米)。
中华民国时期,是西安市级行政建制诞生和逐步形成的时期。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首次设市,仅存在短暂两年。1930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新的《市组织法》,提高了设市标准,西安人口不足20万,不够设市标准。11月8日,陕西省政府通令撤销西安市建制,辖区复归长安县。1935年,陕西省逐步设立行政督察区。1938年10月,设立第九、第十行政督察区,今西安市境内的长安、临潼、蓝田、鄠县、高陵五县隶于第十行政督察区(驻咸阳),盩厔县隶于第九行政督察区(驻宝鸡)。1944年,再次设市,市辖区的建制也随之产生。9月1日,市政府正式成立,为陕西省辖市。与此同时,今西安市境内各县依然继续存在,先后隶于关中道及有关行政督察区。1947年8月1日,在全面内战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国民政府,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明令将西安市升格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为全国12个院辖市之一。同年12月内政部核准西安市简称镐。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属陕甘宁边区辖市。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属陕甘宁边区辖市。1950年1月19日,撤销陕甘宁边区建制,成立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安市为西北首府,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为西北行政区辖市。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西安市随属西北行政委员会。1953年3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将西安市由西北行政区辖市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撤销西北行政委员会,陕西省归中央直辖,西安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陕西省辖市。1984年10月,西安市被国务院列为计划单列市;1992年被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1994年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副省级城市;2018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2024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向平台企业开放信用监管数据试点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提出在陕西西安等8个城市开展向移动支付平台企业开放信用监管数据试点工作。
西安市位于中国西北部,黄河流域中部关中平原,介于东经107°40′~109°49′,北纬33°42′~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渭南市、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204千米,南北宽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
西安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根据近30年(1991~2020年)气候资料统计分析,年平均气温13.5~14.9℃。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1.2~0.7℃,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6.9~27.8℃,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3℃(长安2006年6月17日)。年降水量506.1~690.3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954.9毫米(2003年,临潼),年最小降水量为277.6毫米(2013年,西安)。日最大降水量138.9毫米(2007年,高陵),7月、9月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年日照时数1679.9~2062.6小时。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市地层分布以年代不同依次为:太古界(距今约25亿年前)分布于骊东南丘陵;元古界(距今约24亿~5.7亿年前)分布于骊东南丘陵及秦岭山地,为西安境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之一;寒武-奥陶系(距今约5.7亿~4.4亿年前)在西安市境内有两个区系,其中一部分在秦岭主脊,另一部分分布在秦岭深处周至县西南老县城至长坪一带;泥盆系(距今约4亿~3.5亿年前)分布于秦岭山地周至县境内;石炭系(距今约3.5亿~2亿年前)分布于周至、户县一线秦岭山地;第三系(距今约6700万~250万年前)分布在骊山、骊东南丘陵及东部黄土台塬区,多数埋没于第四系沉积层下,仅在深切沟谷或山地边缘出露地面;第四系(距今约250万年前迄今)是西安地表出露最广的地层,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5%,渭河平原基本为第四系覆盖。
西安市的地貌包括平原、黄土台塬、丘陵、山地等四种基本形态。西安市南高北低,相差悬殊。秦岭山脉横亘南境,山脉主脊构成西安市境与陕南的分界,山脊高度海拔2000~2800米,自西而东呈波浪式缓降,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西安市境内渭河平原面积3722.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7.29%。按地貌成因和形态特征,西安市境内的平原分为渭河干流冲积平原、渭河支流河谷平原及山麓洪积平原三个次一级地貌单元。
西安市黄土台塬主要分布在西安城区以东、以南的临潼、蓝田和长安县境内,周至县西南秦岭山前也有少量分布。面积645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6.46%。西安市境内主要台塬有: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八里原等。
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骊山以东以南的蓝田县、临县境内,面积约74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7.41%。
西安市的山地包括秦岭山脉北坡和骊山,面积4875.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48.84%。这种地貌在地质新构造运动地块隆升的基础上,经流水侵蚀风化剥蚀形成。根据其分布范围、地貌形成过程,分为骊山、秦岭山地和太白山古冰川高山三个次一级地貌单元。
西安市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称,河网密集,有渭河、泾河、灞河、浐河、沣河、潏河、黑河、涝河、石川河、零河等较大的河流55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36条。绝大多数河流由南向北流经渭河平原注入渭河。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有黑河、灞河与沣河。上述三条河流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82.37%。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19.91亿立方米。还另辟有较理想的水源基地。
截至2022年7月,西安有水库83座,山塘8座,其中大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79座(含西咸新区2座),库容1.08亿立方米,占全市水库数量的95%,占全市水库总库容25.3%,涉及七个区县和西咸新区。
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市供水4亿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万吨,加上地下水资源,市区日供水能力172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
2003年6月18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引汉济渭工程通过通水阶段验收,已具备通水条件。引汉济渭工程是破解陕西省水资源瓶颈制约、实现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的一项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陕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民生工程。工程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从陕南汉江流域调水至关中渭河流域,受水区域总面积1.4万平方千米,受益人口1411万人。
西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黄褐土、褐土为代表,南部的秦岭山地以黄棕壤、棕壤为代表。据1980~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个土类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计181个土种。
褐土又称肝泥,属自然土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秦岭低山、骊山及山麓洪积扇顶部,在平原阶地、黄土台塬也有分布,面积229.99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6.18%。
缕土是西安市境内最重要的农业土壤,广泛分布于渭河平原的二、三级阶地与黄土台塬,面积268.68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8.9%。
棕壤属自然土壤,分布于秦山地海拔1200~2400米地带,面积457.15万亩,占全市土壤面积的32.17%,是秦岭山地的主要土壤。
暗棕壤也属自然土壤,分布于案岭山地土壤垂直带棕壤之上,海拔2400~3000米沿山脊一带,面积35.35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2.49%。
水稻土是由其他种类土壤在长期种植水稻,进行周期性淹水灌溉培肥条件下形成的水成土壤,主要分布在沣河、滈河等河漫滩、阶地及秦岭北施滦镇以西区城,面积27.69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95%。
由黄土母质经耕作熟化生成的幼年农业土壤,分布于洞河平原各级阶地和黄土塬,面积134.76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9.48%。
红粘土是丘陵沟壑区的主要土壤类型,面积47.62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3.35%,多分布于骊东南丘陵,山前残存台塬也有零星分布。
西安市境内紫色土面积8.67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61%,多分布于骊东南丘陵,灞桥区灞河沿岸也有零星分布。
是近代河流沉积母质经耕种熟化形成的农业土壤,面积121.42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8.54%,分布于山麓洪积扇和各条河流的河漫滩、一级阶地。
是在晚近河流沉积母质基础上,受地下水和耕作熟化共同作用发育形成的农业土壤。面积80.13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5.64%,多分布于渭河及其支流河漫滩与一级阶地低洼处。
西安市境内沼泽土面积0.42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03%,分布于临潼、蓝田等县河流中下游两岸的蝶形洼地与封闭型沟谷低洼地带。
分布于秦岭太白山高山区海拔3000~3767米地带,面积9.39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66%。
西安市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高温、大风、沙尘、雷电、冰雹、暴雨、低温冻害、连阴雨、大雾和霾。
干旱是西安最经常出现的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干旱分布呈南少北多,南轻北重的明显趋势。夏旱出现频度较高,其次是春秋旱。连续性旱年较少,连续性旱月较多。雨涝是西安又一重要自然灾害。每年4~10月,气温高,降水多,容易发生连阴雨和暴雨天气。
2020年8月,西安市大范围暴雨引发多地洪涝灾害。8月3日西安市周至县出现暴雨,日最大降水量53.4毫米。区域站出现暴雨日6天29站次,最大日降水量为阎良北屯111.3毫米(8月6日)。短时强降雨导致西安市临潼、阎良、鄠邑、周至、蓝田5个区县、51个镇(街办)不同程度遭受洪涝灾害。
西安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4种。滑坡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前、秦岭山区、黄土台塬边缘地区,共351处。崩塌主要分布在黄土台塬、秦岭山前地区,共179处。泥石流主要发育在秦岭山区、骊山山区、黄土梁洼沟谷中,共19处。地面塌陷分布在黄土台塬边,共7处。缓变性地质灾害包括地裂和地面沉降。根据勘查研究成果,西安市城区共有14条地裂缝和4条次生地裂缝,分布面积约250平方千米,总长度约160余千米。
西安市属水资源严重不足地区。截至2023年9月,地表水资源人均占有量408.45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5%、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7%、陕西省人均占有量的32.1%和黄河流域人均占有量的65.6%。地表水资源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年际变化剧烈,年内分配不均。地下水资源则严重超采。据陕西省水文一队调查,在市区与长安县的1648平方千米范围内,地下水年可开采量6.27亿立方米,而实际年开采量达6.9亿立方米,超采0.63亿立方米,特别是城区与郊区,城市水源地和农业灌溉用井集中开采,每年超采2.21亿立方米,使农用机井不断报废。
根据2022年发布的全国国土调查结果,西安市耕地141232公顷,其中,水田256公顷、水浇地99490公顷、旱地41486公顷;园地58257公顷,其中,果园46005公顷、其他园地1225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399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580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8251公顷;草地用地12225公顷;林地589648公顷;湿地5992公顷。
西安市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截至2023年5月,西安市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具有良好的储存地热水的地质条件,仅城区可以开发的地热面积约780平方千米,地下热水可采储量5.39亿立方米。
截至2023年5月,西安市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直接侵袭,尚保留若干第三纪古老的孑遗植物,如银杏、水青树、连香、马甲子等。秦岭山地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自然植被类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计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属2224种,为中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之一。渭河平原主要为大田农作物、蔬菜、果园和城市绿化等栽培植物类型。截至2023年11月,西安市森林资源集中于秦岭山区,约占全市林地面积的94.59%,其中,西部又多于东部。西部周至县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55.6%,林木蓄积量14925700立方米,占全市林木蓄积量的67.06%。
截至2023年5月,西安市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有兽类55种、鸟类177种,包括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秦岭亚种、鬣羚、大鲵、黑鹳、白冠长尾雉、血雉、金鸡等珍稀动物。
截至2020年7月,西安市有5个自然保护区(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河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安泾渭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重点加强了对金丝猴、大熊猫、细鳞鲑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以及野生鸟类资源和动植物生境的保护,有效保护了西安市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好的环境,野生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物种的种群数量得到增长。
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周至县南部,面积90.3万亩,1982年建立,1988年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至自然保护区属以保护珍稀动物金丝猴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90.5%,尤其多有金丝猴喜食的卜氏杨、杞柳,大熊猫、扭角羚喜食的松花竹、箭竹,溪流众多,气候适官,年平均气6.4℃,极端最高气温29.7℃,极端最低气温-19℃,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宜金丝猴栖息繁殖。
截至2024年4月,西安市下辖11个区、2个县、7个国家及省级重点开发区,并代管一个国家级新区。市政府驻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109号。
截至2023年末,西安市常住人口1307.8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667.52万人,占51.04%;女性人口640.30万人,占48.96%。性别比为104.25(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城镇人口1044.69万人,城镇化率79.88%。出生人口10.75万人,出生率8.22‰;死亡人口10.28万人,死亡率7.86‰;自然增长率0.36‰。根据陕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安市0-14岁人口占比15.65%;15-59岁人口占比68.33%;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6.02%。
西安市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西安市共有54个少数民族成分(无独龙族),少数民族人口13215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2%,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其中人口过万的少数民族有2个,分别是回族77851人,占西安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8.91%,满族11864人;10000-2000人的少数民族有8个,分别是蒙古族6951人、藏族5123人、土家族4903人、维吾尔族3816人、苗族3443人、壮族3173人、彝族2276人和朝鲜族2088人;2000-1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个,分别是侗族1179人、布依族1119人。总体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莲湖、新城、碑林、雁塔四区,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突出。
盛行于关中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以关中话,即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中原官话之一——陕西话,虽然深受普通话影响,但还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词用法。
西安市方言属于北方官话中原方言关中片。是关中片乃至中国中西部地区甚至整个汉语方言的优势方言。可以分为城区方言、周至方言、户县方言、长安方言、蓝田方言、临潼方言、高陵方言共7个地点方言。特点主要有:古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其他入声字归阴平;有大量的重叠词;有逆序词、分音词;有内部屈折等。
西安市五大宗教俱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享有盛誉的场所和人物众多,影响深远。截至2023年4月,西安市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有457所,已登记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近1900人,宗教团体19个(市级6个,区县级13个),另有带有宗教背景的社会团体2个;宗教活动场所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8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西安市以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为支柱产业。2023年,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2010.7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5.2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146.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538.64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2.71%、34.53%、62.77%。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40.7%和57.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2128元,增长4.4%。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1.5%。
2023年,西安市粮食种植面积385.1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10.99万亩,园林水果种植面积72.55万亩,油料种植面积6.04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40.43万吨,连续四年稳定在140万吨以上。其中,夏粮产量69.64万吨,秋粮产量70.79万吨。园林水果产量105.03万吨,肉类产量5.16万吨,牛奶产量8.29万吨,禽蛋产量4.88万吨。
西安市以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制造、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与核心。
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101.55万辆,超过第二名上海的99万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的城市。2023年,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7.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7.8%,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2.3%,汽车制造业增长32.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0.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14.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9%,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23.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582.28亿元,比上年下降0.6%。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70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2%。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500.02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5401.79亿元,增长14.3%。签订合同额18325.19亿元。
西安的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等,在零售业、餐饮业、运输、房地产、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领域提供服务。
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7538.64亿元。西安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76.33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80.23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4.45亿元,金融业增加值1291.23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883.00亿元,其他服务业增加值3807.31亿元。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172.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1.60亿元,进出口总值3597.59亿元。年末世界500强企业在全市开办企业或设立分支机构253家,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9家。实际使用外资12.53亿美元。
截至2023年末,西安市有7个国家及省级重点开发区,分别是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并代管一个国家级新区,即西咸新区。
2023年末,西安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63所,在校学生84.68万人,毕业生22.95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43所,在校学生18.75万人,毕业生4.74万人。普通中学520所,在校学生57.15万人,毕业生15.97万人。小学1163所,在校学生99.22万人,毕业生13.27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8.98万人。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兴办、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学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是“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单位,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学校。学校是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教育、交叉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截至2024年3月,设有34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和3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在编教工6568人,其中专任教师3755人。有兴庆、雁塔、曲江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4个校区,占地面积约5000亩,各类建筑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西安文理学院
西安文理学院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科技六路1号,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市政府举办、省市共建、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设立的陕西师范学堂,其校址前身是始建于1609年的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后陆续由西安大学、西安师范专科学校、西安教育学院、西安幼儿师范学校和西安师范学校合并而成。截至2014年,学校有高新、关中书院和太白三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14000余人,联合培养研究生757人。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4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90%以上。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学生34000余名,教职工4300余人,占地面积310余万平方米,设有航空、航天、航海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等27个学院。拥有74个本科专业,37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23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5个学科群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
西安开放大学
西安开放大学位于西安市碑林区金花南路长兴路11号,原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于1979年,于2020年底正式更名,由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是西安市唯一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截至2023年3月,共开设开放教育本、专科专业69个,成人教育专业39个,在籍学生7.5万余人,累计培养学历教育人才23万多人,非学历年培训达100万人次。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鱼斗路251号,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西安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公办综合类全日制高职院校。学校占地面积382亩。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大数据应用学院(动漫软件学院)、建筑与轨道交通学院、现代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生物与医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健康护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学前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教职工663人,在校生1.37万人。
2023年末,西安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713个,比上年末增加301个,其中,医院395个,增加8个。卫生技术人员14.11万人,增长8.2%,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16万人,注册护士6.41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96万张,增长10.4%,其中,医院床位8.33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7985.02万人次。
西安市胸科医院
西安市胸科医院位于西安市长安区航天大道东段,医院始建于1953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截至2020年8月,医院有员工1108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64人,有正高职称29人,副高职称102人,中级职称297人,有博士9人,硕士177人。医院开放床位1100张,设有门急诊科、呼吸科、心血管内科、消化科、结核内科、外科、胸外科、骨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核医学科、放疗科、中医康复科、手术麻醉科等29个医疗科室,设有药剂科、检验科、影像科、超声科、功能科、病理科、镜检中心、体检中心等15个医技科室,主要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肺部肿瘤和各类型结核病等。
西安市第八医院
西安市第八医院位于西安市雁塔区丈八东路2号,是一所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始建于1933年,隶属于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是当时主政陕西的杨虎城将军针对1932年夏季陕西霍乱大流行设立的专科医院,1954年迁至现址。截至2024年6月,医院占地面积7.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2万平方米,编制床位650张,开放床位544张,在岗职工606人。设置28个医疗、医技科室,国家级研究室1个,国家级中药临床研究基地,市级研究所1个、研究室2个,是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西北地区最大的传染病医院。
西安市主流媒体包括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西安广播电视台(集团)等。2022年以来,西安广播电视台完成新闻综合频道、都市频道、商务资讯频道、影视频道、丝路频道和新闻广播、音乐广播、交通旅游广播、资讯广播、综艺广播整体改版,提升栏目37个,新开设栏目27个。推出《12345》《生活要向上》《商务直播间》等一批体现西安发展、关注百姓生活的民生节目和《西安听我的》《书香长安》《西安故事》等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广播节目,打造《丝路文艺》《电影全色彩》《范儿体育》《金秋生活》等栏目,排播《中流击水》《山海情》《长征》等一批电视剧和电影。
截至2023年,西安市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4家,建成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39个。共有两院院士69人。全年认定地区优秀人才及实用储备人才2.84万人。认定登记技术合同6.44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900.05亿元。年末,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万家。全年专利授权量5114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9464件,比上年增长13.6%。PCT专利申请量509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92080件,比上年末增长24.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1.53件,增长25.1%。
截至2023年,西安市有公共图书馆14个,全年总流通416.14万人次;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3个,艺术表演团体16个。全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808.78亿元,增长10.0%。举办各类展会活动516场,比上年增加260场。其中,举办国际性展会活动52场,增加28场;全国性展会活动124场,增加37场。参展参会253万人次,增长63.2%。
截至2023年,西安市共有体育场馆51个,比上年末增加18个。体育场馆面积130.13万平方米。全年西安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项比赛中获得奖牌126块。举办县级以上群众性体育赛事共计800项次。新建(更新)全民健身路径210个,年末社会体育指导员3.38万人,晨晚练点1902个。
2023年,西安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00,全年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6.5%,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下降2.6%。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值55.3分贝,升高0.9分贝;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均值65.8分贝,降低0.2分贝。西安市6个国考断面和12个省级流域补偿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考核要求,黑河入渭、灞河口2个国考断面连续3年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纳入国家考核的4个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考核要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考核要求,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碳排放强度降低率为4.87%。
截至2023年,西安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56.81万人。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31.6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07.8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47.2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79.49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61.6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17.89万人。共有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184个,床位2.96万张,收养人数1.11万人。城市低保对象1.35万户、1.83万人,发放低保金2.10亿元;农村低保对象2.88万户、7.16万人,发放低保金6.09亿元。8828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发放供养金1.84亿元。
西安市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门户。2023年,西安市累计完成交通投资259.28亿元,超年度投资计划19.48%。机场三期、西安东站、西十、西延等9个中省项目及210国道、东临路、西户路等4个市级重点项目高效推进。
截至2022年,西安市公路总里程13474千米,2023年,西安市完成全市110千米新增国道移交工作,普通干线公路路面技术状况指数达89.7、优良路率94.93%,居陕西省第三。全年累计完成干线公路养护工程投资2.67亿元,工程质量总体抽检合格率97.4%。G210沣峪山区段项目全面完工。农村公路路面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检测里程由2022年的4777千米提升至8050千米,检测比例达75%。长安大道、甘曹路入选“陕西省十大最美农村路”。阎良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复审通过,周至县“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创建通过。同时,西安市公路局主动开放12个服务区(停车区)、6个超限站,免费提供晒粮场地、车辆加水等服务。
“十三五”期间,西安铁路网总里程601千米,其中高铁总里程224千米。“米”字型高铁网格局初具规模,西成、西银高铁开通,实现了西安与银川、兰州、成都等城市的高铁直连。西安至渭南、安康、榆林、神木、韩城等地的铁路项目建成。2022年,西安市铁路年旅客发送量2569万人次,铁路年货物发送量逆势增加至645.1万吨。2023年2月28日起,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三座火车站正式更名,原“西安西站”更名为“莲湖站”,原“阿房宫站”更名为“西安西站”,“西安南站”更名为“引镇站”。
西安站
西安站于1934年建站,1986年完成第一次改扩建。1986年的西安火车站建筑面积是32982平方米,实际候车面积7900平方米,可容纳7000人。2021年12月31日,西安车站第二次改扩建项目全面竣工投用,车站由原来的6台11线增至9台18线,建筑面积32.2万平方米,提升了近十倍;候车面积24969平方米,可容纳1.6万人,应急情况下可容纳4.9万人,年旅客发送能力达到4800万人次。
西安北站
西安北站是中国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主要节点车站,拥有中国编号最大的站台,采用“上进下出、高架候车”的旅客集散模式。它位于中国铁路网中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要道,担当郑西高铁、大西高铁、西成高铁、银西高铁等线路的运输任务。
西安东站
2022年11月30日,西安东站正式开工建设。西安东站位于西安市高铁东城中央商务办公核心区,是集高铁、普铁、地铁、公交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车场总规模13台27线,其中西渝高速场5台9线,西武高速场4台8线,西康普速场4台10线,预留城际场,配套设置动车运用所、走行线、普速存车场等设备设施。西安东站建筑总规模为39.4万平方米,其中站房10万平方米,屋面采用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菱形形态,立面运用灵动弧线造型。
西安西站
西安西站原名阿房宫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南陶庄村,位于城区西侧,距西安市中心钟楼直线距离约18公里,距城区西外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西边界)约10公里,为西安铁路枢纽“四主一辅”客运枢纽中的“辅站”。
西安市集聚了中国国内航空1/4的科研生产力量,西安市航空集群的主体西安阎良航空基地被誉为“中国航空城”,是中国航空资源最为密集的地方,拥有中国唯一完整的航空产业链。航空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2023年达到358亿元。按照规划,到“十四五”末,西安全市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截至2023年,西安市国际航线108条。全年境外航班通航6389架次。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西部机场集团所属核心机场,陕西省省会机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民用机场。机场距离西安市中心47千米,为4F级民用机场。截至2024年6月,有3座航站楼,总面积40多万平方米;2条远距平行跑道,可满足世界上载客量最大的A380客机起降。此外,还有西安航天基地机场。
地铁
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1月,为西安市政府直属国有独资企业,负责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资源开发和投融资等工作。截至2024年6月,公司有12个部门、1个中心和7个分子公司,员工1.5万人。
西安市作为西北第1个、全国第14个批复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第13个开工建设和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截至2024年9月,共获批三轮五次建设规划12条线422千米,建成运营10条线路353千米,在建2条线路69.5千米,单日最高客流达到491.7万人次(2024年4月30日)。
公交
2023年,西安市新开调整公交线路51条,其中新开通社区巴士9条,累计达21条,解决243个社区上万居民公交地铁出行接驳需求;开通定制公交线路60余条,公交线路串联主城区和渭北、西咸等区域,推动实现西安-咸阳两地公共交通乘车刷卡同城同优惠。
西安市从西周开始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西安民俗广泛吸纳了外地乃至异域的文化风习,同时又波环性地影响、传播到更广大的地域。西安在饮食、习俗、艺术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饮食上多为面条、蒸馍等;西安民俗是中华民俗的源头之一;西安市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西安市的日常饭菜多为面条、蒸馍、稀饭、玉米糁子、拌汤等;城市中也有不少河南人、南方人,因而熬菜、糊辣汤、米饭、炒菜、鸡鸭鱼肉之类也多有食用。日常食用的有油泼面、炸酱面、漓水面、米儿面、烩面、炒面等20多种;蒸馍也是西安人日常的面食,蒸馍可依制法不同或可加上不同的辅料制成油卷、油塔、枣花糕、菜卷等上10个种类;无论城乡,西安人民经常吃稀饭,主要有大米稀饭、小米稀饭、高粱米稀饭等;西安人民还将玉米粒磨成细粒叫玉米糁子,小火慢煮,颜色灿黄,不加配菜便令人有食欲。
西安市的特色美食有:腊汁肉夹馍、粉汤羊血、黄桂柿子饼、水盆羊肉等。
西安市优越的自然环境,多元的民族融合,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决定了其地的民俗丰富,且有时代性、地域性、传承性的鲜明特点。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半坡先民时期,西安民俗就显端倪。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安民俗是中华民俗的源头之一。其物质生产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包括周、秦、汉、唐时期的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有所变化,但其诸多内容和形态,一直在沿袭和传承着。
社火
民谚说“社火娱神,香火娱人”,西安市每年迎神报赛时的社火巡游活动,起源于驱疫祈福、祈祥求佑、迎春迎神的古老风习。史载西汉、隋、唐及宋明时代,西安就流行社火活动。现承传下来的社火脸谱、曲调、词目、扮演模式等,多属明清两代传袭后世的。西安地区的社火集中在每年春节正月十五前后。西安城隍庙、东岳庙、药王庙、后土宫及各县的土地庙、城隍庙、山神庙、龙王庙、火神庙、娘娘庙等在过庙会时,也都有社火表演。从时间上分类社火有“白社火”和“夜社火”之分,也有的社火是白天夜晚都可以表演的。
西安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半坡人就制作出精美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表现了高超的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西周建都丰镐,诞生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等,代表了中国奴隶社会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
文学
西安市的文学创作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政论著作《尚书》里的“周书”部分和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多数诗篇,都诞生在西周国都丰镐或京畿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秦策”部分是先秦散文中的精品。隋唐两朝,文学创作繁荣,诗歌、散文、小说方面的名篇佳作很多。宋元明清时期,西安也有不少散文和诗歌。民国时期,西安出现了白话文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均取得巨大成就。
音乐、舞蹈
从公元前11世纪中叶到公元10世纪初的2000年间,西安市的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灿烂辉煌,代表了当时中国这两个艺术门类的最高成就。西安失去国都地位以后的1000多年间,长安古乐比较活跃,舞蹈艺术近乎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西安的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继承古文化传统,注入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重新焕发光彩,分别成为诸多艺术门类中最具活力、最显魅力的艺术门类之一。
戏剧
西安市有“戏剧之乡”的美誉。酉周丰镐时期,西安就出现了角力竞技活动和俳优表演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又增加了越剧、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等新剧种。西安地方剧种与外来剧种互相融合,互相补充,既演出传统剧目,又创作、改编、演出现代剧目,使西安戏剧舞台气象万千。1984年,西安举办了首届戏剧节。1990年,西安共有省、市级戏剧演出团体14个,编导、演员、音乐、舞美人员2500多人。从1950年至1990年,西安市戏剧演出团体参加全国和陕西省各类演出活动,剧目获奖35个。
市树
西安市市树是国槐(中国槐),1986年8月29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国槐为市树,并决定每年5月4日至10日为爱护市树市花活动周。
市花
西安市市花是石榴花,别名:安石榴、涂林、天浆、若榴、丹若、山力叶、珠实等,是西安市的市花。石榴花被赋予了多福多寿、长命富贵的美好意愿,又因“石榴多籽”,寓意人丁兴旺,民族繁荣。石榴既可观花又可观果,花瓣5~7枚,单瓣或重瓣,完全花是葫芦状花或筒状花,不完全花呈喇叭形。
西安市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截至2024年5月6日,西安市有1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22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亦叫西安古乐、长安古乐、长安鼓乐(在周至县则叫“香会”)。它主要流行于古都西安城乡,大致范围是西安城区、长安、周至等地。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僧派的演奏音调较高,代表乐社有显密寺、东仓、西仓、大吉昌等,著名艺人有程金林、程天相、梁振源、赵庚辰、杨家桢等。道派的演奏音调较低,且追求在技术上的“磨工加花”,代表乐社有城隍庙、迎祥观等,著名艺人有安来绪、孟清真等。俗派的演奏音调高扬、浑厚、热烈,富于民间色彩,代表乐社有长安区何家营村和周至县的南集贤东、西两村,著名艺人有文明、王顺堂、张有明、何永贞、何生哲等。截至2012年,西安鼓乐是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2006年5月,西安鼓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是千余年来流传在西安市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水会音乐源于隋代,盛于唐代,是唐代宫廷音乐传至民间后,与民间音乐融合后演绎成的一种地方特色的民间乐种,带有唐代风格。按照演奏的内容和形式分为行乐(进行中演奏)和坐乐(室内诵经时演奏)。截至2017年10月,蓝田县有水会音乐演奏乐团两个,演职人员百余人,演职人员中老、中、青结合,既有年过六旬的老艺人,还有年仅十几岁的青少年。2006年5月20日,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至起良村造纸制作技艺
起良村造纸起源于东汉末年,兴盛于两晋时。当年起良村地处汉上林苑五柞宫,是皇室的纸作坊。造纸用的原料全是秦岭山中的构树皮(学名叫楮树),经过剥皮、泡水、灰水浸泡、蒸皮、清洗、除皮、踩皮、抖皮、扎皮、浸水、洗涤、踏对、切番、舂捣、打浆、抄纸、压纸、晒纸、节水、揭纸等三十六道工序,七十二道小工序。造纸的工具名目繁多,如抄纸用的帘子光做成用的工序就有十几道,帘料必须是完心竹,要拉成半个毫米粗细,用食油锅炸,用马尾丝来连接;用黄土泥做坠子;架子必须是干秋木,否则抄出的纸就是废品;纸汉石和垒纸石必须经过石匠精雕细刻而成。2011年,起良村造纸制作技艺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24年6月,西安市共有博物馆132座。
西安市2023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7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3.1%;实现旅游总收入3350.39亿元,增长65.0%。截至2024年1月,西安市有91家A级景区,其中AAAAA级5家、AAAA级27家、AAA级48家、AA级11家。
西安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的155个基本类型中,西安旅游资源占据89个。西安周围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汉、唐四大都城遗址,西汉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钟鼓楼、古城墙等古建筑700多处。
截至2023年3月,西安境内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
截至2023年5月,西安与33个国家的40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2020年12月29日,西安市成为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的首批中方城市。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国家明确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形象最佳城市、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