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1 21:12
陶雏器是指采用双料混炼工艺制作,通过一定方式成型,未经烧制就具备承受火炼不开裂的功能,具有一定用途,在使用中经受火烧形成一定致密度,尚未完全陶化的夹砂泥塑器。
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遗址第一期发现的距今12000年的陶釜。甑皮岩首期陶烧成温度低于250℃,通过模拟甑皮岩首期陶的考古试验,发现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先民运用双料混炼工艺制作的陶器雏形遗存,双料混炼是甑皮岩人有意识的行为,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万年前甑皮岩先民的一项发明创造,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陶器产生前经历的一个雏形阶段。据此推测,陶器起源经历过一个陶器雏形的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桂林甑皮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考证甑皮岩首期陶为半圆头盔形器皿,疑似先人用于烧煮田螺的器物,材料为泥夹砂。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专家考证其未经250℃以上温度烧制。
甑皮岩首期陶具备陶器三个特点:1、通过一定方式成型;2、经过火炼烧制;3、能煮田螺,具有特定用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称它为陶釜,英国BBC电视台2009年纪录片《人类旅程》介绍甑皮岩首期陶为世界最古老的陶器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的专家组织了模拟甑皮岩首期陶的考古试验。
试验显示,在特定情况下,未经烧制的泥塑器可直接烧煮田螺而不裂。
模拟甑皮岩首期陶的考古试验称为“双料混炼试验”。
试验是将天然陶土与砸碎的石英石按特定比例配合,加适量水运用双料混炼工艺充分揉练为坯料,坯料会具有一定的粘结力及抗裂性,用其捏塑而成的半圆头盔型“泥塑器”仅需晾干数日,不用烧制就可用于烧煮田螺等食物,“泥塑器”直至田螺煮熟都不开裂。
双料混炼工艺是指利用一种自然泥土与另一种材料(土壤、石料、贝壳或其他材料)以骨肉相融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配比,加适量水互相羼和,经过一定方式混练后,形成具有一定粘结力及抗烧能力的坯料,用此坯料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温烧炼并且炼而不裂的工艺。
1、两种材料按一定配比混练;2、混练至骨肉相融;3、混练后形成具有一定粘结力及抗烧炼能力的坯料;4、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温烧炼甚至炼而不裂。
双料混炼在广西地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广西地区历久弥新的制陶工艺。
甑皮岩首期陶顽强抵御万年岁月的侵蚀,奇迹般地留存至今,双料混炼工艺也自万年前神奇般地传承至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坭兴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西壮族夹砂陶、宾阳邹圩下窑陶、新窑陶等广西各地制陶技术均为典型的双料混炼制陶工艺,双料混炼成为历代广西制陶工艺的典型特征。
今天,采用北部湾钦江两岸东泥西泥双料混炼制作的钦州坭兴陶已经成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双料混炼工艺的独特特性使自然素面的坭兴陶窑变出彩更是成为坭兴一绝,双料混炼造就了无数的陶瓷艺术瑰宝,凝聚万年桂陶文化精髓的坭兴陶已经成为中华陶瓷文化产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陶雏器是指采用双料混炼工艺制作,通过一定方式成型,未经烧制即可承受一定程度火烧且烧不开裂,具有一定用途,在使用中不断经受火烧并形成一定致密度,尚未完全陶化的夹砂泥塑器,简称“陶雏器”。
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先民捏塑晾干的“夹砂泥塑器”,用于烧煮田螺等食物。在不断烧煮食物的过程中经受不同程度的火炼,形成一定致密度;虽然没有烧炼到陶化的温度,没有完全陶化,但已具备陶器的基本特征及使用功能;正是这样的器物在更高的温度烧炼后可完全陶化。因此,此类器物是特殊的泥塑器,是陶器的雏形,是“陶雏器”。
甑皮岩首期陶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它是陶器的雏形,是陶雏器。这样的器物在经受更高的温度烧炼后可完全陶化。
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陶器产生前经历的一个雏形阶段,据此推测,陶器起源经历过一个陶器雏形的发展阶段。
甑皮岩首期陶是典型的“双料混炼陶雏器”,是它将万年前的桂林先民带入了煮食文明的阶段;也正是双料混炼的发明,使陶器雏形的产生成为了可能,催化了陶器雏形的萌芽,推进了陶器的起源及发展。陶雏器的出现,揭示了人类从烧烤食物向烧煮食物发展的需求,触及了甑皮岩陶器起源的脉搏。它最终促成陶器的产生。甑皮岩先民从此进入煮食文明的发展阶段,这对进一步认识陶器以及整个人类文明起源及发展的历史进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