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21:39
陶鲁(1434年~1498年),字自强,号节庵,广西玉林人。陶成之子,明代边疆名臣。曾身兼湖广布政使(从二品)、广东按察副使,并治广西兵备,权力及于三地,故被时人称为“三广公”。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于任。嘉靖四十年(1561年),朝廷敕建“忠烈祠”(在今陶街)以祀之。
陶鲁是明代边疆名臣。 其人其事于《明史·陶鲁传》中有所记载。
陶鲁,陶成之子,生于1434年,20岁即任新会县丞,后任知县、广州府同知。明成化二年(1466年),陶鲁效力明朝,平定内乱,任升佥事(按察使属官,五品)。不久升广东按察副使(四品)、湖广按察使(三品)。弘治年间,先后身兼湖广(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三地要职,达到仕途巅峰,1498年病卒。封典为通奉大夫(二品),葬于广东番禺,衣冠冢于仁东镇三山。
陶鲁曾身兼湖广布政使(从二品)、广东按察副使,并治广西兵备,权力及于三地,被时人称为“三广公”。可以这么说,他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平定起义。《明史》载,陶鲁“为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兵事”,先后俘获策反的义军两万多人,抢救被劫掠的民众十三万多人,并安抚这些人恢复家业。二是积极保一方安宁,并兴建了不少学宫、书院,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据史家陈白沙为陶鲁所作的《新迁电白县儒学记》,陶鲁升任广东按察副使后,每次过电白县时,“未尝不瞻顾徘徊,以学校之兴废为己责”。
明景泰五年(1454年),陶鲁任新会县丞。天顺六年(1462年),广西起义军进攻新会,陶鲁的“敢勇兵”击退起义军。后提升为新会知县、广州府同知。如今,陶鲁当年加筑的子城,已经成为旅游景点,这也是新会县唯一保留下来的明城墙遗址。正统至成化年间,大藤峡起义推向高潮。成化元年(1465年),朝廷征调官兵、狼兵(即壮族土官兵)16万人,平定起义,并派出号称“智勇过人,兼文武才”的浙江参政、左佥都御使韩雍前往平定,新会丞陶鲁在韩雍麾下。因有功,不久被提升。成化七年(1471年),陶鲁巡视新会,专程了解当年“敢勇兵”阵亡情况,经征求阵亡者家属意见,并报钦差同意,于新会兴建“敢勇祠”,以祭祀阵亡将士。成化十五年(1479年),敢勇祠建成。陶鲁亲自撰写《敢勇祠记》,刻石立于祠中,于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废毁,记碑幸存。
1498年,陶鲁卒于任上。逝世三十年后,当地人仍然感念其恩德。明嘉靖四十年,敕建“忠烈祠”于忠贤坊后街(即今陶街)以祀之,史称:“三藩岳伯、父子忠勋”。陶忠烈祠一直保存到1992年。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毁坏。后经陶成后代与有关部门协商,祠内原物保存于大平山正阳村。自此,忠烈祠已不复存在。
陶鲁,字自强,荫授新会丞。当是时,广西瑶流劫诸府,破城杀吏无虚月。香山、顺德间,土寇蜂起,新会无赖子群聚应之。鲁召父老语曰: “ 贼气吞吾城,不早备且陷,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 ” 皆曰: “ 诺。 ” 乃筑堡砦,缮甲兵,练技勇,以孤城捍贼冲,建郭掘壕,布铁蒺藜刺竹于外,城守大固,贼来犯,辄击破之。天顺七年,秩满,巡抚叶盛上其绩,就迁知县。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仍知县事。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羽书狎至,戎装宿戒,声色不动。审敌可乘,潜师出城。中夜合围,晓辄奏凯。贼善侦,终不能得其要领。历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兵事。大小数十战。凡斩首二万一千四百有奇,夺还被掠及抚安复业者十三万七千有奇,两广人倚之如长城。然鲁将兵不专尚武,尝语:“ 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杀之耳。” 每平贼,率置县建学以兴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