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子河

更新时间:2023-09-03 21:24

隆子河(隆子):西藏隆子县流经县城的那条河,流入甲曲河,再汇入西巴霞曲河。

简介

雄曲河进入隆子镇便称隆子河(狭义),经列麦乡三安曲林乡,到玉麦乡后叫玉麦曲。全长250公里,穿越深山峡谷,两岸风景优美,属隆子的主干交通线路,沿线也是经济发大地区。

隆子河流入甲曲河,再汇入西巴霞曲河,是西巴霞曲的上游主支。

治理隆子河流域

植树成绩

秋天的隆子河谷,秋高气爽,黄绿相间,透着别有一番秀美的大气。

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雪布达拉山,穿过隆子河谷,你会惊讶地发现,往日寸草不生的几个大坝子,如今已点缀上了一抹抹绿色。一株株沙棘树,一棵棵银白杨,正沐浴着高原的阳光,傲然挺立,满目的绿色感染着每一个人。

环境巨变的背后,是隆子县推进生态立县战略、实施生态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也是隆子人民战天斗地、建设绿色家园的有力见证。

朗宗开路大植树

三八红旗手

2011年新闻《隆子:守护一个绿色的梦想》报道:

隆子县海拔4000米,高寒边远,虽是山南地区的林业大县,但是全县林地分布极不均衡,林区基本集中在5个边境乡,人口密度最大的隆子河谷一带植被稀疏,晴天黄沙蔽日,雨天泥沙横流,干部群众苦不堪言。

时任隆子县新巴乡乡长的朗宗带领全乡几千名群众,从一株沙棘、一亩林地开始,用了10多年的时间,在隆子河谷一带筑起了面积6.8万亩、长20多公里的沙棘林带。

这条沙棘林带也成为隆子人追寻绿色之梦的源头,而朗宗,成为隆子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象征。

朗宗的儿子格桑平措,64岁的格桑平措老人如今退休赋闲在家,但得知是采访母亲事迹,他欣然受邀,娓娓道来。 “母亲于1959年6月参加革命,1961年任新巴乡乡长,那时的我已经记事。她白天与群众一道干活,夜里就考虑着怎样治理隆子河谷地带的荒滩荒坡。她也经常询问当地的老人和群众,在河谷一带种沙棘适合还是种草适合。当时众说纷纭,甚至说母亲是不是发疯了,想在荒滩荒沙上种树!”格桑平措以一个儿子的视角清晰地回忆着母亲的过往,她就是冒着如此大的压力,决心开展植树造林,改变隆子河谷生态环境。

1964年,朗宗带领群众在新巴乡芒措村的沙滩上试种60亩沙棘和银白杨等植物,当年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当时,不仅经济条件差,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连一辆手推车都没有,朗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母亲的手在旧社会被农奴主打伤后落下了残疾,种树、管树、搬运材料都只能靠一只右手,没有文化的母亲似乎有着常人没有的毅力。”格桑平措讲述到这里,有些哽咽。

正是靠着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朗宗在艰苦的环境下没有退缩,鼓足了干劲,带领广大群众,克服困难,与天斗与地斗,仅仅两年内,就让大面积沙棘在隆子河谷广袤的土地上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就这样,隆子河谷的沙棘林有效地改善着隆子河谷地带的风沙和水土保持环境。

朗宗的梦想实现了,隆子河谷有了绿色,荒山开始变青……

后来的困难

由于土壤盐碱含量太高,地下水位较低,加之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民间分散造林成活率极低。

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极大地挫伤了干群造林的积极性,一些干部群众对绿色家园的信心越来越弱,对恶劣的环境开始变得习以为常。

朗宗留下的一条绿色沙棘林带,也就这样一直孤单守望了40多年,期盼了40多年。

不是隆子不期盼绿色,而是因为植树不见树,造林不见林,从希望到失望,隆子人无奈地选择了放弃。

在农牧区群众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 春天栽,秋天亡,到了冬天下灶膛。

新的突破

《隆子:守护一个绿色的梦想》继续报道说:“为实现隆子人民绿色的梦,接续朗宗的事业,隆子县自1995年以来,组织林业部门科学造林,成立了造林领导小组,从荒山荒坡绿化、隆子河谷绿化等方面入手,开始了长达10年的“造林绿化、美化隆子”之战。 2005年,隆子县又本着“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决定在隆子镇的扎古坝、天嘎坝、娘嘎坝、堂东坝和日当镇的加洛坝以及步兵营、生产营集中连片种植生态林1.2万亩。

“1.2万亩的集中连片造林,在土质条件较好的内地算不了什么,但要在隆子河谷的坝子上进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隆子县林业局局长格桑班登告诉记者。”

报道说总结了植树的伟大精神、失败、后来的科学方法,“随着1995年第一批援藏干部进入隆子至今,隆子县共完成生态造林近8万亩,整个隆子河谷生态林的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

1995年常德市第一批援藏干部探索改进脆弱的隆子生态,2005年的新突破者主要代表是“2004年,常德市援藏干部、新上任的隆子县县委书记谭弘发针对该县生态脆弱、基础薄弱、后劲微弱的“三弱”县情,提出了把“生态立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首选战略的构想、、、、、2006年3月,隆子县人民政府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2008年《洞庭之子藏乡情——记优秀援藏干部谭弘发》、及2007年《雪布达拉山作证 ———记我省援藏干部、原西藏自治区隆子县县委书记谭弘发》报道【谭弘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04年7月1日第一天到隆子的情景,那天正遇下雨,山坡上泥沙俱下,县城里浊水横流。原来,由于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隆子县生态脆弱,基础薄弱,后劲微弱。经过深入调研,谭弘发认为隆子县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改善生态环境,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当时,不少人反对,认为在海拔4000多米、极度缺水、高寒缺氧、土质极差的荒地上植树,“无异于让公牦牛产奶,让藏母鸡打鸣”。谭弘发没有退缩,认真调查论证后,开始了浩大的植树工程。 广袤的隆子河谷是植树的首选地点,但在沙砾覆盖的高寒荒漠植树,水源成了最大的难题。为了找到可以实行常年自流灌溉的水源,2005年初春,河谷荒滩上冰雪尚未消融,谭弘发就带着技术人员外出找水了。从一个河谷找到另一个河谷,从一个坝子来到另一个坝子,从一个山岭翻到另一座山岭,他们有时候一天要徒步几十公里。在寻找的过程中,只要看到有湿润的地方,大家就用手搬石头,刨沙砾,手指头都刨出了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隆子镇扎谷坝村等多处找到了地下水源。随后,他领着干部群众在隆子河谷搭起帐篷,吃住在荒滩,开始大规模植树。 河谷荒滩,全是沙砾,一镐下去,火星直冒,一个壮劳力一天只能挖3个树坑。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常人快走几步就觉得头痛胸闷,浑身无力,何况从内地过去的谭弘发?但他咬紧牙,挖两镐,喘口粗气再挖。就是凭着这样一股干劲,3年里,谭弘发带领群众用双手挖出近300万个树坑,投入近300万元,成片造林8万多亩。在昔日寸草不生的坝子上播下了奇迹般的绿色。】

绿化成果

2017年2月《山南市隆子县40万亩沙棘成林:咬定“青滩”不放松》报道:时间回到1968年,这一年,已经在隆子河谷努力栽了两年树的隆子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挫败感。 最初种下的一大批树苗,在风沙的侵蚀掠夺下,最终只活了不到100棵,而这些树还被风沙埋得只露树梢;其余的树,迎风处被刮出了根,背风处被掩埋了身。

慢慢地,在吃了无数的尘土后,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隆子人逐渐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树草结合、以草护林、以林固沙的治理办法。

为了阻止风沙把树苗掩埋,他们把庄稼秸秆打成结,铺在沙丘上面,然后在沙丘顶部密植造林,坚持先固风沙,后造林带,逐步控制。

几十年转瞬即逝,那些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的画面已然定格,但是这样的精神却伴随着一道又一道绿色的山梁延续至今。

“现在条件好了,不仅种沙棘,同时种草,搞奶牛养殖,收入很高。”谈起现在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忙措村原支书索朗拉杰说,“风沙天气降低了不少,环境也好了,牛羊放进沙棘林,都看不到他们的影子。”

——粮食产量上去了。曾经的沙土变成了如今的良田,亩产青稞也由以前的300多斤变成现在的600余斤。

——放牧的地方多了。曾经的沙土变成了青青的牧场,隆子县也成为了牧业大县,每年由新巴奶源基地出售的奶牛1476头,创收1107万元,人均增收6500元。

——自然环境好了。隆子县湿地公园内随处可见各种黄鸭等野生鸟类在此嬉戏、捕食。

60年的岁月长河中,隆子人每年都在开展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沙棘林在隆子人的悉心呵护下,逐渐长成了一条覆满整片隆子河谷的绿带。

同时,隆子人还在河谷中修建起了阿窝夺水库和南北干渠,河滩上处处都种了树,防洪林也建了起来。

而这一代又一代隆子人所积累起来的60年绿色成果,如今正作为隆子人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地开始回报隆子人民:生态环境呈现出“一增一减”的巨大变化,降水量高了,而沙尘天数减少了。

生态好,百业兴。 如今,隆子县农业、畜牧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已初步形成几大农产品产业链,建成了黑青稞、蔬菜大棚、优质奶牛等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继续绿化

2017年《隆子县林业局加强造林绿化工作》报道:隆子县林业局副局长和两名工作人员赴隆子镇宗雪村萨拉组桑嘎坝等亮点造林点上作技术指导。主要指导内容:造林点灌溉灌水情况;造林现场挖坑宽深度等技术;本造林点面积较大、管护任务重,因必加强实行三分造林七分管理制度。此次技术指导,有效提升了隆子县造林绿化水平。

科学方法

在农牧区群众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 春天栽,秋天亡,到了冬天下灶膛。

1995年第一批援藏干部进入隆子,取得新的方法:做到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就必须坚持“三分造、七分管”的原则。而要管理好,首先是要降低土壤盐碱度。农牧民群众从河谷一带的耕地中拉来腐质土,栽种树苗时,在每棵树苗根部放上一锹,以保证树苗根部不被超标的盐碱蚀死。

其次是供水必须跟上。干旱是树苗的死敌。隆子县本来降雨量就非常少,加之沙砾冲击形成的坝子属“漏斗”地质,涵养水分能力非常低。

2005年湖南省第四批援藏干部(湖南省常德市对口援助隆子县)、新上任的隆子县县委书记谭弘发针对三弱”县情,提出了把“生态立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首选战略的构想,谭弘发带着技术人员外出找水,终于在隆子镇扎谷坝村等多处找到了地下水源,后来建设水库和引水渠等,进一步改进了植树造林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方法,再次实现质的重大突破。

隆子河流域植树造林的伟大工程,新巴乡女乡长朗宗、1995年第一批援藏干部(主要领导待了解)、2005年援藏干部、隆子县委书记谭弘发,是三大里程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