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9 15:49
教义上,强调对“真”义的参契,主张通过“守一”“坐忘”“朝彻”“调息”等庄氏理论和天然药材的服食,达到延年益寿,天人合一羽化成仙的目的,这一状态称为“大自如”之妙天。
“道家隐宗”和“道教隐宗”虽一字之差,实则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了解其中的渊源首先要从“道家”和“道教”的区别谈起。
很多人提到“道家”就会认为是“道教”,“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实际上从历史来看“道家”和“道教”虽然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首先,“道家”是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
其次,“道家”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崇尚大道,主张惟道是从、道法自然,主要从事的是学术活动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动,奉《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为经典,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将道家人物神化以提高其知名度,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其主要典籍是《道藏》。
第三、“道家”无为自化,重视不言之教,没有严格的组织和师承关系,但“道教”却非常讲究师承关系,有教徒与组织,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第四、“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虽然提倡兼容百家,但都是以“道家”为主,融会贯通而成,而在“道教”那里,更多的却是“以丹解道”、“以儒解道”甚至“以佛解道”,传统民间信仰的意味很浓。
第五、“道家”分为老庄派、黄老派和杨朱派,除了老庄派有一些隐世思想外,黄老派和杨朱派都是积极用世的,但“道教”受到佛教影响,极力宣扬出世思想。因此,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
道教和儒教一样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最初是由张道陵,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天师”创立于东汉时期的五斗米道(天师道),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道教主要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教派。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尊“道”为最高信仰,而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所以,道教在“尊道”的同时也“贵德”,道教的“道”与“德”一起,共同构成其教理的核心内容 。
“道教隐宗”,特指道教“妙真道”,又叫玄真派,是道教重要门派之一,属于经典派的杰出代表。供奉庄子为本主神,认为庄子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崇尚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隐居山林。教义上,强调对“真”和“化”义的参契,主张通过“心斋”“守一”“坐忘”“朝彻”“调息”等庄氏理论和天然药材的服食,达到延年益寿,天人合一羽化成仙的目的,这一状态称为“大自如”之妙天、“妙真化境”“自如化境”。同时附以真艺之术,即艺术素养的提升,如“诗”“书”“画”“乐”的修习,使修真和品美完美结合,被后人称为“雅道”“儒道”。妙真道秉承“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圣训,贵无知、无言、无名、无形、无心、无己,守清朴,恶显达,一向以隐逸清修为本,仙迹漂渺,虽流脉二千年,少为世人所知,被誉为“真道士”。
“道家隐宗”是“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一代“商圣”财神范蠡创立。范蠡 ,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中国儒商之鼻祖。范蠡晚年创立“道家隐宗”。
“道家隐宗”供奉“智圣”鬼谷仙师为开山始祖,“商圣”陶朱公为创派祖师,在教义上明令隐宗弟子不得参政,隐宗精髓则为“小隐于林,大隐于市”,崇尚在红尘之中持修,做到“在尘出尘,在世出世,在家出家,在俗离俗”,隐宗弟子秉承教义历代经商,均为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