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19:27
通城县,别称隽邑、银邑,简称隽,湖北省咸宁市辖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咸宁、岳阳、九江金三角中心交汇点,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县境介于东经113°36′~114°4′,北纬29°2′~29°24′之间,总面积1140.7平方千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中,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截至2023年6月,通城县辖9个镇、2个乡;另辖5个乡级单位。县政府驻隽水镇。截至2023年末,通城县户籍人口51.92万人。
通城周为楚地,秦属南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南郡置下隽县。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十三年(37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县隶长沙郡。
三国时,属吴,为周瑜封邑。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改隶巴陵郡。
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通城县城)。
梁大同五年(539年),废上隽县,复下隽县,又从下隽县分立乐化县,今通城地分隶乐化、下隽两县,属上隽郡。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乐化、下隽县并入蒲圻县,属荆州江夏郡。
唐天宝元年(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升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810年)更名通城镇。
五代杨行密(902年~903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保大中期(约950年),迁唐年县治于今县城西南白面山下。
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改为崇阳县,属鄂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8乡置通城县。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通城并入崇阳。绍兴十七年(1147年),恢复通城县,隶属武昌郡。
元属武昌路。
明、清属武昌府。
民国元年(1912年)后,废府改道,通城属江汉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后,属湖北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十八年至二十四年(1929年~1935年)间,通城大部分地区属湘鄂赣革命据根地,药姑山、黄袍山先后都建立了县苏维埃。
1949年通城解放后,属湖北省大冶专员公署。
1952年秋后,属孝感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
1960年1月,属武汉市。
1961年12月,恢复通城县,仍属孝感专员公署。
1965年8月,属咸宁专员公署,后改咸宁地区。
1998年咸宁撤地设市,属咸宁市。
截至2023年6月 ,通城县辖9个镇、2个乡:隽水镇、麦市镇、塘湖镇、关刀镇、沙堆镇、五里镇、石南镇、北港镇、马港镇、四庄乡、大坪乡;另辖5个乡级单位:鹿角山林场、锡山森林公园管理处、黄龙林场、黄袍林场、药姑林场。县政府驻隽水镇。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介于东经113°36′~114°4′,北纬29°2′~29°24′之间。县境东南与江西省修水县交界,南与湖南省平江县接壤,西和西北与湖南省岳阳县、临湘市毗邻,北和东北与本省崇阳县相邻。县城(隽水镇)往东南29.5千米至南楼岭,与修水县交界;往南20.4千米至界上,与平江县交界;往西21.2千米到大界,与临湘县交界;往西南25千米至雁门界牌坳,与岳阳县交界;往北6千米至铁柱港,与崇阳县交界。东、西最长约45千米,南北最宽约40.5千米,总面积1140.7平方千米。县城距省会武汉市200千米,距咸宁市温泉111千米。
通城县为丘陵起伏的盆地,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平坦开阔。高度由南向北递减,最高点是与江西省修水县、湖南省平江县交界处的黄龙山主峰只角楼,海拔1528.3米;最低点是四庄乡小井偏北边境,海拔78米。
山地
通城县境东南西三面群山环抱,构成面积488.7平方千米的中高山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2.84%。其中,海拔250~500米的346.18平方千米,501~800米的107.6平方千米,801~1200米的30.19平方千米。1200米以上的4.73平方千米。东南边缘的黄龙山系属幕阜山脉。黄龙山系又分东北支,西南支和中支。东北支由黄龙山、白面山、南楼岭、苦竹岭、狮古尖、黄袍山等组成,县境东面及东北诸山皆有此支所出。西南支由凤凰翅、燕子岩、冬桃山、张师山、黄金山、白石山、古仑峰、相师山等组成,西南诸山都属此支。中支由黄龙山北麓又分出东西两分支,伸入县境中部。东分支由云溪山、大包山、九曲岭接鸡笼山;西分支由清凉山、黄鹤楼北接锡山,向西接九岭、梧桐山、尖山。
丘陵
通城县境丘陵地区面积52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46.02%。按地势可划分为南部高丘陵区和北部低丘陵区。南高丘陵区包括东起塘湖镇东南至麦市镇,西南至马港镇、五里镇、石南镇和北港镇、隽水镇南部的丘陵地区,面积近300平方千米,其间山丘分布多且密,除梧桐山海拔高于300米,余处海拔高度一般在150~300米。北部低丘陵区包括东北部的四庄乡、沙堆镇,西北部的大坪乡、关刀镇、隽水镇北部丘陵区,面积200余平方千米,山丘分布较高丘陵区少且地势低,除堆山、铁柱山两山海拔超过150米,余地一般为90~150米。
平畈
通城县境内平畈多散布于河溪两侧和丘陵之间,俗称段、畈、垅。全县共有大小平畈60余处,为本县水稻主要产地,其面积一般在 1~5平方千米,总面积127平方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1.13%。
通城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中,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但由于季风和地貌的影响,时空分布不均,春季低温阴雨,夏季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常出现。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1706小时,年平均气温17.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7℃,极端最低气温~15.2℃。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1556毫米,其中4~10月降雨量1267.1毫米,占全年雨量的81%,年平均相对湿度79%,最小相对湿度8%。气候常因南方暖湿气流经过县境,受幕阜山脉的影响,形成地域性小气候,使暴雨集中,降雨强度加剧,成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56天,全年日照1706小时,年平均风速1.6米/秒,最多风向东北风,年平均蒸发量1344毫米,年雷暴日数41天。
2021年末,通城县土地总面积113121.2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0054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4452.69公顷、旱地面积5465.12公顷、水浇地面积136.19公顷;园地面积1138.35公顷,其中果园面积821.64公顷、茶园面积263.25公顷、其他园地面积53.46公顷;林地面积63527.14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7852.88公顷、灌木林地面积20.48公顷、其他林地面积5653.78公顷;草地面积1404.2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7560.6公顷,其中建制镇面积2138.23公顷、村庄面积5178.64公顷、采矿用地面积198.41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面积45.3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680.10公顷,其中公路用地面积801.83公顷、农村道路用地面积878.2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5134.88公顷,其中河流水面1358.46公顷、水库水面1257.33公顷、坑塘水面1345.61公顷、内陆滩涂面积166.93公顷、沟渠面积959.38公顷、水工建筑面积47.17公顷;其他土地面积2621.91公顷,其中设施农用地89.92公顷、田坎1810.85公顷、沙地40.52公顷、裸地680.62公顷。
通城县水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水利设施多,有中小型水库97座,其中:中型水库6座,小(1)型水库15座、重点小(2)型26座、一般小(2)型50座,库容1.69亿立方米;国营和乡镇水电站64座,装机容量2.5万千瓦,年均发电6000万千瓦时,其中:国营电站19个,装机1.63万千瓦;水闸415座,泵站199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91处,规模以上机电井31处,堤防工程64处,拦水堰240处,水塘12214口;中型灌区281.3千米,干渠13条188.7千米,支渠166条346.27千米,灌溉面积21.7万亩。
通城县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28种,分布在全县境内70余处,是中国中部地区稀有金属、稀土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3种。即:独居石、铌(铍)、钽、铷铯、钒、钨、铀、长石、石英、水晶、云母、大理石、建筑用花岗岩、饰面用花岗岩、板岩、萤石、高岭土、水泥用粘土、矿泉水、石煤、地热、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建筑用灰岩、砖瓦用粘土、长石、建筑用河砂、饮医两用矿泉水等。全县拥有矿区54个,其中大型矿区4个(河砂、铍钽铌、花岗岩、独居石),中型矿3个(建筑用灰岩、水泥用灰岩、钒矿)。
通城县木本植物共有24科283种,其中以松、杉、楠竹、茶、油茶为主要树种。草本植物中,可供药用的就有70种。水生植物资源有藕、芡实、荸荠、菖蒲、水生莲、蒿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2种:银杏、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8种:花榈木、刺楸、桢楠、樟树、鹅掌楸、厚朴、粗榧、紫荆木;省级保护植物有:金钱松、凹叶厚朴、檫木、青钱柳、杨梅、青檀、厚边木犀、山拐枣、南紫薇。
通城县野生动物有7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颈长尾雉、云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金猫、小天鹅、苍鹰、白鹇、勺鸡、草号鸟、红角号鸟、雕号鸟、虎纹蛙等;省级保护动物有:花面狸、狗獾、猪獾、食蟹獴、豹猫、小麂、华南兔、大白鹭、白鹭、灰胸竹鸡、董鸡、珠颈斑九鸟 、翠金鹃、蓝翡翠、家燕、金腰燕、八哥、松鸦、灰喜鹊、白颈鸦、画眉、红嘴相思鸟、寿带、杜鹃、玉锦蛇、黑眉锦蛇、滑鼠蛇、乌梢蛇、眼镜蛇、银环蛇、尖吻蝮、棘腹蛙、泽蛙、黑斑蛙、双团棘胸蛙、湖北金钱蛙、棘胸蛙等。
通城县鱼类资源较丰富,主要是一些广适性和山溪性鱼类,分属四目八科三十四种。其中:鲁科二十六种、鲶科一种、鳅科三种、鳢科一种、合鳃科一种、鲡科一种、鳍科一种。如草鱼、鲢鱼、鳙鱼、青鱼、鲤鱼、团头鲂、三角鳊、长春鳊、鲫鱼、鲶鱼、黄鳝、乌鱼、赤眼鳟、黄尾、密鲴、细鳞斜合鲴等。还有弹虾、米虾、田螺、蚌壳、甲鱼、乌鱼、螃蟹、泥鳅等。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通城县常住人口426288人。
截至2023年末,通城县户籍人口51.9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5万人。全年总户数15.22万户,全县全年出生人口3640人,死亡人口3494人。
2020年,通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2.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4.5%。
2021年,通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1.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
2022年,通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58亿元。
2023年,通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1.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速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6.06亿元,增速5.7%。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70.46亿元,增速1.1%。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4.82亿元,增速5.5%。三次产业结构占比由2022年的17:35:48调整为2023年的17:33:50。
2023年,通城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6.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50亿元,同比增速8.0%;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亿元,同比增速12.9%;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37元,同比增速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33元,同比增速8.4%。其中:第一产业投资额同比增速-18.7%;第二产业投资额同比增速-26.6%;第三产业投资额同比增速34.6%。
2023年,通城县地方财政总收入12.56亿元,同比增速9.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1亿元,同比增速12.9%。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6.13亿元,同比增速9.0%,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7.3%。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04亿元,同比增速6.3%。
2023年,通城县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现价)73.43亿元,增速5.8%。其中,农业产值38.62亿元,增速5.6%;林业产值5.16亿元,增速18.2%;牧业产值19.69亿元,增速8.7%;渔业产值4.27亿元,增速8.5%;农林牧渔服务业5.69亿元,增速6.5%。
2023年,通城县经济作物面积56.20万亩,增速4.6%。在经济作物中,油料播种面积25.44万亩,增速14.1%;茶园面积8.0万亩,增速2.6%;中药材面积10.99万亩,增速-9.8%。
2023年,通城县粮食播种面积45.26万亩,比2022年播种面积44.83万亩增加0.48万亩,同比增长0.97%。202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7.19万吨,比2022年粮食产量16.96万吨增加0.23万吨,同比增长1.3%。
2023年,通城县生猪存栏量为41.07万头,比2022年减少1.82万头,同比下降4.2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9万头,比2022年减少0.02万头,同比下降0.5%。
2023年,通城县生猪出栏量为59.17万头,比2022年增加3.16万头,同比增长5.6%,比全市高1.6个百分点;猪肉产量4.6万吨,比2022年增加0.36万吨,同比增长8.3%,比全市高3.3个百分点。
截至2023年末,通城县有林地面积66834.34公顷,当年植树造林10083.7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53.9%。
2023年,通城县工业增加值58.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速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2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1.01亿元,同比增速-1.3%,实现营业收入129.92亿元,同比增速-2.7%,利润总额7.53亿元,同比增速-6.1%。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4.4%。
2023年,通城县资质以内建筑业23家,建筑业总产值33.05亿元;房屋竣工面积702159平方米,同比增速6.2%。
2023年,通城县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52亿元,同比增速8.0%。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市场完成零售额87.44亿元,同比增速7.7%,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33.08亿元,同比增速9.0%。分产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84.51亿元,同比增速6.4%,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6.01亿元,同比增速12.1%。
2023年,通城县完成进出口16.74亿元,同比增长34.5%,其中出口完成15.19亿元,同比增长35.3%,进口完成1.55亿元,同比增长26.4%。
2023年,通城县签订各类技术合同708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3.07亿元;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累计71个,占规上企业的62.0%,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880人;省级科技成果登记17项;申报科技项目数6项,获省级以上批准立项科技项目数4项,争取科技项目资金160万元。专利授权382件,其中发明专利17件。
截至2023年末,通城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90所,在校学生83095人;其中普通高中4所,在校学生10464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3.0%。
截至2023年末,通城县共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1个,社区农家书屋18个,县乡图书馆藏书43万册。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组织公益电影放映队送电影下乡2004场,落实“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受惠群众达10余万人次;组织图书馆结合“4·23”世界读书日、“9·28”孔子诞生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书香通城”全民阅读流动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教学活动20次以上,开展送图书下乡、进学校、进军营、送廉政图书进机关企业近2万余册,年服务群众达20万人次;组织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开展送文艺下乡、进景区和开展广场舞、乡村村晚等线上线下演出活动30余场,年服务群众达40万人次。
截至2023年末,通城县共有卫生机构204个(含村、社区卫生室),其中医院5家;卫生机构工作人员335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37人,注册护士1189人;卫生机构床位数2796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503张;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数180.76万人次。有标准化卫生室行政村比率达到100.0%。
截至2023年末,通城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2.5万人,失业保险2.3万人,工伤保险2.5万人,累计发放96780万元。参与职工医保总人数3.2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5万人,退休职工0.7万人,参与生育保险的职工2.17万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总计38.43万人。
截至2023年末,通城县共有城乡居民最低保障人数19750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37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513人,特困供养救助人数2296人,临时救助680人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680元/人每月、农村590元/人每年。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0个,儿童福利机构0个,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0个。
通城县拥有公路1245千米,每平方千米公路密度为1.085千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国道25.67千米,县道70.62千米,乡村道680千米,全县现有等级公路242.42千米,有二级公路74千米,有高级、次高级公路118千米。构成了城通乡,乡通城的全方位公路格局。县城北靠武汉,南极长沙,西去岳阳,东通九江。通城大道、武(汉)长(沙)公路,通(城)临(湘)公路,通(城)修(水)公路,杭瑞高速,武深高速沟通了通城与周边各大中城市的联系。
2023年,通城县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0%,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0%;客运总量553.93万人,同比增速-2.3%,货运量213.7万吨。旅客周转量7720.9万人公里,同比增速10.5%。货运周转量18040.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6%。
通城县名取境内隽水北入长江,直通武昌城之意。
通城花鼓戏
通城花鼓戏又名通城提琴戏,源于湖南临湘花鼓戏今岳阳花鼓戏,是以岳阳花鼓戏“琴腔”为主旋律,融合湖南长沙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以及通城,本地山歌、夜歌、民间道教音乐。曲调优美,旋律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以及广泛而又深厚的群众基础。唱腔曲调有正调、哀调、梦调、西湖调、阴调、一字调、反十字调(打采调)等及各种花腔小调。因通城花鼓戏是以岳阳花鼓戏的“琴腔”为主调,也据说是为了和原来流传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戏(今荆州花鼓戏)”所谓的“通城花鼓戏(打锣腔)”区别开来所以称其为“提琴戏”。后又因与长沙(益阳)花鼓戏其相互融合,故复名“花鼓戏”,但并非是指早期流传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戏”即所谓“通城花鼓(打锣腔)”也有诸多戏迷群众奇特地称其为“提琴花鼓戏”。
民间歌谣
通城山歌民歌题材广泛,旋律高亢优美,句式变化不一。有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童谣、摇儿歌等。1981年,普查收集了400多首。其中,收入(湖北民间歌曲集成)的64首,编入(咸宁地区民歌集)的72首。
山歌
大体可分高腔、平腔、急口令、牧牛歌4种。高腔山歌,在县东南部最为流行,以5句式为主,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高亢悠扬。平腔山歌,流行全县,以4句式为主,节奏规整,旋律平缓,长于抒情。急口令,流行于云溪、塘湖、黄袍、大青、清水、锦山、北港等地,节奏松紧结合,速度较快,似说似唱,旋律与方言声调结合,风趣诙谐。放牛歌,节奏明快,旋律轻松,县南群山环抱,峰岭相对,村童上山放牛时,往往对唱取乐,称“对山歌”。
田歌
分载禾、耘禾、斫柴歌3种。前两种,全县流行;斫柴歌,流行于麦市、水兴、云溪一带。众人斫柴,一个击鼓,唱歌鼓动。内容,或见事即兴而成,或唱人物故事、山歌。
童谣
多为农村少年儿童游玩、劳作时唱的顺口溜,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县内广泛流传的有(黄花菜、菜花黄)、(八哥子飞下田)、(麻鸡婆、尾巴拖)、(张打铁、李打铁)等。此外,还有儿歌、摇儿歌,反映儿童生活情趣和母爱之情。
故事
(张家十伢的故事)是流传于湖北通城地区的系列民间故事,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以张家十伢这个人物形象为核心发展成内容丰富、幽有趣默的系列故事。其中典型的有(张家十伢的出生)、(初一拜观音)、(顶笼鸡)等。
张家十伢,智慧的化名,正义的使者,汉族的“阿凡提”,.群众的代言人。聪明机智不畏权势,其故事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在通城流传不衰,为广大群众所乐道。
活动
通城,每当华灯初上的时刻,万家灯火里便看见三五亲朋好友围成一桌,个子之“战”便已开始。打个子也有诸多规律,如胡牌最少得有七个个子,人数非得有四人,除打个子的四人外,一般都有观“战”者在旁,旁观者有时比打个子的人都急,遇到好牌,便欢呼雀跃,碰上“肖脚”便连声责怪,但决不伤和气。
通城话大体上可定为是赣语方言的一种,属于赣语大通片。以通城话为母语的人分布在湘鄂赣三省交汇地区,使用人数在40~80万之间,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境内及周边地区。是赣语与湘语交汇现象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通城话有17~20个声母,72个韵母,6(7)个声调,保留有古汉语的入声(有的地方分阳入、阴入,但有的只有入声)。
通城话在外地人看来确实有些复杂难懂,40乘40千米大的通城县,通城话会跟西边北边的或许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究其原因还是地处交界,受周边口音影响。而且历史上的通婚也对此会有很大影响。根据县内次方言的差异,大体可分为东区次方言(代表点塘湖)、西区次方言(代表点北港)、城区次方言(分别简称为东区、西区、城区)。
红色景点:罗荣桓元帅纪念馆、湘鄂赣黄袍山革命烈士陵园、英雄母亲
黄菊妈陵园、湘鄂赣党校旧址、通崇修县政府旧址、红军洞、八百壮士墓群等。
自然景点有:黄龙山、黄袍山、锡山、药姑山、黄袍山白水崖瀑布、水帘洞、怪石峰、插剑岩、巨乳石、仙人埂、玉泉宫(又名大泉洞)、神龙洞、燕子岩群洞、痴情谷、大泉仙谷、夹井峡谷、佛家圣地嫦娥山白玉寺、道家古石屋遗址等等。
人文景点有:一门三尚书遗址、北宋抗金英雄大元帅岳飞之师~~方琼墓地、明朝进士汪润田故居、黄庭坚退隐黄袍山的“鲁直第”、夜珠窝“文定世第”、秦汉时期张良创办的伐桂书院、幕阜书院遗址、华罗山寨古兵寨遗址等。
寺庙道观:兰若寺、白玉寺、胥林寺、普救寺、张良道观、八仙道观。
蒸糕素为本县小吃佳品,老少皆喜。此糕以粘米、糯米、红糖、芝麻为原料。其做法以10斤米为例,取粘米7斤,糯米3斤混合浸泡10小时后,靡成米浆,包好压干,再用手搓成粉粒,上笼 ( 甑 ) 蒸熟。蒸笼采用小竹筒或圆木筒穿孔,高约10公分,直径4公分,内套活塞。上蒸时,先将壶水烧开,再将小甑置于壶口,壶口以湿布密封,然后将粉粒、红糖、芝麻投入甑内蒸,均1分钟即成,香甜可口。
咸宁通城的麦市干子,已经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采取独特的制作工艺,做出百味豆腐干,口感纯美。
通城麦市的麻辣干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民间传统手工制作到现代的流水线生产,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制作的原材料包括黄豆、香料、食盐、鸡精、辣椒油等,在保证传统豆制品高营养的同时,运用了特殊的卤制技术,溶色香、味美、辣、脆于一体。其浓郁的农家风味成为大街小巷的一大特色小吃。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后,通城麦市麻辣干已上了流水线生产,真空包装、微波杀菌,现已热销广东、江西及湖北各地。因其开袋即可食用,也可作烹调配菜。
鄂南糍粑是鄂南人民喜庆普遍使用的传统食品,以上等糯米蒸熟捣烂做成锅盖大小的园饼晒干已被储存,用时切成条块。既可做副食糕点用,又可当主食;既可煎、蒸、烤,又可做汤;既可甜食,又可咸食或淡食。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通城县名列其中。
2020年2月26日,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油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0年3月,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予以通报表扬。
2020年3月19日,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推评名单。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1月25日,入选2021年拟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地区公示名单。
2022年11月18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