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1 16:49
雷达兵(radar troops)是指以雷达为主要装备,获取空中、海上、地面或太空目标情报的兵种或专业兵。分别隶属各军种。作为兵种,设有领导机关,编有部队、院校、科研机构。国家防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作战指挥和武器控制的重要保障力量。
雷达兵的主要任务是:①警戒侦察。发现空中、海上、地面或太空的有关目标,测定方位、距离和高度等坐标,识别种类、型号和敌我属性等;对敌方目标进行跟踪,掌握运动要素和行动特点,判定威胁程度;向军队指挥机关、作战部队以及民防机构报知敌方目标的情报。②目标引导。引导己方的航空兵截击空中、海上和地面的敌方目标;引导己方的舰艇截击敌方舰艇;为对空、对海和对地作战的炮兵、导弹兵指示射击目标。③武器控制。对攻击的目标进行连续跟踪,并将测定的目标数据通过电子计算机(或指挥仪)控制导弹或火炮,对空中、海上、地面或太空目标进行瞄准射击。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许多国家开展雷达研究。英国于1935年研制成世界第一部雷达,1936年开始配备部队,并在泰晤士河口附近部署若干对空警戒雷达站,担负警戒、引导任务。此后,美、苏、德、日等国也先后研制出雷达,并组建雷达部队、分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已经有大量雷达部队、分队参加战斗,担负对空、对海的警戒、引导、目标指示任务,或控制高射炮、海岸炮进行瞄准射击。战后,各国雷达部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苏联于1952年将执行对空警戒、引导任务的雷达部队扩编为国土防空军的一个兵种。以后,东欧一些国家和越南也相继在防空军中成立雷达兵。50年代后期,探测地面活动目标的战场侦察雷达在一些国家中陆续配备部队。随着弹道导弹的出现,从60年代开始,美、苏等国组建担负弹道导弹预警任务的雷达部队,用以提供洲际、中程弹道导弹袭击情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都编有雷达部队。1949年9月,淞沪警备司令部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对空警戒雷达队。1950年,先后组建4个独立雷达营,分别隶属东北、华北和华东军区的防空司令部,在一些航空兵部队中建立引导雷达分队。同年10月,海军在青岛建立第一个对海警戒雷达站。随后,高射炮兵部队开始组建炮瞄雷达分队。50年代中期,随着国产雷达的增多,雷达部队有了较大的发展,地炮部队和岸炮部队组建了侦察校射雷达分队。1955年,总参谋部决定将防空军雷达部队整编为对空情报雷达团。1957年,空军与防空军合并,成立空军雷达兵,将防空军的雷达部队和空军的引导雷达分队合编为雷达团,担负全国范围的对空雷达情报保障任务。在此期间,海军成立观通区、段,统辖各对海警戒雷达站。50年代后期,随着地空导弹兵部队和海岸导弹部队的建立,开始组建制导雷达分队。1962年,海军将观通区、段整编为观通大队,以后又整编为观通团,负责全国对海雷达情报保障任务。70年代开始,陆军部队逐步增编战场侦察雷达分队和野战防空雷达分队。进入21世纪,雷达兵部队的体制编制经过调整改革,进一步适应雷达兵部队的特点,提高了情报保障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雷达的自动化程度和抗干扰能力将不断提高,情报保障和装备控制将逐步结合,对太空目标的警戒能力将逐步提高和完善,雷达兵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雷达兵部队担负的任务不同,隶属关系、组织编制也有所不同。对空情报雷达兵分别隶属空军、防空军(兵)、海军航空兵、陆军野战部队;对海警戒雷达兵隶属海军。对空情报和对海警戒雷达兵,一般按旅(团)、营、连(或站)的序列编组,通常沿国界线、海防线及其纵深地区部署,构成一至数道雷达警戒线;在重要地域和海域进行面状部署,构成雷达网,组成区域或全国的雷达情报系统。地面战场侦察雷达兵一般隶属陆军侦察部队、分队,编为排(站)或班,遂行情报保障任务。武器控制雷达兵一般以连、排为单位,在各军种、兵种的炮兵或导弹兵的建制内遂行作战任务。
发现空中、海上和地面的有关目标,测定其方位、距离和高度等坐标,识别其种类、用途、型号和敌我属性;对敌方目标进行跟踪,掌握其运动要素和行动特点,判定其威胁程度;向军队指挥机关、作战部队以及民防机构报知敌方目标的情报。
引导己方的航空兵截击空中、海上和地面的敌方目标;引导己方的舰艇截击敌方舰艇;为对空、对海和对地作战的炮兵、导弹兵指示射击目标。
对攻击的目标进行连续跟踪,并将测定的目标数据通过指挥仪或电子计算机控制火炮或导弹,对空中、海上或地面目标进行瞄准射击。
雷达兵通常沿国境线向纵深地区部署警戒雷达站,构成一至数道对空警戒线;在重要保卫目标周围和航空兵战斗活动地域,部署警戒、引导雷达站,构成对空警戒和引导雷达网;再由各级情报中心负责搜集、处理雷达情报,从而形成地区性或全国性雷达情报系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还组成了跨越国境的集团性雷达情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