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10:32
震旦大学始于爱国人士马相伯在天主教法国耶稣会支持下于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1911年开设医学先修课(预科),1914年设博物医药科,翌年改为医科,校址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80号。学制4年,后改6年。
震旦大学始于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1902年末,蔡元培等请马相伯建学院,马相伯捐三千亩地产予以资助,并请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协助。
1903年—1912年,校名为震旦学院,校址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设“文学”、“质学”(即科学)两门课程。1908年起设文、理两科。
1903年2月,震旦学院正式开学,马相伯自任总教习,亲定章程,确定震旦办学宗旨。
1905年2月,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篡改原定章程,学生愤而集体退学,马相伯辞职,震旦学院停办。
1905年8月,震旦学院在法国耶稣会主办下重新开办,成为天主教法国耶稣教会直接控制的大学。
1912年—1928年,校名为震旦大学院,迁址卢家湾吕班路(今重庆南路)。1914年起,分设法政法政文学科、算术工学科、博物医药科。后改称法政科、工程科、医学科。
1911年,设震旦大学院医学先修科。医学先修科两年,临床实习四年毕业。教学医院为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安当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1912年,法籍传教士孔道明任震旦学院院长。
1914年,正式设博物医药科,学制四年。
1915年,改为医学科,学制六年。毕业授医学博士学位。
1928年—1952年,校名为震旦大学,1932年起分设医学院、法学院、理工学院。1947年增设文学院。
1932年,震旦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立案,将医科改为医学院。院长由法国驻华使馆医师贝熙业兼任。增设牙医学系,学制四年。
1937年,创设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名义上从属于震旦大学。
1938年,富莱梅传教士(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博士)继任院长。
1948年,牙医学系改称牙医学院,学制六年,该系的创始人、系主任沈国祚任院长。
1949年,因国家急需口腔医务人员,牙医学院学制从6年改为4年。
1950年,牙医学院复称牙医学系。
1951年,据华东军管会高教处指令,将司徒博医师主办的上海牙医专科学校并入震旦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同年,经华东教育部批准,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并入震旦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震旦大学被撤销,医学院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在震旦大学原址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从成立到撤销,38年中共培养学生579人。
被称为“中国辛德勒”的德国商人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行动广为中国人民所知,但是,有一位“上海拉贝”却知者寥寥:这就是第一位为中国难民建立安全区的国际友人,上海国际红十字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震旦大学教授、法国神父饶家驹。
饶家驹(1878—1946),原名Robert Charles Emile Jacquinot de Besange,出生于法国桑特市。1894年入耶稣会,后在英、比修道,获硕士学位。1913年到沪传教,初在徐家汇学习中文,同时任徐汇公学监学,兼教法文和化学。这年圣诞前制作烟火时不慎引起爆炸,失去右臂。1914—1934年间,他在虹口圣心堂管理外侨包括日本教徒;期间,兼任公济医院(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理事会主席、天主教所办各外侨子弟学校童子军的指导员;还兼任驻沪法军和万国商团的随军神父,军衔中校;还担任大上海建设委员会委员。1934年,任震旦大学舍监和英语教授。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军轰炸烧杀所造成的难民潮从未止息,大批外地的战争难民也涌入上海,其中既包括江苏、浙江等上海周边地区的民众,也有国际难民如来自德国或欧洲其他地区的犹太难民等。在饶家驹的斡旋下,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南市(华界)难民区;饶家驹还与日本政府和军队交涉,要求勿对难民区进行攻击。
期间,震旦大学校园(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园)内先后建立了上海国际救济会第一到第三难民收容所。国际一所由法租界公董局华洋义赈会拨款,饶家驹任主任,律师陈志皋任副主任,中共地下党员黄定慧(原名黄慕兰)、潘达为总干事和副总干事,所长为法国友人乔丹夫人。1937年8月15日始设,陆续搭有8个大竹棚,每棚宽9米、长40米,约住400人。另搭总办公室、办公室、储藏室、医务室和病房。难民多闸北、虹口居民,仅10月18日一天,国际救济会从闸北援救难民1.2万人,其中一半安置于震旦大学内的国际一所、二所和三所内(题图“上海国际救济会第一收容所工作人员全体合影”,地点很可能为交大医学院西院“老红楼”门前)。
难民所至1939年10月上旬结束,前后收容约4万人次。该所曾掩护陈忠华、周康、曹荻秋等一批从反省院内释放的中共党员;1938年春节前后,有50多名青壮年到浦东参加游击队,之后,先后3批约200人参加新四军。1939年又用“遣送回乡”名义去苏南加入新四军,此次还获得饶家驹支持、每人发给路费5元。
国际一所内设有10多张病床的小医院(震旦大学病房),由广慈医院两位中、法籍修女管理,每天由广慈医院派医生、护士四五人来所义诊施药,病情严重者送广慈医院治疗。震旦大礼堂也开办临时伤兵医院,先后收治伤员14l0人。国际救济会还在卢湾设立中央病房(吕班路149号,原安当医院,现址为重庆南路149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与震旦大学病房共收容患者2500余人。
1937年11月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中国代表卡拉姆(L.P.Calame)多次参观饶家驹设立的难民区。经他提议,1938年,第16届国际红十字大会通过了《安全区决议案》,因为上海难民区的案例证明了这一理念的可实践性。1948年,第17届国际红十字大会通过了《战时保护平民的公约草案》;1949年,63国的代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日内瓦公约及附件,第四公约就是《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
此外,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震旦大学医学院20多名学生也曾冒险奔赴前线救治伤员,震旦大礼堂西宿舍辟为伤兵医院,共收容伤兵300余名;宋国宾教授还率部分学生于安当医院开设第18伤兵医院。“八·一三”抗战爆发后,震旦医学院毕业生、在校师生与法医研究所筹划建立了“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市救护委员会第三救护医院”,在校本部和广慈医院设立250张床位(后增设为370张)。从1937年8月14日到1938年4月15日,救护医院共收治伤兵达14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