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医学部

更新时间:2024-10-16 21:09

青海大学医学院(原青海医学院)是青海大学下属学院,始建于 1958年9月 ,1995 年青海藏医学院并入学院, 2004年11月与青海大学整合组建新的青海大学,青海医学院更名为青海大学医学院。

基本简介

青海大学医学院建院四十多年来 ,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医科院校。

2012年,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中医学系、藏医学系、公共卫生系、药学系等五系 20 个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和基础医学部、公共学科部、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寄生虫病研究所、图书馆、成人教育学院和附属医院。高原医学、藏医学、地方病学等特色专业在全国医药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 , 已成为西北地区一所具有高原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的医科院校。学院占地 140 亩,图书馆藏书 19 万册。《青海大学医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院现有教职工 1900 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1700 人,专兼职教师 290多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 360 多人。学院及附院拥有国家级和省级专家 25 人。

附属医院设有床位 1080 张,是青海省首家三级甲等医院。青海省创伤急救中心、青海省皮肤病研究所、青海省肿瘤研究中心、青海省烧伤研究中心、青海省医学影像中心设在该院。

地址:中国 青海省西宁市昆仑路 16 号 。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青海大学医学院于2000年至2020年间累计以第一完成单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 2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高原医学、藏医药学), 9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内科学、外科学、皮肤性病学、藏医学、免疫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病理生理)和 22 个三级学科硕士点。有 3 个省级重点学科,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领导

乔正孝

青海大学党委书记兼青海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乔正孝男,土族,生于1953年9月,青海民和县人,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1973年3月参加工作,1974年9月至1983年9月在青海民族学院工作;1983年9月至1986年3月在共青团青海省委组织部工作,担任副部长、部长;1986年3月至1991年2月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委工作,担任常委、组织部长;1991年2月至2000年12月在青海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工作,担任党委副书记、书记、校长(期间1997年8月至2000年7月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学习);2000年12月至2007年2月在青海师范大学工作,担任党委书记;2007年2月在青海大学工作,担任党委书记。

许存和

青海大学副校长、青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许存和男,汉族,生于1957年1月,青海乐都县人,中共党员,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聘专家。1995年任青海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1997年任青海医学院教务处处长;1999年任青海医学院副院长;2000年9月任青海医学院副院长、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2004年11月任青海大学副校长、青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院长;2006年4月任青海大学副校长、青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2007年4月主持医学院常务工作。

李福安

青海大学副校长、青海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李福安男,汉族,生于1954年9月,甘肃天水市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任青海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1991年任青海医学院中医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中医系主任;2000年任青海医学 院教务处处长;2001年任青海医学院副院长;2004年11月任青海大学副校长、青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2005年任青海大学副校长、青海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2007年4月任青海大学副校长、青海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格日力

青海大学副校长、青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格日力男,蒙古族,1952年11月出生,青海海西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聘专家。1978年任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副所长;1999年日本国信州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毕业;2001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博士后;2001年回国工作,任青海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任青海医学院副院长;2004年11月任青海大学副校长、青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刘永年

青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刘永年男,汉族1959年10月出生,青海西宁市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教授、硕士生导师。1998年3月任青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副主任;2001年6月任青海医学院公共学科部主任;2002年1月任青海医学院教务处处长;2005年12月任青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学院报刊

《青海医学院学报》为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季刊(国内统一刊号CN63--1043/R,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8252),刊物以反映该校及高原医学科研成果,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主要栏目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祖国医学、综述、经验体会、个案报道等栏目。

青海医学院学报》曾荣获全国高等医药学报优秀编辑奖,2000年6月经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备案,确认本刊为《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期刊,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

本刊向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药卫生系统科研、医疗单位和海外作者征集优秀论文。尤其欢迎国家攻关项目、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基金资助课题的有关稿件(本类稿件全免费刊载)。

编辑部现有3名具有大学学历的专职编辑人员,还聘有多名兼职副主编和省上有名专家组成高水平的编委会,他们均为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其中部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保证了学报的学术水平和质量;在办公条件上学院积极谋求主办单位支持,2012年已实现了学报主办部门每年按编辑部实际使用经费足数拨付,有了固定的办公室、资料室,主办单位的微机室、复印室、打字室等公用设施优先供学报使用,学报排印告别了“铅字”,以“激光照排”替代。

行政机构

教务处团队

青海医学院教务处始建于1958年,先后在历届教务处长的不懈努力下 ,全面负责着学院教学管理工作。2012年下设四个科(教务科、教材设备科、招生学籍科、临床教学管理科)。有在编工作人员18人,处长、副处长各一名,科长、副科长共三名,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九名,其他人员四人。

2009年—2012年来,教务处认真贯彻学院党委提出的“调结构、上水平、创特色、增效益”和“夯实基础、拓宽专业、提高素质、适应社会”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加强教学内涵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观念,确立学生、教师的主题地位,强化“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认真做好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今天团结、求实、富有朝气的教务处,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全面提高学院综合办学水平而努力奋斗。

青海大学医学院教务处是负责全院教学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其职责是:

1、全面贯彻常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学法规,合理安排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制定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总结推广教学经验,研究提出教学发展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3、拟定教学计划,负责组织实施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竞赛、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大学英语过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教学活动。

4、组织实施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定期组织开展教学法研究。

5、组织自编教材编写、审定、出版工作,负责各学科教材订购与供应工作,负责教学设备及有关教学实验用低值易耗品、实验动物等采购、管理、供应工作。

6、负责全院课程安排,教师调度、考试、考务管理,指导、审核各学科课程进程计划。

7、负责全院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

8、制定学院招生计划,完成新生录取工作。

9、宏观管理全院学生实习工作,督查各教学部门做好实习安排、实习检查、实习计划落实等项工作。

10、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师资管理工作,配合学院选留教师、教师业务考核、奖惩、职务晋升、选派出国留学、推优干部作用考察等工作。

11、协助完成教学督导工作。

12、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办公室

研究生办公室是青海省高校较早从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

主要职责是:

负责起草制订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制订研究生教育有关的

青海大学医学院

规章制度;负责制订学院每年度的研究生招生计划,编印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和招生简章,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宣传工作; 负责制订和修订各学科、专业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确定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督促检查研究生培养质量;负责研究生的教学、学籍、考勤和成绩管理工作;负责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及研究生党员的发展和党建和团的工作;负责组织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考试、毕业考试、毕业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负责学院应届优秀毕业本科生免试直推硕士研究生的选拔工作;负责研究生学科评优奖励表彰工作;负责做好学院硕士学位评定、授予和研究生毕业就业工作;负责组织学院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增列工作;负责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遴选审批工作;负责学院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工作; 负责学院各学科专业六年一次的学科评估工作;负责学院研究生同等学力班的招生、教学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

专业培养

临床医学

一、总体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以加强基础,注重素质、强化英语面向临床为培养方式,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21世纪医学科技竞争和医学模式转变,有一定发展潜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医疗卫生系统中各门类医学专科及医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为进入毕业后医学教育及实践,奠定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通科基础。经过5年连续的医学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并能养成自我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新世纪对临床医师所要求的医生素质、知识与技能。

三、专业培养要求

系统掌握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为主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高原疾病的防治知识与技能;学习预防医学及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有关知识和方法,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毕业后能够从事临床医学、高原医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四、毕业时应达到的目标

1、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态度和为医学科学事业贡献终身的信心。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体育达标,英语、计算机水平达到一定的级别;掌握医学伦理学原理,同情病人、尊重病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人际交往和医患沟通的能力。

2、掌握医学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⑴人体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⑵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分子生物化学与细胞学理论。

⑶引起疾病的各种原因:遗传发育、代谢、中毒、微生物、免疫、肿瘤、退化和创伤等发病机理。

⑷身体主要器官系统在疾病发生时的结构与功能的病理与病理生理变化。

⑸理解科学研究方法在疾病研究中的作用。

3、掌握临床医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与临床能力

⑴有效的与病人沟通能力,准确获取病史所有方面信息的能力。

⑵全面和特殊检查能力。

⑶常规操作技术,如静脉穿刺、静脉插管、动脉穿刺、胸腰椎穿刺、下胃管、插尿管、缝合伤口等。

⑷选择辅助检查与解释检查结果的能力。

⑸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放射线病理检查的表现。

⑹常见病、急慢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

⑺对常见病、急慢病制定合理的临床处理方案的能力,包括诊断治疗以及康复后的计划。

⑻确认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危及病人生命的心、肺和神经系统疾病及基本常规程序。

⑼确认和制定危重症病人救治的基本处理方式。

⑽缓解病人疼痛,改善痛苦的知识。

4、熟知和了解与预防医学相关方面的知识。

⑴疾病的心理、社会、文化等非生物学因素。

⑵临床流行病学的知识与方法。

⑶确认疾病和损伤的危险因素和检查方法,掌握早期诊断、早期预防的方法。

⑷使用电子数据库或其它资源库,检索、管理和利用医学信息能力,解决医学问题与医疗决策。

⑸理解医学职业终身学习的需要,承认差距,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计划,跟上医学新进展。

5、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六、主要课程及教材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内科学、外科 学、儿科学、妇产科学。

教材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和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七、修业年限:五年

八、成绩考核及学位授予

内科学 外科学

九、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基础医学基本技能实验

2.临床基本技能见习

3.临床毕业实习

中医专业

一、总体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以加强基础、注重素质、强化英语、面向临床为培养方式。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从事中医学临床及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培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并能养成自我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新世纪对医学人才所要求的素质、知识与技能。

三、专业培养要求

系统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高原疾病的防治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医医疗临床和高原医学的研究工作。

四、毕业时应达到的目标

1、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态度和为医学科学事业贡献终身的信念,具有一定的军事基本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体育达标,英语、计算机水平达到一定的级别。掌握医学伦理学原理,同情病人、尊重病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人际交往和医患沟通的能力。

2、毕业时应获得以下知识能力

(1)具有熟练和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

(2)具有应用现代医学知识对急危重症病人救治的能力。

(3)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着的能力。

(4)了解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学科的发展方向。

(5)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主干学科:中医基础学、中医临床学

六、主要课程及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西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古典医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西医内科学、针灸学

教材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和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七、修业年限:五年

八、成绩考核及学位授予

九、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中医基础与基础医学基本技能实验

2.中医临床基本技能见习

3.中医临床实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