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

更新时间:2023-11-27 11:53

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始建于1935年,是白银市唯一一所具有七十多年办学历史的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优质,人文底蕴深厚,7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各类优秀人才15000人,培训各类人才26000人。

学校地址

学校地址:白银市白银区育才路6号

师资建设

70多年来,学校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训精神和“立足基教,面向农村,服务社会,全面育人”的办学方向,坚持“改革活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质量立校”的治校策略,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拼搏奋进,逐渐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发展成集师范、职教、普教、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办学格局。今天的靖师已成为陇原教育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享誉省内外。学校面向白银三县两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00余人。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现有校舍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馆藏图书8万余册,报刊资料200多种;拥有40间钢琴房, 6 个标准物化生实验室,2个电子实验教室,微机420台,15个多媒体教室,仪器设备总值380万元。学校现有教职工135人。专任教师103人,其中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56人,研究生15人(硕士14人,博士1人)。省级骨干教师5名,市级骨干教师15名,市级学科带头人2名。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1%。

近年来,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学校以提高层次,拓宽功能,内强素质,外谋发展,面向市场,合作办学为发展新思路,自1999年起分别与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师专、定西师专、中央电大等高校联办音美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育和小学教育大专班,2006年与天津中专联办食品工艺、数控技术、电子商务、电子应用技术、物流管理等五个职业中专班。为进一步推进白银市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从2007年起,学校办学重点转变为教师培训。2008年,学校在白银市区建成了白银市教师教育中心。总之,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专业建设不断发展。

学校在办好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同时,还充分利用设备资源和师资力量,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与地方企业联合,对企业职教师资进行培训。近十年来,学校累计完成各级各类培训24000人次。实现了“合作、服务、双赢”的效益。学校是白银市“义教工程项目师资培训基地”、“白银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实践基地”、“白银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白银市义务教育新课程研究中心”、“白银艺术教育培训中心”和“白银市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中心”。

办学特色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完成或正在完成省市级重点课题10多项,主编、参编教材或教学用书10多部,在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就业去向稳定,已初步建立了面向北京、苏州、广州等地辐射的“就业网”,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本单位骨干力量。

学校是白银市“义教工程项目师资培训基地”、“白银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实践基地”、“白银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白银市义务教育新课程研究中心”、“白银市青少年专业特长培养中心”和“白银市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站”。

学校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训精神和“质量为上、突出特色、面向农村”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拼搏奋进,建成了以三、四年制中师学历教育为主体,教师继续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白银市唯一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学校

发展目标

创办白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白银教育“一个基地、四个中心”,(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义务教育新课程研究中心、艺术教育培训中心和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中心)。学校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并举,以教师教育为基础,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创质量品牌,培养培训合格的小学师资,为基础教育服务;以非师范教育为突破口,拓宽专业,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培养培训实用性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所获荣誉

学校先后获得了多项荣誉:“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甘肃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先进测试站”、“甘肃省标准化学校”等。

历史沿革

中华民国时期

(1935—1949)

(一)靖远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35—1942)

靖远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的创办,源于1931年创办的靖远县师范讲习所。1934年,苏振甲开始筹办简易乡村师范,1935年春,在师范讲习所的基础上,正式创办成立“靖远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校址在县城文庙(今靖远师范),占地30余亩,新修校舍30余间。苏振甲首任校长,李濡任教导主任,时有教职工15人,初招生156人,学制四年。

1936年,红军西路军途经靖远后,部分师生如魏煜(数学教员)、万国旺、张达文、陈国恒、岳仲胡、李淮、魏仰峰、张标等随军或奔赴延安,其中魏煜、万国旺为国捐躯。

1937年李濡接任校长,他积极延揽人才,聘请酒泉师范学校的景再清任教导主任。同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初具规模。同年,抗战爆发,激起了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积极开展活动:一是进行抗日宣传,宣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二是组织进步社团,积极参与“抗战活动”。1937年,中共地下党员万良才组织“同进合作社”。1938年元月,成立“甘肃青年抗战团靖远分团”,胡汇川任团长。三是发展党的力量,特别注意发展进步学生入党。1938年5月,秘密成立靖师党小驵,李淮任组长,成员有张标、吕鸿基、张国鼐等。次月,改党小组为党支部,李淮任书记。学校地下党支部成立后,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学生干部,不少不解放后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领导或骨干。

1939年,学校招足四年制学生四个班,1942年,附设国民教育师资训练班。

(二) 甘肃省立靖远师范学校(1943—1949)

1943年学校更名为“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李友梅任校长,学制为“四二”制(简易科四年,师范科二年)。同年,取消国民教育师资训练班,增招四年制学生一个班,学校共五个班。1944年,吴宪任校长。1945年改为“三三”制(简师三年,中师三年)。开设课程有:公民、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博物、生理卫生、化学、物理、英语、体育、童子军、劳作、图画、音乐等。学生来源于靖远及相邻各县。1946年,昝健行任校长。同年,招收三年制学生两个班,教学班增至七个。1948年,取消四年制。到1949年解放共毕业学生10个班305人,其中女生12人,另有大约300人肄业。举办乡村师资训练班四期,学员近百人。至此,靖远师范学校成为我省创办较早的完备的中等师范学校

新中国建国初期

(1949—1966)

(一)逐步发展,日趋规范(1949—1958)

1.领导人事变动

1949年9月,靖远解放,靖远县人民政府训令万通轩任靖远师范校长,程耀峰为教育主任,李联芳为事务主任。学校仍按师范和简师编制维持原状。1950年,定西分区行政督察公署委任万通轩为校长,程耀峰为教育主任。1951年,学校改建为初级师范学校,同时更名为“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甘肃省人民政府文教厅任命程耀峰代理校长,刘衷代理教育主任。1954年,程耀峰调离,张翊岚任副校长,后任校长。

2.办学规模及师资队伍

1949年10月15日,人民政府接管后的靖远师范正式开学,招收一年制师范科一个班,简师两个班,在校学生10个班226人。在册教职员31人,其中教员14人。1950年,定西分区行政督察公署通令教职员聘任标准,靖远县人民政府核定学校人员编制:教师14人,勤杂人员6人。195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核定学校编制:在校总班级7个班,教师14人,职员5人,什员5人。在校学生295人。当时,这适应小学发展对师资的急需,重点发展初等教育,招师范短训班1个、速成班1个,大量培训师资。1953年后。为适应初等教育着重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对师范学校作了进一步调整:停办速成师范,压缩初级师范,逐步减少招生规模,重点发展中等师范。当时在校学生485人。1956年10月,靖远县人民委员会核定学校编制:教员22人,职员12人,校医1人,伙管员1人,计36人。到1957年学校教职工23人,教学班10个,在校学生300多人,为解放前毕业生的总和。校园面积由原来的30多亩扩大到80多亩。

3.教学机构及党团组织

靖远解放后,学校成立了6个委员会:教材教法研究委员会(下设各科教研组)、考试委员会、教学进度研究委员会、生活指导委员会、健康活动委员会、经费稽核委员会。后来又逐步成立校务委员会、团委等机构。1956年夏,靖师仅有共产党员7名,经靖远县委批准成立党支部,隶属中共靖远县委机关总支部,韩佩任党支部书记。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4.教育教学工作

这一时期,学校工作的重点是革除旧的教育体制,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和凯洛夫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学质量。1949年底,第一届全教会议在北京召开,明确提出改革旧教育和发展人民教育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教材、旧教法,使用解放区的新教材和新大纲。学校采用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制定的《师范、简师课程科目及授课时数表》安排教学。开设的课程为:政治常识、国文、数学、历史、地理、动植物、物理、化学、生理卫生、音乐、体育、美术、教育等。1950年,改用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修正后的《师范学校、简师课程科目及授课时数表》。增设教育实习,教育学改为教育概论、教材教法、小学行政三科分设。1952年学习凯洛夫教育学,推广“五级记分制”。学校开始采用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有:语文及教学法、数学及教学法、物理、化学、达尔文理论基础、地理及教学法、历史有教学法、政治、教育学、心理学、学校卫生、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美术及教学法、教育实习等。1953年后,学校的课程迭有变动。1956年强调加强专业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学校增设少先队工作、儿童文学、教育实习、农业生产基础知识及实习。

5.政治运动

这一时期的政治运动频繁,对靖师影响较大者:一是建国初的搞美援朝运动和土改运动,靖师师踊跃参加、舒有元等数名学生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烈士;二是1952年开展“三反”、“五反”时在教师中进行“自我思想改造”运动;三是1957年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

(二)调整巩固,探索前进(1958—1966)

1.隶属关系与领导人事变动

1958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教育工作会议,随即发动了“教育革命”。此后靖远师范学校扩建为靖远师范学院,学院分大学部和中师部,分别培养初中和小学教师。1959年秋,大学部与陇西师院、临洮师院的大学部全并为定西师范专科学校。同时恢复靖远师范学校,关振邦任校长。1961年9月,学校移交白银市管辖。1963年7月关振邦任党支部书记。同年10月,白银市撤消,学校仍归定西地区管辖。

2.政治运动与教育改革

这一时期,政治运动对教育教学工作冲击较大。1958年“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在教师中开展拔“白旗”运动,错误地批判和伤害了一批知识分子。在学生中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掀起了以生产劳动为离的“教育大跃进”。教学计划随之调整,开设的科目有:语文及小学语文教学法、数学及小学算术教学法、物理学、化学、人体解剖学(初师设动物学、植物学)、地理、历史、政治、心理学、教育学、体育、音乐、图画、认识环境及教学法、学校卫生、手工劳动、农业实习、教育实习等到。秋季,投入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在学校展开,6名教职工被打成“右倾”。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纠正了“教育大跃进”的错误,强调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些改革,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正常。1962年,执行甘肃省教育厅重新制定的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教学科目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材教法、小学算术教材教法、体育、音乐、美工、教育实习、农业技术知识和选修课(包括逻辑、中国教育史、各国教育概况等)。同年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取消部分“右倾”的处分决定。1964年投入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师生利用假期搞“社教”。1965年上半年,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强调“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贯彻“兴无灭资”方针,批判“本本”、“框框”;坚持“少而精”和“启发式”原则,对课堂教学和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根据甘肃省教育厅规定,中师开设政治、语文、数学、教育方针和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生产技术、历史、体育、音乐、美工、教育实习等课程。在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是动员学生服从分配,支援兄弟省县,有部分毕业生到宁夏西海固等地方任教。

3.招生及办学规模

1958年秋,兴办靖远初师,有教学班5个,学生250人,教职工18人。1959年底,教学班达到12个,在校学生486人,教职工32人。1961年后停办初师部,中师开设5个班,学生246人,教职工30多人。1966年毕业生144人。

“文革”时期

1.运动发展过程

1966年6月,靖远县委工作组进驻学校,“文化大革命”在靖师展开。贴大字报、“破四旧”,红卫兵抄了一些教师的家。烧了部分文物、字画。部分教职工被打成“牛鬼蛇神”,进行批斗,学校陷入一片混乱。1967年春,开始搞“武斗”。1968年5月,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7月,开始复课闹革命。1969年6月,整党工作开始,部分党员逐步恢复了组织生活。1970年秋,教师集中开展“一打三反”运动。1971年,通过整党建党,恢复学校党支部。1973年,再度陷入混乱状态。1976年春,开始搞“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10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2.领导人事变动

1968年5月,任建民任革委会主任,启用“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革命委员会”印章。1971年,吴之瑛任革委会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第二年,任革委会主任。1975年,张明纪、高维峻任革委会副主任。

3.招生与教学法工作

“文革”期间的招生工作时断时续。1969年,师范停办,1971年招收4个初中班172名学生。1972年恢复招生,招收1个一年制师范班。1973年,招收两个初中班。当时,师范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专业课程、基础课程被取缔。1972年,甘肃省教育厅原则规定,中等师范学校开设政治、毛泽东教育思想、业务课(语文、代数、几何、物理、科学常识、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军体课等四类课程。

4.“文革”造成的损失

“文革”十年,使靖师蒙受重大损失。党、政组织陷入瘫痪,规章制度惨遭破坏,教学秩序一片混乱,学校工作基本停顿。建“春光无线电厂”就占去学校操场、实验园40余亩。全校37名教职工中,因有“问题”被列为重点批斗对象者17人,占总人数的46%,其中10人被错误地处理,6人被下放农村,不少人受到过牵连。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6—2005)

(一)拨乱反正,恢复发展(1976—1985)

粉碎“四人帮”后,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师范教育百废待兴。

1.学校管理与教学工作

1976年,通过揭批“四人帮”,推翻了“两个估计”,加强了纪律教育,改变了无政府状态,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1980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师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据此学校一方面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师范性,恢复了师范专业课(教育学、心理学和各课教学法)以及生物、历史、地理、生理卫生等课程,增设了电教、说话、写字等课程,加强了课处活动和见、实习活动。学校工作的重点迅速转移到教学上来,各项工作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

2.招生与办学规模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春季,靖师录取了“文革”后首批中师生110人。1978年改为秋季招生,招收高中毕业生和民办社请教师,录取275人,学制均为两个,在校学生达到420人,1979年录取204人。生源来自原定西地区各县。1981年改革了招生制度,改招高中毕业生为初中毕业生,学制由两年延至三年,1983年又延至四年。同时招民办教师,学制仍为两年。另外为84757部队代办了一个校外中专班,为兰州、白银、靖远矿区等地的工矿企业轮训一些教师,受到好评。

3.领导人事变动

1978年,关振邦同志再次任校长,孙国俭、孙孝先任副校长。1979年1月,学校党支部成立,关振邦任书记。学校启用了“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印章(原“校革委”印章作废)。从此恢复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1年,王仲翰任副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1984年1月,王仲翰接任校长,孙孝先、邓铎任副校长。

4.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研究

1978年,学校进行三清,全面清理“文革”遗留问题。“反右倾”及“文革”中受到打击和迫害的17名领导及教师陆续平反,被遣送原籍的两名教师恢复工作,27 名教师恢复原工作待遇,两名教师恢复党籍。教职工增至46人,专职教师2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4人。1981年,首次为教师评定职称,讲师14人,教员11人。

“文革”结束后,为教学需要,全体教师编写了各科教学大纲。1981年,创办了“教与学”校刊,主要刊登教师的教学论文。这一时期,教师在省、市刊物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交流论文16篇,发表美术作品20多篇。

5.校舍与设备建设

1983年,建成3100平方米教学楼一座,1985年建成26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一座,建造平房1355平方米。学校还积极筹措资金购置图书资料和教学仪器设备。教工自发捐款和学校自筹购置图书16000册,使馆藏图书达到4万册,建成资料室和阅览室。投资34000元购置了电教设备,建起电教室。购置6万余元的理化教学仪器和实验材料,使教学条件大为改善。

(二)改革开放,加快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我国教育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靖师的各项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逐步进入历史的辉煌时期。

1.学校管理工作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实行严格管理,突出强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并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一是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制定和完善了从校长到每个职工的工作职责、细则以及对学生的管理规则,使学校管理工作逐步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充分发挥两支队伍的作用。教师的管理主要依靠教务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加强管理;学生的管理主要依靠学生科和班主任,以班为单位加强管理。同时执行全方位、全员参与管理的方针。三是奖罚并用,以奖为主。学校制定了评选先进及奖励办法,以表扬鼓励为主,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对于违反校纪律者,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不同处分教育。四是加强“三风”建设。使教师形成“从严治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良好教风;使学生养成“忠诚教育、刻苦学习、严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学风;使全校形成“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良好校风。五是不断深化管理改革。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改进管理工作。制定了各项工作的岗位责任制,1991年实行教职工工作量化考核办法,1999年实行考勤签到制度,使管理工作不断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

2.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在教职工中进行了职业道德、法制纪律和时事政策等教育,鼓励教师敬业爱岗,发扬无私奉献精神。1996年,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党政纪律条规知识竞赛活动,获靖远赛区优秀组织奖。2000年3月,开始了“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三讲”活动。在学生中重点进行了专业思想、遵纪守法、学校常规等教育,使师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了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讲究文明的良好风气,多次被白银市、靖远县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3.领导人事变动及群众组织的恢复

1985年,靖远师范划归白银市辖属。1986年4月,学校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王仲翰任书记。1987年8月,师昕调任党总支副书记。1990年张克让任校长,陈功鼎、杨国胜、高维峻任副校长。1992年,师昕任校长,靖远县委副书记强有隆兼任党总支书记。1995年8月,靖远县委副书记冯瑄任党总支书记。1998年4月,中国共产党靖远师范学校委员会成立,师昕兼任书记。1999年11月包守智调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另外,1993年、1998年、1999年对中层领导班子作了补充调整。

1987年12月,我校召开了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工会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此后,于1991年、1994年、1998年分别召开了第二、第三、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4.招生及办学规模

这一时期的办学规模有所扩大,1985年,学校有16个教学班,学生841人,教职工81人。1987年,普师学制又改为三年制。1989年招体育班30名,以田径为主,学制三年。1990年招体育班30名,学制四年。1991年,白银市政府批准学校规模为20个教学班,800名学生。1993年开始招收预科生,每年80人,学制三年。1995年,教职工111人,专任教师63人。20个教学班,学生930人。直至2000年上半年,基本保持此规模。1997年改三年制为四年制,仍招收初中毕业生。1999年,民教班停招。2000年,学校通过甘肃省中等师范学校标准化学校验收。

靖远史话

白银教育界的“黄埔军校”

靖远师范学校——白银教育界的“黄埔军校”

靖远师范位居陇中历史文化名城靖远,这里南依雄伟秀丽的乌兰山麓,北靠美若屏风的黄河之滨,山环水抱,景色宜人,犹如镶嵌在黄河上游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作为白银市创办最早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从1935年创办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起,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为当地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教育界培养了约13000名毕业生,足迹遍布陇原大地,是甘肃省创办较早、影响较大的中等师范学校之一。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曾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有人快(放纵),人有快则法度坏。”纵观历史,无论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凡是兴学重教、尊师重道者,该国家或地区必有长远的发展内力。

通世理者为大儒,识时务者为俊杰。早在193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的苏振甲先生怀抱“教育救国”、“兴学重教”的时代理念,回县继任教育局长,一边积极创办乡村小学和县立初中,一边着手规划师资队伍的培养。他在原师范讲习所的基础上,利用庙宇修建了三十余间房舍,于1935年正式筹办并成立了“靖远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校长,下设教导、事务两处,教职员工15人,文书、事务均由教员兼任。1935年2月正式招生58名,学制四年,开设国语、算学、历史、地理、生物、化学、英语、音乐、体育、美育、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和小学教材教法等。

1936年,学校创办伊始,正是抗战爆发前期,当时红军西路军途经靖远,影响着许多进步师生走上了革命道路,因此,靖远师范也是较早接受进步思想影响的一所学校。数学教员魏煜,进步学生胡永一、万国旺、刘家茂、张达文、陈国恒、张振国、岳仲胡、李淮、魏仰峰、魏著文、胡汇川、张标等曾秘密加入共产党,参加红军或先后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其中魏煜、万国旺为抗日救国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光荣捐躯。

1937年,李濡接任校长,积极招聘教师、延揽人才,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初具规模。同年抗战爆发,为了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靖远地下党以靖远师范为依托,广泛团结进步师生,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全力组织进步社团。在苏振甲等人的支持下,中共地下党员、甘肃青年抗战团负责人万良才等人筹集创办了“靖远同进消费合作社”、“靖远同进读书会”和“甘肃青年抗战团靖远分团”等组织,其中胡汇川时任青抗团靖远分团团长。

1938年后,乔映淮等在青抗分团的基础上在靖远师范秘密成立了中共党小组,随后党小组改为党支部,李淮任书记。此后,进步师生在校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广泛地开展抗日宣传,与其他学校爱国青年联合排演进步剧目,给学生教唱革命歌曲,与地方反动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从而加强了抗战宣传,提高了民众觉悟,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师生员工,许多人在解放后成为各条战线、各级政府的领导和骨干。

1943年靖远师范学校定为省管,改为“甘肃省立靖远师范学校”,李友梅、吴宪、昝健行先后担任校长,到1949年解放,共毕业十个班,毕业学生305人,其中女生12人,另有肄业生约300多人。

1949年9月5日,靖远解放。早年曾参加革命、后入北伐并担任连长的中共党员万通轩继任校长。遵照上级指示,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整顿,时有教学班十个,学生300余人,教职工20多人,校址由原来的30余亩扩大为80余亩。

这个时期的基础课程沿用苏联模式,废除旧课程,启用新课程,基本上使用的是初中、高中教材和一些师范必修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及各科教学法,成绩考核采用“五级记分制”。学校也随之建立了党支部、团委、校务委员会,下设教导处、总务处及各科教研组,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在政治思想上广泛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传统、组织纪律等方面的教育,组织了文艺宣传队,上演《刘胡兰》、《兄妹开荒》和《白毛女》等剧目,有力地配合了减租反霸、“三反”、“五反”、土改等政治运动。期间有不少学生响应党的号召,投笔从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其中舒有元等数名学生为国捐躯,成了光荣的烈士。

解放后,学校先由定西专署管理,1961年移交白银市管辖,1963年白银市撤消再归定西,1985年白银恢复建市又划归白银。靖远师范从此经过了建国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三大发展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阶段,学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才逐步迈上了正规化、科学化、标准化和多元化的轨道。继万通轩之后,程耀峰、张翊岚、关振邦、任建民、吴之瑛、王仲翰、张克让、师昕、陈功鼎曾先后担任校长或革委会主任。

建国初的十七年,学校历经政治运动洗礼,在教育管理、招生规模、学制改革、课程设置等方面时起时伏,多有变动,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总的发展形势是喜人的,变化也是巨大的。1958年,在 “大跃进”或“教育大革命”的浪潮中,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办起了靖远师范学院,学院分大学部和中师部,由于当时脱离客观实际,1959年秋,大学部与陇西师院、临洮师院合并为定西师范专科学校

1960年至1966年,靖远师范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及时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学校重获得生机,开始重视基础课“三点二基”教学和实验课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注重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开始研究课堂教学质量、基础知识训练、因材施教等问题,课程设置日趋规范,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1966年至1976年,正是“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靖远师范37名教职工中,有17人受到批斗,6人下放农村,校园被建厂占去40余亩,课桌凳被当时的工宣队和革委会随意处理,体、音、美方面的部分器材被破坏或偷盗,图书馆的一些珍贵藏书也被窃去或散失,学校陷入混乱状态,一度停办三年,期间虽招几届学生,但教学秩序难以维持,这给学校带来了严重灾难。

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学校恢复考试招生,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靖远师范开始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从1978年至1980年春,全体教学人员共同编写了各科教学大纲,学校完善了教学管理、教学细则、请假、考勤等十一种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1983年开始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并积极筹措资金购置图书资料和教学仪器,1985年交由白银市管辖,2001年,学校实现了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建校至今共培养中小学教师约13000人,其中近二十几年的毕业生超过了前50年的总和,这些学生先后被分配到兰州、定西、靖远、会宁、通渭、陇西、渭源、临洮、白银、景泰、平川等地,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为甘肃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已成为全国及省市县优秀教师和教学骨干,有的走上了地方党政机关、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领导的岗位,从而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自1999年起,学校分别与西北师大、兰州师专、定西师专、白银电大等联办音美教育、现代技术教育、小学教育大专班,2003年秋开始自主招收“3+2”小教大专班和中师英语专业班,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学校现有教职工139人,学生1300余人,25个教学班,校园占地67亩,建筑面积26000多平方米,馆藏图书8万余册,报刊资料200多种,钢琴练习房40间,计算机320台,多媒体教室5个,电子实验室和理化生实验室8个,电信宽带网和校园网覆盖全校每个教学点,完成省市重点课题10多项,主编或参编各类教材及参考书10多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完成全市各级各类培训22872人次,成为白银市名副其实的各类师资培训基地和教研中心,学校近二十年来荣获国家教育部和省市的表彰奖励30多次。

面向未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中等师范学校的转型,靖远师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选择,希望这所百年老校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靖师七十华诞

穿越历史烟云,饱经世事沧桑,9月28日,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迎来了建校70周年庆典。

市委副书记刘天明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靖远师范全体师生员工和新老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市人大副主任王有琪、县委书记张富强、县长于萍、县委副书记陈其宝及各界嘉宾,学校全体师生,新老校友1800多人参加了校庆大会。

上午9时30分,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靖远师范建校70周年校庆大会在学校大礼堂隆重举行。

靖远师范副校长张广兰主持校庆大会,学校党委书记杨国胜致欢迎词。白银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振林致祝贺词。市委副书记刘天明作了重要讲话。刘天明在讲话中指出,自1935年满怀教育济世救国思想的苏振甲先生创办“靖远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至今,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靖远师范学校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训,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万余名优秀人才和教育精英,桃李芬芳,硕果累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白银恢复建市后,靖远师范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法治校、以德治校,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因地制宜地构建了多渠道、多层次、主体发展的办学模式,使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市基础教育培养、培训了大批教育教学人才,为白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刘天明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发展教育作为科教兴市、构建和谐白银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形成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社会各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教育工作者积极推进教育,办好教育的良好氛围,推动我市教育事业不断上新台阶。靖远师范作为我市基础教育的排头兵和主阵地,要以70周年校庆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总结办学经验,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努力将靖远师范办成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一流的陇上名校。

刘天明希望全体教师发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良传统,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灵魂工程师”。寄语青年学生胸怀远大理想,立足艰苦奋斗,坚持发展学习,注重品德锻炼,珍惜青春,早日成才,勇敢承担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靖远师范校长陈功鼎回顾了学校70周年的风雨历程,展望学校未来的发展,表示要在新世纪实现向两级师范的跨越,把靖远师范建成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基地。校友代表、在校生代表分别发了言,表达了对靖远师范70华诞的美好祝愿。学校副校长赵得彪宣读了市委书记周多明等领导、校友的题词、贺信。

校庆大会结束后,参加校庆大会的市县领导、各界来宾、校友与全体教职工合影留念。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