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21:56
《静静的群山》是日本作家德永直著长篇小说,共二部。第一部在1949年到1950年的日共中央机关报《赤旗》报上连载;第二部于1954年《赤旗》复刊后创作而成。
《静静的群山》的故事发生在战后的日本。第一部写战争结束之后川添工厂工人成长的故事。川添是战争期间疏散到“静静的群山”中的一座电机工厂。1945年8月,裕仁天皇在无线电广播中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几天,包括川添在内的疏散在这一带的工厂,一下子都停止了冒烟,茫然自失地呆立着。在这座有一千五百工人的川添工厂里,人们不知所措,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不久,工厂在艰难中复工了。技工池部新一始终对战争抱怀疑态度,认为这是违反人道主义的。他同厂长秘书鸟泽莲产生了爱情,但总认为作为一个贫苦的工人出身的自己,同巨富之女是难以匹配的。和他同室居住的古川二郎,从关东军退役后回到这个工厂。他是被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毒害较深的一个工人,对战败不可理解,成天喝酒。车间主任荒木敏雄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的哥哥、是一个为革命而牺牲了的共党员。在工厂重建时,他和厂长相良发生冲突,后来在听到德田球一的公开讲演和对《赤旗》的阅读中,逐渐对共产主义有了认识,不久加入了日共。在日共“打倒天皇”“成立共和国”口号的影响下,荒木池部等一些思想先进的分子开始组织工会,为工人的权利而斗争,就连古川二郎也觉醒过来,成为工会的积极分子。小说以古川二郎和荒木池部怀着各自的入党申请书,到共产党的总部去而结束。
小说的第二部是写川添所在的鸟泽小村农民反对地主斗争的故事。鸟泽小村是鸟泽莲和女工山中初江的故乡。这个村的角仓家族,是川添的股东,本村世代的大地主。战后,这个村子仍在封建势力统治下。村中的鸟泽文也和其子元也,是仅有的两名日共党员,他们在川添工厂先进工人的支持下,经过艰苦的斗争,把贫苦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农会、开展了反封建的斗争。
古川二郎是川添工厂的车工,年轻、单纯、技术高、但不过问政治。战争年代他接受了军国主义关于“天皇和人民是神的子孙”和“日本在世界上负有特殊使命”的宣传,被送到前线打仗,遭受到了肉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摧残。当他回到家里,发现自己唯一的亲人——母亲已在美国飞机空袭时牺牲了的时候,他才开始思考在他脑间一直不占地位的政治问题。回到工厂以后,他逐渐觉醒过来,开始参加工人们的斗争,大选时为日本共产党人竞选,并决心加入共产党的队伍。当美帝国主义驻远东委员会的代表公开发表反动声明时,已经觉醒的古川二郎意识到,这是美国侵略者给日本人民带来的新的灾难,是另一种战争,随即参加了共产党。在古川二郎身上,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日本工人如何从法西斯主义、沙文主义的长期毒化下,思想逐步觉悟、精神逐步解放的过程。
小说中另一个主要人物山中初江是日本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迫于生计,不得不在十四岁那年进工厂做工。山中初江温顺、善良、沉默,一生中忍受了无数的苦难。当工人运动在日本蓬勃开展的时候,她再也按捺不住蕴藏于内心的愤怒和抗议了。为了争取民主和独立,她热心学习、积极投入工人阶级的斗争,踊跃参加青年共产主义同盟的活动,在通往革命的道路上迅跑。
小说还塑造了老农藤作光辉的农民形象。藤作是日本农民的典型代表,他饱经风霜,受尽煎熬,长期处在地主的重利盘剥下。这个勤劳、纯朴、善良的农民,在反动政府的残酷压迫下变得麻木了,只能“今生忍受酸辛,服从阿弥陀如来的意旨”。但是,在战后民主风暴的猛烈冲击下,藤作终于觉醒了,再不沉默了。藤作的形象反映了日本农村的现实,成为日本文学中光辉的农民形象。
《静静的群山》通过工厂和农村斗争生活的描写,再现了日本战后的社会面貌,描绘工人和农民是怎样摆脱法西斯专制的影响而发展成长为自觉斗争的阶级战士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该小说侧面地反映了日本民主化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作者还不时揭露美军占领者的暴行和对工人农民的敌视。
作品的几个人物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如池部新一、古川二郎和鸟泽莲。池部新一是这个工厂的三个最早的日共党员之一,后来成为支部书记。作者细致地刻划了他的思想转变的过程。这个贫穷的木工之子,从小接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相信战争是罪恶的。但他不认识战争的本质,战后虽不为战败所难过,但却又不知出路何在。直到他看清了厂方非人性的本质时,人道主义幻想破灭,才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影响,认清天皇制的罪恶,懂得马克思主义,走上斗争的道路。古川二郎是另一种典型,他深受法西斯思想毒,忠于天皇,可母亲死于战火,又把他推到悲痛境地。他热情而又暴躁,容易走向极端,从极右转向极左,可是,在新的潮流冲击之下,他终于走上共产主义之路。鸟泽莲的意义,在于表现了知识青年同工人的结合。
该作品情节复杂,场面宏伟,手法细腻,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作品语言通俗、简练,文笔生动、明快。人物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静静的群山》刚在《赤旗》报上连载,就引起工农大众的强烈反响,鼓舞了他们的斗争热情。小说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的尖锐矛盾,揭露了日美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的真正面目,表现了工农群众撰脱军国主义的精神枷锁,逐渐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成长过程,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重要成就之一。
中国学者李芒:综观日本近现代文学史,象这样(《静静的群山》)以现代化工厂的产业工人为主人公的宏篇巨制,实属空前未有。
《静静的群山》共二部,第一部在1949年到1950年的日共中央机关报《赤旗》报上连载;《赤旗》在1950年因麦克阿瑟(占领军司令官)的镇压而被迫停刊,1954年3月开始复刊,该小说的第二部就是为复刊斗争而写的。他后来撰写第三部时,由于病故而未完成。这两部作品由肖肖译成中文,第一部中译本于1953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的新版本,1957年,又出版了第二部。
德永直(1899—1958),日本作家。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印刷厂徒工,排字工人,参加过印刷工人罢工运动。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参加“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他在自己亲自参加1926年东京印刷工人大罢工的生活基础上,于1929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没有太阳的街》,这部小说和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一起被誉为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双壁。1930年发表续篇《失业都市东京》。他的战后创作主要有中篇小说《妻啊!安息吧》。1949—1954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静静的群山》第一、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