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孟德尔式遗传

更新时间:2021-12-28 00:56

非孟德尔式遗传(non-Mendelian inheritance)是不服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现象。非孟德尔式遗传的存在,已是遗传学家们广泛承认的事实。典型实例是原生动物表面构型的非核酸式遗传现象。

释义

T.M.Sonneborn 和 J.Beisson 对草履虫表面构型的许多研究都发现,并不改变核基因而只是人工改变草履虫的表面也能遗传。例如,将草履虫的纤毛人工倒后位,曾经维持到800个细胞世代而没回到正常表型。Sonneborn还在1963年发现草履虫的沟口畸变也有纤毛倒位一样的非核酸式遗传。我国原生动物学家张作人先生从1964年起连续发表了几篇这方面的论文。他和他的助手在纤毛虫细胞还未发育分离为两个个体之前的早期切去细胞质,结果发现,细胞核仍然分裂为2,但不再分裂为两个不同个体,而是形成2核骈连或2核背连体,这种人工形成的骈连体或背连体也可以遗传。这种非孟德尔式遗传现象的确对现有的遗传理论提出了挑战。

孟德尔所分析的豌豆的七对性状恰巧都是属于不同连锁群上的基因所决定。就是在孟德尔定律重新发现的当时,已经发现有许多遗传事例不符合独立分配法则,所有这些遗传现象都被称为非孟德尔式遗传。但是随着遗传学研究的进展,诸如数量性状遗传、伴性遗传、限性遗传、相斥和相引现象、平衡致死等现象都可用孟德尔法则来加以说明。所以只是细胞质遗传,即核外遗传被称为非孟德尔式遗传。

非孟德尔遗传是指杂交后代没有表现出孟德尔亲代性状的分离,这反映了分离性状与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少的关联。

非孟德尔遗传和体细胞分离现象表明有基因存在于细胞核外,而且,这些基因不随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纺锤体而分离,因而不能把基因组的两份拷贝分别分配到配子或子细胞中。

遗传方式

非孟德尔遗传的极端形式是单亲遗传,即仅遗传了一个亲本的基因型,而另一个亲本的基因型却永久性地丢失了。在非极端的例子中,遗传了一个亲本基因型的后代数量超过了遗传了另一个亲本基因型的后代的数量。通常,优先(或单独)遗传的是母本的基因型,这种效应有时也成为母性遗传(maternal inheritance)。其要点是一种性别的亲本所贡献的基因型占优,如同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时非寻常的分离比率所看到的一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