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

更新时间:2024-08-29 20:22

鞠躬尽瘁,是汉语中来源于古代奏表的一则成语,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全三国文》卷五十八)

后人根据这篇文章的结尾提炼出“鞠躬尽瘁”这则成语。

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者昏庸无能,各地诸侯纷纷割据自立,天下大乱。在这期间,曹操崛起,统一了北方。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执掌了政权。不久,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史称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正式登基,江东的孙权也称王称帝。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蜀汉的皇帝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辅佐刘备,把蜀国治理得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不久以后,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刘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刘阿斗”,他十分昏庸无能,只知享乐,便把国内的军政大权全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贯主张联吴伐魏。这时他一面和东吴交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方边境,然后积蓄力量,积极准备北伐。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感到力量积聚差不多了,便决定出祁山北伐魏国。在出师前,他给后主刘禅上表,要他听信忠言,任用贤臣,富国强兵。这道奏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并没有成功,诸葛亮兵败以后,只得退兵回蜀地。

过了几年,诸葛亮决定再次北伐。当时,蜀汉有一些臣子对诸葛亮北伐持反对态度。于是,诸葛亮再次上表给后主,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要来伐你。后主刘禅看了,同意诸葛亮北战。这第二道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先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指出讨伐曹魏是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当务之急。文章的立论,由先帝刘备伐魏的决策开始,坐实到刘备托付诸葛亮伐魏这一重大任务之上,说明了这次出师,乃是非伐不可的大事,决不能有所怀疑。接着综论蜀中非议的错误。这从两个方面立论:一是先帝遗意的决心,一是当前形势的有利,指明此刻出师,是为最佳时机,决不能宴然自惜,偏安蜀郡,得出了“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的结论。然后,诸葛亮从六个方面具体驳斥了蜀中非议的错误。最后论述世事多变,难以预料,必须尽力而为。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结尾,表达了衷心为国的意愿。这八个大字铮铮有声,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肝义胆,是全文高潮之所在,也是诸葛亮人格璀璨光辉之所在,读来令人肃然起敬。

遗憾的是,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这次北伐又未能获胜。但诸葛亮并没有灰心,他仍一直谋求机会,讨伐魏国,直到最后病死在军中,践行了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愿望。

成语寓意

这则成语典故集中体现了诸葛亮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这种尽职尽责的品格和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后人做出了表率。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鞠躬尽瘁这则成语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辛勤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它常与“死而后已”连用,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南宋·曾渊子漳南示义军寄邑人谭野臣》:“论功赏爵将宪章,汾阳异姓封侯王。鞠躬尽瘁固常事,愿教一涌歼豺狼。”

元·刘鹗《暇日有怀士彦四首》其四:“老病君王不见疏,鞠躬尽瘁意何如?清晨上马了公事,静夜张灯课子书。”

元末明初·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明·王世贞《鸣凤记》第六出:“我老臣不能为玉烛于光天,岂忍见铜驼于荆棘,明日奏过圣上,亲总六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评述酒诗》:“宾南如精卫填海,每不自量;冰璜如李陵败北,一以当千;南生如诸葛出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