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山集遗址

更新时间:2023-08-31 11:33

顺山集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梅花镇境内重岗山北麓坡地之上

历史沿革

2010、2011、2012至2013年初,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泗洪县博物馆对顺山集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三次总共发掘面积2750平方米。

遗址特点

顺山集遗址遗存可分为三期:

一期遗存陶器中夹砂陶占90%左右,以陶釜、罐、钵、盆、支脚、石斧、锛等为基本器物组合。

二期遗存陶器中夹砂陶比例达到99%,以陶釜、罐、豆、钵、灶、支脚、纺轮、纺锤、石磨盘、磨球、斧、锛等为基本器物组合。二期遗存圜底釜多深腹筒形,早段多为大敞口,近似倒头盔状,到晚段则口径相对缩小器腹加深,并新出现花边口釜。

三期遗存发掘面积小,所获遗物数量有限,夹砂陶比例接近99%,多羼和植物碎末。以陶釜、罐、圈足盘、豆、钵、盆、支脚、灶、石斧、锛为主要器物组合。

一、二期遗存文化面貌接近,属同一文化不同发展阶段,三期遗存面貌差异较大。三个时期遗存均以釜为主要炊器,并搭配陶灶、支脚组合使用。

顺山集遗址内有大型环壕,东西跨度约230米、南北约350米、周长约1000米,环壕内侧面积约7.5万平方米。环壕最宽处达24米,最深处超过3米。环壕开挖并使用于二期之初,二期中晚段逐渐遭到废弃,推断其主要功用为排水与防御。

二、三期时期墓地各一处。二期墓地位于遗址西北环壕外侧区域,共清理墓葬70座,墓地明显经过规划,墓葬成排分布,以单人葬为主,并见有少量的双人葬及多人葬,头向北,多数不见随葬品。三期墓地位于遗址西南,共清理墓葬22座,墓葬多为南北向,头向南,部分墓葬随葬品较为丰富,随葬器物组合为釜、圈足盘、钵、壶及器盖等。

一、二期房址遗存共5座。房址分浅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房址中部多有中心柱,部分房址中部见有片状分布红烧土堆积。

三个时期地层或灰坑中均发现有碳化稻存在。

顺山集一二期文化遗存,在环壕聚落、圆形地面式房址、使用磨盘磨球等生产工具、种植水稻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具备固定的陶器组合、自身独特的文化面貌、明确的时代分期和特定的分布范围。顺山集一二期文化遗存与后李文化裴李岗文化彭头山文化等有一定的联系。一二期遗存出土碳化稻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100~8300年。三期遗存具有若干跨湖桥文化城背溪文化皂市下层文化等因素,年代亦相当,距今7000年前后。

文物遗存

综述

顺山集遗址发掘了环壕、房址、墓地等,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陶塑艺术品以及炭化稻等。

陶灶

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灶,高约10厘米,呈方形。

环壕

顺山集遗址中还发现了人类聚落的环壕,环壕是遗址周边的深沟,顺山集遗址环壕长达1000米左右,深度在1.5~3米,宽度在6~24米。

碳化稻

顺山集遗址还发现了炭化稻,对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新材料。

面具

顺山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些巴掌大小的面具,被塑成人面、猴面、熊面和鸟面等形状。

研究价值

顺山集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是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考古的突破。它的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和厘清该区域史前文化谱系、探索中国东部地区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和契机。大型环壕聚落的发现,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该时期环壕聚落考古的空白。同时为探讨该区域史前环境变迁、种群迁徙及人地关系等诸多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历史文化

顺山集文化

2012年11月17日,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复旦大学等17家单位30位知名专家、学者汇聚泗洪,对泗洪顺山集遗址发掘成果进行论证。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从文化内涵看,顺山集遗址可以分为三期。第一、二期文化遗存与后李文化、裴李岗文化、彭头山文化等有一定的联系;第三期文化具有若干跨湖桥文化、石门皂市下层文化等因素,年代大体相当。根据其固定的陶器组合、自身独特的文化面貌、明确的时代分期,将以顺山集遗址一、二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顺山集文化。

所获荣誉

2013年1月9日,顺山集遗址被评选为2012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

2013年4月9日,顺山集遗址被评选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保护措施

2013年8月20日,顺山集遗址被江苏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大遗址名录单位。

2019年10月7日,顺山集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顺山集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梅花镇境内重岗山北麓坡地之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梅花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顺山集遗址,大约用时13分钟,路程约9.9千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