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

更新时间:2022-12-18 13:17

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它是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

逻辑学中预设

20世纪60年代,预设进入语言学领域,并成为逻辑语义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狭义上研究预设,认为一个句子一经形成,预设就己寓于句义之中,即语义预设,这是完全抛弃了语境的概念。语义预设概念是由斯特劳森提出的。从广义上研究预设,是将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先知信息,即语用预设。语用预设是以句子意义和结构为基础,结合语境推导出来的。语用预设概念是斯塔奈克提出来的。不过由于预设的特殊复杂性,直到仍然没有建立起一种完备的预设理论

语言学中预设

预设(presupposition)

X 预设 Y ( Y 是 X 的先决条件)[ X presupposes Y ( Y is a prerequisite of X ) ]

例如:

预设与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在教学实践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突出表现为以下两对关系。

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一元指的是一元标准、共性认识、普遍价值,多元指的是多元解释、独特认识、多元文化。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新课程教学提倡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多种解读、对问题的多种解答和对情景与生活的多种体验。多样化和个性化激活了课堂,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活力。但是,不能由此走向认识和思维的另一个极端:否定答案,拒绝真理、共识和标准。当前,在鼓励学生多样化解读的同时要注意和强调:

第一,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说得好:“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做随意理解和解释。”“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哈姆雷特应当是哈姆雷特。他不可能被解读成奥赛罗或是其他什么人物。在莎士比亚的心目中,也应当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吧!文本解读应当逼近最初始的意义。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初读课文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对狐狸的看法。有的说狐狸“狡猾”,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终于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有的说狐狸“聪明”,而且有意志力,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狐狸究竟是“狡猾”还是“聪明”?通过讨论,统一了认识:狐狸是狡猾的,因为它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是不道德的。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这种教法既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意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第二,追求自我超越和更优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认识和思维都是有限的,因而个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答案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个人对问题的认识也并非必然是正确的,也有可能存在片面性。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自己的视野局限,消除囿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形成的偏差,欣赏和汲取他人有益的看法、有价值的观点,不断反思自我,超越自我。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也是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体现,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也要重过程。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也即重学会,重过程也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并把过程方法作为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但是,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过程方法的“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

教学中预设

表现

1. 预设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在教案中,也可以不在教案中;2. 预设可以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3. 预设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的教学方案

作用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性、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牲,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老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一的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