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7 22:00
风筝制作技艺,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南通市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京市、天津等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风筝制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墨子和鲁班以木材制成鸟禽状器械,放之能飞,称为“木鸢”。汉代开始以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称为“纸鸢”。后来又在纸鸢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飞时因风吹而引起哨响弦鸣,声音悦耳,如同鸣筝,故称“风筝”。
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有过多次转换。根据史书记载,风筝的最初功用是用于军事。
到了唐代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娱乐,同时由于纸业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风筝逐渐走向民间,类型也丰富起来。
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明清时期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杨家埠村。那时,村民已有木版年画的刻印技术,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风筝。开始时仅自娱自乐或馈赠亲朋好友,后逐渐发展为商品。至乾隆年间(1736—1795年),风筝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业。
明代潍坊风筝以板子风筝为主,后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风筝为主,以长串蜈蚣为最(最长可达三百六十多米)、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造型系列,内容有人物故事、鸟兽、鱼虫等。
当前,西杨家埠村风筝扎制专业户近百家,风筝品种达三百余种,年产近百万只,主要传承人为杨其信、杨其民、杨连敏、杨乃忠、杨学顺等。
南通风筝
南通板鹞风筝又称“哨口板繇”,南通古称如皋,相传,三国时魏国官兵经常骚扰此地,如皋百姓便用一种叫做“慢口”的葫芦风筝通风报信。
明代,如皋风筝即独树一帜。大如风帆、装有响哨、声震云霄、音若胡笳,是南通板鹞区别于其他地方风筝的主要特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清代以来,如皋风筝蜚声海内外,制作风筝卓有成就的人中,比较著名的有石紫绶、石维林父子,以及夏寿泉、张其远、郭文和、贾智等。
拉萨风筝
拉萨风筝,清代盛行于藏族上层。十三世达赖喇嘛偏爱风筝,曾为专供风筝和加工筝线的“上哉”加封印章。
以前,拉萨放风筝的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庄稼开镰之前,是不许放风筝的,据说风筝飞上天空,消耗了天神的风,等到青稞扬场脱粒的时候,天神便不会给风了。只要达赖喇嘛或摄政审视,庄稼“可以开镰了!”拉萨的人才可以放飞风筝。按惯例,拉萨第一只风筝,总是从布达拉宫顶上缓缓飞升,接着两只、三只、四只、十只、百只、千只,霎时间铺天盖地,满天都是风筝了。
在拉萨河坝林路和旺堆辛嘎市场一带,有专门制作风筝的艺人和出售风筝的商店。
北京风筝
风筝哈是北京风筝制作世家哈氏家族的简称,其制作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末年。哈氏家族祖籍河北省河间县果子洼村,因祖辈考中武状元进京。后来家道中落,为谋生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两间铺面专卖风筝。据《琉璃厂小志》记载:“哈记风筝在琉璃厂中间路北仁威观,近数十年以哈记制售之风筝为最著。”从第一代创始人哈国梁到第四代传人哈亦琦,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
北京扎燕风筝以燕子为造型,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是北京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清代《南鹞北鸢考工志》等风筝著作为北京扎燕风筝提供了丰富的意象美学,融入了文学特征,深化了其内涵。费保龄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整理《南鹞北鸢考工志》,全面掌握了扎燕风筝制作技艺。1973年,费保龄作品开始在全国各地展出,得到各方面专家的认可,成为北京扎燕风筝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
北京曹氏风筝工艺是根据清代《南鹞北鸢考工志》所记载的风筝图谱及歌诀在北京传承至当代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总结出43种风筝扎、糊技法,并将工艺流程归纳为扎、糊、绘、放四艺,以风筝作为载体反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意象美学、拟人化和图案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较高的传统文化价值。
天津风筝
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魏记”风筝创始人魏元泰在天津鼓楼创立“魏记长清斋扎彩铺”。在七十余载的艺术实践中,魏元泰将木工的打眼扣榫、锡焊工的铜箍连接技艺和天津民间绘画技法相结合并移用在风筝制作上,制出了可拆展、折叠的软翅风筝,从而得到“风筝魏”的称号。风筝魏制作的风筝具有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特技精湛、便于携带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为世人所喜。风筝魏制作技艺在魏氏家族内部传承,由魏元泰传至第二代魏慎行,再由魏慎行传给第三代魏永昌、魏永珍,世代相传,谨守不失。
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具有起飞平稳、放飞高的特征。无论是软翅、硬翅还是串式、立体式的风筝,除了板子风筝需要坠外,其他不需要任何辅助物都能平稳地直升蓝天。其扎制方法虽简单,少则竹条三根,多不超过七根,但讲究竹条均匀、骨架周正、左右对称、重心拴线,形象简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南通风筝
板鹞风筝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于一体,其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以六角板鹞为多(即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多个这样的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七联星”、“九联星”、“十九联星”等。大者丈余,小者盈尺,装饰图案多为工笔重彩,内容有“八仙”、“凤戏牡丹”、“三国故事”等,喜用红、黑、青、紫色,以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风筝上缀满了大小不等的“哨口”,多者达数千。“哨口”由哨面和哨筒两部分组成。哨面通常用竹片或质地松脆的木块雕刻而成;哨筒分管状和球状两大类,管状哨口统称“哨”,古时多用竹筒内膜及鹅毛管等制成;球状哨口统称“口”,通常用葫芦、果壳、蚕茧等制成。标准的哨口板繇无论大小,均可承受5级以上风力,即使在7—8级大风中,仍可稳悬于数百米的高空,并发出美妙的声音。
南通板繇风筝的基本特征在于“哨口”设计,哨口的大小形状和材料的差异,使发出的音量、音质、音调千变万化。
拉萨风筝
拉萨风筝的放飞有许多规定。在时间上,拉萨在雪顿节后放飞,日喀则必须由东头宗的俗官先行放飞。风筝的形制与使用有年龄的规定,如六轴、八轴、十轴风筝,必须按年龄大小分开选择。藏族风筝形态较为单一,多为菱形平面,但讲究彩绘图案,有“加沃”(大胡子)、“古玛或古那”(钉头或黑头)、“米洛”(瞪眼)、“其瓦”(龇牙)、“帮典”(围裙)、“嘎林”(腿骨号)六种。因色彩艳丽,放飞时天空一片斑斓。平时这些风筝悬挂在墙,视为升腾运气的圣物。
拉萨风筝的放飞技巧体现在空中的争斗玩耍。放线与收线的微妙变化,可以使风筝在空中迅速地升降、旋转、左右打滚。最大的特点是“打架斗殴”,最后断线飘走者为败。各种打斗技巧最后都集中在“绞线”上,线的质量至关重要,故在制作时有一道工序即上“那”。“那”的主要成分是玻璃碎粉,加入一种粘性较好的植物“旺拉”,调上捣碎的大米、白糖和水搅拌煎熬。等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将“那”放在手心,将风筝的线从指间穿过,使粘上粗细不等的“那”如同锯齿。拉萨风筝的制作具有季节性。每年秋季在拉萨、日喀则等城镇有人专门做风筝出售。日喀则的拉达卡其和拉萨的次仁等家族风筝制作技术精湛、特色鲜明,颇有影响。
北京风筝
北京风筝哈风筝制作技艺讲究“扎、糊、绘、放”四艺。按结构和对风的适应程度而言,风筝可分为硬翅类、软翅类、硬拍子类、软拍子类、串类、伞翼类和立体类七大类。北京风筝哈风筝制作技艺博采众长,在风筝的骨架结构和绘画艺术上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用料讲究,造型比例适中,交接严谨,美观大方,构图丰满,繁而不失整齐,简而不失丰富。制成的风筝色泽明快,稳重大方,色彩对比强烈,具备吃大风、起飞快、放飞后既高且稳等特点。
北京扎燕风筝制作技艺分为:扎、糊、绘、放四艺,制作的风筝色彩鲜明、线条醒目,既好起又好飞。北京扎燕风筝每种都绘有骨架图、彩绘图,并配有扎糊诀和画诀,图文并茂,是最具北京特色的风筝流派。以费保龄为主要传承人的北京扎燕风筝技艺,其扎制的燕子作品图案化、拟人化,形神兼备,组成了充满个性与情感的扎燕风筝系列作品。
曹氏风筝是用竹子、纸张、绢、绸等材质,经过扎、糊、绘等工序制作而成的。该制作技艺具有选料精良、工艺细腻、色彩艳丽、造型优美等特点。它运用仿生学原理,采用独特的“脱胎”技艺制作的飞禽动物等风筝作品,栩栩如生,减轻了风筝的重量。曹氏风筝作品样式新颖,种类繁多,表现内容有:历史典故、风物传说、民俗风情、仿真写实等题材,具有鲜明的古都文化特 色。
天津魏记
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包括创意、设计、选料、扎架、彩绘、糊面、试飞、总装八大工艺流程,风筝全部以手工制作,选用高级真丝织物和上等毛竹为面料,成品风筝能够拆展、折叠,便于珍藏、邮寄、运输。“魏记”风筝有整体类和组合类两种,从功能上可分为装饰型、放飞型、放飞兼装饰型三类。风筝的尺寸大小不等,巨型风筝可达上百米,小的只有火柴盒大小。风筝魏的造型有人物、器物、动物等,同时还附带有变形、鸣响等特技。
风筝分为硬翅和软翅两种。硬翅风筝骨架不能拆卸,受风力强;软翅风筝骨架可以拆卸装盒,便于保存和携带,放飞时各部件可以自由活动,如“龙头蜈蚣”风筝的龙头双目能转动,利爪能屈伸,鸟禽状风筝可以展开翅翼奋飞云间,金鱼状风筝可以摇头摆尾地缓缓游动,等等。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宫灯、花篮等立体状的风筝。
风筝制作工艺聚集多种手工技艺于一体,由扎作骨架、裱糊、彩绘等环节组成,其中扎作骨架最为关键,骨架扎不好,风筝便无法飞起。裱糊除用绫、绢外,一般常用坚韧受风的绵纸。彩绘在风筝制作中也十分重要,不少彩绘精巧的风筝已被作为艺术品收藏。彩绘颜料中可适当加入桃胶,使色泽更加光亮,同时还能起到防潮的作用。
制作竹篾
将竹篾浸水,令竹篾软身,再用刀将竹篾破开到适当的粗度。因为稍后要将竹篾贴在马拉纸上,所以如果竹篾太粗,会拉破纸张。
扎骨架
选择笔直的三年生桂竹,将竹剪成四至五毫米见方的长条形竹筋,用刀削成适当粗度,然后用小锯一一锯成所需长度开始扎架。有时弯曲部分须用蜡烛或酒精灯加以熏烤,竹筋受热后,执竹两端,双手稍加用力使其弯曲,待其稍冷却后再松手,否则竹筋会自行弹回。捆绑竹架应自中央主干部分着手。立体几何形态的风筝有时可做成很多单元形状然后再黏合在一起。扎架以前,最好在所有竹筋预定扎接处用尺量准做出记号。扎架完毕后,检查各处是否对称,如有需要,用线绷紧,以防骨架变形。
糊纸
将纸比照骨架的形状先用铅笔轻描轮廓,在各边预留出一厘米左右的边缘,然后按此边裁剪。糊纸时除将纸边涂抹糨糊外,竹架部分也应该稍擦糨糊,然后互相粘接。有些软面风筝,如蝴蝶、蜻蜓等造型的风筝,其翅膀边缘无竹条,可将纸边涂糊后予以折边,折边内的折叠处,如再粘一条细线在内,则使纸边更加坚固不易撕裂。制作中、大型风筝有时需要裁剪数块纸,一一粘在竹架上,如果某块面积较大,可裁出两厘米宽的纸条,糊在背面的竹条或拉线上,这样在施放受力时,纸面不致被风鼓起。
绑拴提线
选择适宜的施力点绑拴提线, 视骨架结构情形系一根或两根以上提线。风筝的丝线可以选用牛皮线、棉线、下班线等。
试飞
选择对风筝受力强弱适宜的风力及合适的施放场地试飞。
修正
试飞时可根据需要更换提线位置及长短。如仍未能顺利飞升,可视情况变更部分结构,或将竹筋削细调整受力面。
试飞成功
经多次试飞及修正,直至风筝可平稳飘浮于天空为成功。
着色
试飞成功后可开始敷色。如果试飞前即将颜色涂好,若试飞有问题再修正时会破坏已着色部分。
完工
全部完工后,将风筝妥善收藏,以便在合宜的时间再次升放。
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潍坊市。
潍坊风筝,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北濒渤海湾,南临黄海,春天风多雨少,且风向单一,瞬时波动小,风力基本呈正态分布。正是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产生了潍坊风筝,其生产制作集中在寒亭区杨家埠一带和奎文区、潍城区。
南通板鹞风筝
南通板鹞风筝,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通市。
南通板鹞风筝,板鹞风筝因造型如一块平板,故名。其制作集中在南通市郊的闸东乡、闸西乡、秦灶乡和通州市的李港乡、刘桥镇、四安镇等地。
拉萨风筝
拉萨风筝,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拉萨风筝,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泽当等地,并传播到邻国尼泊尔、不丹等地。
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
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海淀区。
北京 “风筝哈”,是北京著名的风筝制造世家。其创始人为清末回族人哈国良。“风筝哈”几辈艺人代代相传,创始人为哈国良,二代传人为哈长英,三代传人为哈魁明,四代传人为哈亦琦。
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
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南开区。
天津风筝魏,风筝魏的创始人,是天津艺人魏元泰。他把一生的心血都放在了制作风筝上,创造出200多种风格。他改变了以往制作硬翅风筝为主的风格,创造出了新的技术。体积大的风筝可以折叠并被放入信封内。这样既便于携带又便于收藏,因此被大家称为“风筝魏”。在风筝魏继承人的不断努力与创新下,其品种已经达到千余种。此工艺品曾多次荣获奖项和殊荣,并一直深受大众喜爱。
放风筝是中国传统民俗,有益于身体健康,继承风筝制作技艺对于保护民间手工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增进广大群众的健康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北京哈氏风筝是精美的艺术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也可为研究民间手工艺和民间美术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历经百余年几代人的传承,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在工艺、绘制等方面均显示出很大的优势,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民俗学和民间工艺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风筝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与风筝工艺相融合,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因考虑制作成本而忽略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变换了材料,使用尼龙布和炭素钢管,丢失了传统技艺,也失去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南通市有风筝爱好者两万余人,艺人千余名(其中雕哨艺人五十余人),主要传承人为王泽君、黄智灵、王德清、顾继荣、高焕文、高郁文、周广泉、郭承毅、高则先、高则菜、陆桂林、陆宝如等。近年来,李港乡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风筝之乡。但健在的“哨口”雕刻大师均年过半百,有的画师已年过花甲,能画会雕者越来越少,且小型的风筝展馆和风筝协会均属民间组织,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拉萨现在一批有造诣的风筝艺人相继去世或年迈古稀,技艺面临失传。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改变,放筝的习俗已逐渐淡化,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这项宝贵的民间手工艺也正慢慢被人们所遗忘。当代,北京风筝制作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问题,急需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韩福龄,男,1934年9月21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潍坊市申报,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
魏永珍,女,1943年5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市南开区申报,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
哈亦琦,男,1954年3月25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海淀区申报,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
费保龄,男,1928年1月30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东城区申报,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制作技艺)。
魏国秋,男,1961年1月,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市南开区申报,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
孔令民,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海淀区申报,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制作技艺)。
张效东,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潍坊市申报,项目名称: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
在潍坊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传承人杨红卫多次走进社区、学校,传播风筝扎制艺术。在她的熏陶下,不少普通市民也从旁观者变成践行者,积极投身到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中来。
潍坊市通过传承人群培训、技术职称评定、赛事荣誉评选等方式,形成了“技艺大师”“代表性传承人”“从业者”三级传承人梯队。
潍坊市制定《非遗传习所建设管理办法》《非遗传承人考核办法》,对传习所和传承人的传习能力、时间和绩效进行量化追踪考核,实行制度监理。
20世纪80年代末,南通紫光红木雕刻艺术有限公司先后两次投人资金300多万元,利用企业拥有的文化艺术底蕴优势,进行了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升级的尝试。1994年5月,投资组建南通第一家专业性“紫光哨口风筝艺术馆”,开辟板鹞风筝制作车间。2003年港闸区政府为配合南通市创建国家级旅游城市,拨出专款5万元用于更新风筝馆的内部设施和户外广告牌制作。2005年4月29日,南通市文化局批准其更名为“南通市板鹞风筝艺术博物馆”。
2019年11月12日,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哈国良制作的“蝴蝶”、“蜻蜓”、“仙鹤”、“花凤”4只风筝获银质奖。
1983年5月19日,哈亦琦获美国“旧金山国际风筝比赛大会”特别奖。
1983年,天津风筝魏传承人魏国秋,凭借“锣鼓燕”风筝夺得“天津市国际风筝赛”硬翅组金牌。
1982年,天津风筝魏获风筝全国大赛第一名。
1983年,天津风筝魏获天津市国际风筝会第一名。
1993年,天津风筝魏获中华民间绝活博览会工艺表演一等奖。
1994年,天津风筝魏入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2004年,天津风筝魏《喜相逢》荣获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银奖等。
2022年3月,入选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21年)。
1984年4月1日,潍坊举办了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
1988年4月1日,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代表一致通过,将潍坊市确定为“世界风筝都”。
1986年,哈亦琦与其父哈魁明合著的《中国哈氏风筝》在香港出版。
北京扎燕风筝传承人费保龄制作的97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风筝特种邮票,就是费保龄绘制的北京扎燕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