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5 10:14
哈亦琦,男,回族,1954年3月25日出生,北京市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10岁随父哈魁明学习家传风筝技艺,兼习油画、中国画,是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现任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北京一级民间工艺大师。
2022年2月2日,参加《百花迎春》晚会,参与民间文艺家协会拜年。
作品《凤蝶》获1982年北京市工艺美术二等奖;
1983年5月19日获美国“旧金山国际风筝比赛大会”特别奖。
1986年5月与其父合著《中国哈氏风筝》一书在香港出版。1998年7月15日作品《百米龙头蜈蚣》1998年获荷兰国际风筝比赛金奖;
2002年作品《喜庆》获北京“美术、摄影、书法、民间艺术新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并先后在香港、韩国、芬兰、比利时、克罗地亚、希腊、英国等地举办中国哈氏风筝展览。
2005年,他荣获北京市第二届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
2019年11月,入选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名单。
2020年12月,入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名单。
2022年2月,荣获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称号。
哈氏风筝
哈氏风筝
哈氏风筝是北京风筝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清朝末年,迄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历经四代传人。第一代传人哈国梁(1828-1903),最初以扎制灯笼为生,后因喜爱放风筝开始趸售别人的风筝,并自学风筝的扎制方法,从而奠定了哈氏风筝的基础。
第二代传人哈国梁之子哈长英(1867-1946),制作风筝技艺高超,扎制的蜻蜓、蝴蝶、仙鹤、花凤等四件风筝作品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奖,自此哈氏风筝名声大振。当时北京街市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进北京,逛厂甸,玻璃琉璃大沙燕儿。”“大沙燕儿”就特指哈家的瘦沙燕风筝。哈长英制定了各种哈氏风筝骨架的规格比例标准,为哈氏风筝后期各类型、多样化地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还从工艺上对哈氏风筝进行改良,使其在放飞性能上大有突破。
哈氏风筝第三代传人哈魁明(1916-1993),幼时便随其父哈长英学习风筝技艺,不但全面地掌握了风筝制作中的“扎”、“糊”、“绘”、“放”四门技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和“线”两者的重要性,将哈氏风筝的技艺体系发展为“六技”。哈魁明一生醉心于风筝艺术,他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写出了大量风筝扎制的技艺要诀,记录了与之相关的各类民俗,绘制了百余幅风筝图谱,对哈氏风筝技法进行了理论性的总结,并且丰富和完善了哈氏风筝的艺术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