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5 14:41
“食品非热加工”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联合多所高校和企业开展的“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的课题。
传统食品杀菌主要以热杀菌为主。传统的热杀菌(杀菌钝酶)技术有着诸多的优点,也在工业化食品加工上应用了近300年,但会导致食品,特别是热敏性食品在热加工过程中的颜色、香气、滋味、质构、营养、功能和安全这七大变化问题。与之相比,而非热加工不仅能杀灭食品中微生物,且能较好保持食品固有营养成分、质构、色泽和新鲜度。具有杀菌温度低、对环境污染小、加工能耗与排放少等优点,已成为国际食品加工业中新的增长点和新兴产业。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食品非热加工是一种新兴的食品加工技术,主要用于杀菌与钝酶,包括超高压、高压脉冲电场、高压二氧化碳、电离辐射、脉冲磁场等技术进行食品加工。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的改进与发展将促进食品业的优化与发展。
2010年8月10日,科技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课题验收会。通过会议汇报和现场验收,课题针对“非热加工”这一国际食品工程学科和食品制造高新技术领域的前沿性热点问题,经过近4年的不懈努力,率先研制开发出最大处理流量30L/h,处理压强50MPa的高密度超临界二氧化碳(HPCD)杀菌装置,并首次阐明了HPCD杀菌的分子机制;自主开发出台处理量50~60L/h,脉冲电场强度达到30~60kV/cm的中试规模高强度电场(HIEF)设备样机,并阐明了HIEF钝酶机理;自主研制出最高磁场强度20T的中试规模强磁场(HMF)杀菌装置和处理能力为80L/h的超声波(US)杀菌装置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非热加工技术与装备;全面完成了这5种非热加工技术的杀菌、钝酶机理与效果评价以及动力学分析,在系统评价了5种非热加工技术对多种食品感官与理化品质、流变性质、营养与安全性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非热加工工艺,优化了工业化生产技术参数。
特别是在超高压技术装备开发研究与产业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课题组通过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攻克了大容量舱体(体积200L)双堵直封式自动密封技术、大流量水介质自动增卸压(压力700MPa)控制技术、耐高压材料与结构的系统优化设计技术、“油-水”组合加压、“高-低”压系统控制与自动监测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了大型缸体热套式高压舱加工新技术,首次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产化率超过95%的水介质、框架直封式、大容量和智能化的商业化食品超高压加工技术装备;并率先系统研究和开发了超高压加工军用即制蔬菜、黄桃罐头、草莓汁、胡萝卜汁、树莓汁、泡菜等传统食品和中式菜肴的技术与工艺,为超高压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超高压技术的产业化开发应用,彻底打破了美国、西班牙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维持了近20年的技术封锁和装备垄断 。
2010年8月10日,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胡小松教授负责的 “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课题通过科技部专家验收组验收。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曹健林出席了课题验收会并讲话,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出席课题验收会并致辞。
柯炳生说,曹部长能出席这次课题验收会,说明科技部对食品非热加工领域的重视。科技部计划司副司长刘敏说,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筹划“十二五”的一年,今后国家863计划将更加重视创新和研究的精度、精确和精细。
“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联合多所高校和企业开展的“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课题。该项目负责人、食品学院教授胡小松向专家验收组进行了课题汇报。在汇报中胡小松介绍说,食品“非热加工”比传统“热加工”具有保持食物色泽、味道、质够等多方面优势,在我国“食品非热加工”产业的前景广阔,但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生产应用距离国际发达水平仍有一定距离。胡小松说,这一课题的实施在食品非热加工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特别是打破了国外对超高压技术垄断,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超高压技术的产业化开发应用,发展前景广阔。
在现场参观完食品非热加工设备和演示后,专家们就超高压设备的结构、超高压食品的安全等问题向课题组提出质疑,胡小松一一进行答辩。经过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
曹健林在最后总结讲话中说,这个课题选准了一个好方向,“非热加工”食品及其设备生产是一个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这一课题有一个很好地组织形式,多所院校进行合作,还有企业的加入,较好地实现了多学科交叉和产学研相结合,出了不错的成果。同时,曹健林希望对于“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能够继续深入下去,并进一步加强创新研究。
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重视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的发展,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有关科学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研究。欧盟在FP5和FP6框架项目都设立了资助了非热加工技术领域的科研经费资助,仅FP6框架项目对两个非热加工项目的资助经费就达2300万欧元。而美国对非热加工技术研究更为重视,包括美国军方、农业部和FDA等多个部门都有大量经费资助,其中正在执行的美国食品安全108国家计划就有三个项目对非热加工技术领域进行了资助。
大量的投入,使得超高压、高压二氧化碳等非热加工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的产业化应用。目前,美、加、法、德等国家已经通过非热加工技术的食品安全评价,并获准该技术在果蔬、肉制品、水产品等领域进行商业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非热加工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拓宽,如用于食品功能成分的提取、食品大分子的改性等领域。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增长(2009年总产值已近5万亿元,这比1999年的总产值7800亿元,增加了近6.5倍。预计未来5~10年,仍将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速度发展),一方面引得发达国家的跨国食品公司通过资本、技术装备以及人才等竞争优势,纷纷争食这块诱人大蛋糕,另一方面也让如何依靠科技与创新保障我国食品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了我国食品科技界无法忽视的战略任务。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一支从事非热加工的研究团队,如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江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和包头科技发展公司等,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非热加工科技联盟,并在非热加工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农大的“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课题组,就率先研制开发出高密度超临界二氧化碳(HPCD)杀菌装置、高强度电场(HIEF)设备样机,以及强磁场和超声波(US)杀菌装置的中试样机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非热加工技术与装备,并完成了对5类非热加工技术的杀菌与钝酶机理、效果评价与动力学分析,以及在分析食品感官品质、流变性质、营养与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对非热加工工艺的建立与技术参数优化等研究任务。
此外,该课题组在超高压技术装备研发与产业应用方面的突破,更是备受瞩目,不仅研制出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产化率超过95%的水介质、框架直封式、大容量和智能化的商业化(生产能力1吨/小时)食品超高压加工技术装备,还开发了大型缸体热套式高压舱加工新技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课题组还率先系统研发了超高压加工军用即制蔬菜、黄桃罐头、草莓汁、胡萝卜汁、泡菜等食品的技术与工艺,为超高压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课题的实施,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超高压技术成果完成后的短短两年时间,商用超高压设备的销售就已超过50台(套),并开始批量出口,预计2010年可实现出口创汇超过220万美元,国内销售额将超过8000万人民币,其市场潜力由此窥见一斑。”胡小松如是说。
食品超高压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的成功开发,不仅在食品制造装备方面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更主要的是还拓宽了在新型果蔬食品、畜禽肉制品、水产加工品,特别是特色传统风味食品、即食调理食品与方便中式菜肴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前景,有利于促成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的兴起。
2010年8月10日,“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课题顺利通过验收,我国成功开发出水介质框架直封式、大容量、智能化的食品超高压加工装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非热加工技术与装备,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食品超高压技术的产业化开发应用,从而打破了美国、西班牙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维持了近20年的技术封锁和装备垄断的被动局面,标志着我国在非热加工理论、关键技术研究和大型装备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课题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果蔬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胡小松透露,与传统的“热加工”相比,食品“非热加工”具有杀菌温度低、更好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品质等特点,特别是对热敏性食品的功能性及营养成分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非热加工还对环境污染小、加工能耗与污染排放少。因此,非热加工技术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已成为国际食品加工业的新增长点和推动力。
胡小松表示,我国食品超高压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的成功开发,不仅在食品制造装备上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更主要的是在新型果蔬食品、畜禽肉制品、水产加工品,特别是特色传统风味食品、即食调理食品、即制料理食品与方便中式菜肴等领域具有食品广阔的开发前景,能够形成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
“超高压技术成果虽然完成短短两年,但商用型超高压设备销售已经超过50台(套),并开始批量出口,预计2010年可实现出口创汇超过220万美元,国内销售额将超过8000万人民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胡小松说。
事实上,由非热加工引发的国际食品科技产业的“技术革命”早已开始。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重视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的发展。欧盟在其第五和第六框架计划项目(FP5和FP6)中都设立了资助非热加工技术领域的科研经费,仅FP6框架项目对两个非热加工项目的资助经费就达2300万欧元。
而美国对非热加工技术研究更为重视,包括美国军方、农业部和食品药物管理局等多个部门都有大量经费资助。目前,超高压、高压二氧化碳等非热加工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的产业化应用。美、加、法、德、日等国家已经通过非热加工技术的食品安全评价,并获准该技术在果蔬、肉制品、水产品等领域进行商业应用。
据悉,科技部多年来也始终高度关注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的发展动向,从“九五”开始就设立了有关超高压技术等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研究计划,并在“十一五”的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中专门对非热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设立课题,给予重点支持,提升我国在农业生物制造和食品精细加工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绿色、高效、健康、安全”为特征的食品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产品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这些计划的资助和顺利实施,我国已建立了一支从事非热加工的研究团队。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江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和包头科技发展公司等单位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非热加工科技联盟,在非热加工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应用领域等不断取得新突破。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课题验收会上指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具有原始性创新的现代食品装备研发和方法研究,做真正的原创工作;要完善实验设备,注重理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要进一步加强与具有较强优势的不同学科的团队合作,实现跨学科交叉式发展,使我国食品装备行业在未来几年内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