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0 15:35
南京市马府街小学坐落在南京市秦淮区郑和公园旁,创建于1950年,是一所具有七十余年历史的老学校。学校现占地面积328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共有12个班级。多年来马府街小学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将学校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现代化、教学管理扎实,社会声誉良好、校园环境小巧精美,清新幽雅的现代化小学。
根据资料显示,马府街小学所在地是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府邸马府的原址(郑和本姓马,家于此,故名)。文献中记载,马府遗址的一部分入清后曾为新安会馆馆址所在,民国年间为江苏省立女子师范校址所在,20世纪50年代后为马府街小学校址所在。
1950年,马府街小学在公教五村建校,当时有四个班级和四间校舍,创始人为刘英等同志,刘英担任首任校长。
1954年,学校搬迁至王家祠堂,增加了2个班,校长为王秀珍同志,有6位教师。
1960年左右,由于生源较多,学校扩建,班级增至为11个班。
1965年,为了缓解校舍小、生源多的矛盾,学校再次扩建,在南面盖了现在的二层楼房,增加了八间教室,扩建到l1个班。
1976年,马府街小学与五福巷小学合并,杨荣桂同志接任校长,刘静宜、鞠玉梅同志任副校长,初步试行校长制。
1982年,学校在危房改建工程中,发现了新安会馆的石界桩,进一步印证了文献中关于郑和府邸在马府街一带的记载。改建完成后,新增四个教室,两个办公室,学校已初具规模,并成为一所三轨制学校,有教职工37人。
1985年,学校开办了校办工厂,发明并生产小学生书写手套,在南京很多小学畅销。暑假共建单位南京无线电元件一厂为我校铺设水泥操场。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学校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同年,育智儿童学校在我校成立,当年招收弱智儿童14人。
1988年7月,学校由于片区旧房拆迁改造,我校拆掉了北面的二楼和相邻的两间教室(同时还发现了一块“江宁女子师范学堂”的石碑),于1990年4月在原址上新建成了三层18间教室的新教学楼,由此教学条件大为改观。
九十年代初,学校确立了艺术教育特色,学生的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兴趣和特长全面发展,活跃了学生的身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005年,成为南京市小班化实验学校。
2006年12月,由南京市教育局批准,我校升级为南京市实验小学并授牌。
2010年8月随着《南京市白下区教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出台,至今已有六十多年悠久办学历史的马府街小学,正式挂牌成为优质小学五老村小学的分校,两校实行一体化管理,统一学校常规管理要求、统一师资培训、统一重大教育教学活动,每学年进行管理干部和教师间的轮岗流动,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总分校间的一系列友情和互动,加快了总分校之间教学研讨的步伐,还提供了一个切合校情师情,提升教师素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平台,对促进办学效益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1年,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着眼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为区域百姓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将同样已有六十多年发展史的绣花巷小学并入马府街小学。
同年8月,五老村小学马府街分校(原马府街小学旧址)抗震加固及改造工程全面动工。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南教学楼原址翻建,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对北教学楼进行加固,面积约1900平方米;新建报告厅350平方米;改造校园环境、绿化、排水、塑胶活动场地等。全部校舍严格按7级抗震设防,经区教育局、设计院、监理公司、质量监督部门、工程施工单位的通力合作,建设历时1年整。在此期间,学校搬至原绣花巷小学校址过渡,部分资产搬至原南京市第六中学存放。2012年8月,我校全体师生搬回原址,校容校貌学校环境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如今,学校“3D创意建模”、“ 3D神笔马良”、“3D陶艺设计”、“花式绳操”、“创客小达人”、“STEM+众创课程”、“校园好声音”、“校园体艺节”等科技、艺术、体育特色课程已深入校园文化每个层面,春风化雨浸润每颗童心。
近年来学校办学成果显著,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实验小学、南京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南京市红旗大队、南京市绿化先进单位、南京市白下区文明单位、市容卫生二星级单位、南京市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等多项荣誉。
马府街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彰显艺术特色”的办学目标的指引下,多年来大力发展艺术教育特色,现今我校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民族艺术节。今日的马府街小学将秉承七十多年的优良传统,凝心聚力,集成创新,团结奋进。努力推进“乐学多思、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合格学生。努力推进“爱生敬业、开拓进取”的教风,锤炼优秀的教师队伍,共同努力将马府街小学建设成为省市一流小学。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马府街45号
邮编:210002